甲午海战的前八年,就已经决定了这场战争的爆发,而且满清必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06:10 2

摘要:自满清与日本分别遭遇西方列强入侵之后,分别走上不同的富国强兵之路,满清实施的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日本也在“黑船事件”后开始了明治维新,以推翻了现有的德川幕府,建立君主立宪的近代天皇制为主。

自满清与日本分别遭遇西方列强入侵之后,分别走上不同的富国强兵之路,满清实施的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日本也在“黑船事件”后开始了明治维新,以推翻了现有的德川幕府,建立君主立宪的近代天皇制为主。

有别于晚清洋务运动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的不同,明治维新将改革的目标划分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但两国有一项目标都是一样的,就是都是以军事为主,必须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武装部队。

但两国的差别在于,满清变革更多是关注于技术,仅仅局限于武器装备的升级,没有触及根本,而日本则不同,日本明治维新核心是“和魂洋才”(福泽谕吉),意思是保留日本原有的民族精神(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的情况下,不断吸纳和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先进之处。

俾斯麦对此有着最深刻的点评,“日本人到欧洲,学习和讨论的是欧洲的政治、研究学术,想要带着一身本领回国改革,而清国人的除了少数有先见之明外,其余都浑浑噩噩,不懂世界潮流”。说白了就是,日本学到了其中的核心,而当时的中国人学的其中的皮毛,而且皮毛还没有学好。

同治十三年,日本入侵台湾,这就是中日第一次交锋的“牡丹社事件”虽然最后以日本退兵结束,但满清还是赔了日本60万两白银,但此事也引起了满清的高度警惕,建设现代化海军已经是刻不容缓,李鸿章为此上书慈禧,他在《上奏筹议海防折》中提到:“若将本国所有兵船径往,守住敌各海口,不容其船出入,由为防守本国海岸之上策。其次莫如自守……只保护紧要数处,即可固守。”

不能说李中堂没有远见,可他奏本的核心精神在强调“自守”,大清的海军重点在于防御,可同时在开发现代化海军日本却是另一番景象,明治天皇在诏书里直言不讳地写道,他们要“拓万里之波涛,扬国威于四方”,带有明确的侵略性,是“进攻”。这就证明了八年后北洋水师失败的必然。

明治维新的理论家福泽谕吉在《脱亚论》,提出了“脱亚入欧”的建议,宣扬侵华主张,要像西方列强一样侵略、瓜分东亚邻国,朝鲜,中国。“只能按西洋人对待此类国家之办法对待之”。

在这种理论宣传下,中日大战将在朝鲜揭开序幕。当时朝鲜作为中华宗藩体系下的藩属国,长期处于中国的荫蔽之下。在满清光绪二年,日本明治九年的时候,日本开始计划入侵朝鲜,于是派遣一支海军前往朝鲜,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在这个条约中,日本对朝鲜国王是高宗李熙表示,日本“承认”朝鲜为自主之邦,拥有和日本平等之权,并要求互派使节,朝鲜开放通商口岸,日本人在这些口岸享有领事裁判权。本质上是啪啪地打大清的脸,但清朝这个宗主国已经徒有虚名,满清虽然反对但又无可奈何。

面对列强的强取豪夺,朝鲜内部陷入了动荡。此时的朝鲜“体制”和大清很类似,国家的实际控制人是李熙王后闵兹映(好比是慈禧),但表面上的当家人是“大院君”李昰,他是朝鲜国王李熙的生父(和醇亲王奕譞与光绪的一样)。

朝鲜当时情况就是儿子李熙继承王位,由生父李昰辅政。但李熙的王后闵兹映对此不甘心,她想让老公实际控制王权,也就是她自己当家,由于“大院君”李昰背后是满清,为此闵兹映就极力主张引入日本势力,希望借助日本进行改革,对抗大院君势力。李熙夹在生父和爱妃之间,里外不是人,实际上就是庸君。在这场朝鲜宫廷权斗,最终演变成为中日冲突的导火索。

光绪八年,日本明治十五年,大院君李昰面对闵妃和朝鲜亲日派压迫(开化党)发动了“壬午兵变”。鼓动没有领到军饷的朝鲜官兵起义,攻击亲日派,七名日本军官被杀,日本使馆被烧,日本公使花房义质逃回日本,闵妃集团的亲日派官员大量被杀,闵妃打扮成宫女逃出宫才躲过一劫。

大院君李昰想利用兵变执掌大权,却忽视了满清与日本在朝鲜的利益,两国都时刻关注着朝鲜的风吹草动,“壬午兵变”一发生,中日都对朝鲜展开了行动。

朝鲜壬午兵变后,慈禧命吴长庆所部奉命入朝,平定兵变,期间,24岁的袁世凯初露锋芒,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将他赞扬了一番,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袁世凯由此成名。

兵变33天后,大院君李昰被清军逮捕,押往中国软禁。清朝之所以火速派兵入朝平乱,就是为了避免日本的政治干预,朝鲜就在满清龙兴之地一侧,满清绝不能容朝鲜朝鲜有失。而日本借口日本人在朝鲜被杀,强迫朝鲜签订《仁川条约》获取赔款,又效仿中国,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此时满清与日本都在朝鲜扶植了各自的代理人,一派为“事大党”,坚持事大主义,顾名思义,即仍旧效忠宗主国清朝,亲近中国;另一派为金玉均等为首的“开化党”,主张依附日本,以日为师,实现近代化。

满清光绪十年,日本明治十七年12月,亲日派代表,朝鲜副相金玉均在日本驻朝公使竹添进一郎的支持下。发动了“甲申政变”,暗杀亲中派官员,并引日军攻打王宫,挟持国王李熙。金玉均想要在朝鲜也实现一次“维新”,宣布废除中朝宗藩关系,殊不知,他只是被日本当枪使。

得知朝鲜发生政变,满清驻朝鲜使臣袁世凯立即意识到危机的到来,于是,袁世凯第一时间写信给驻守旅顺的四叔袁保龄,提出稳定朝鲜四策:

一是力保朝鲜,朝鲜是大清“第一要紧屏藩;二是,因此时中法战争尚未结束,大清不可双线作战,但必须备战。三是大清军队必须立即进入朝鲜;四是释放大院君回国,打击朝鲜亲日派。袁保龄收到袁世凯的信函后,将其转给给李鸿章,事后,慈禧与李鸿章基本上采纳李鸿章的建议。

26岁的袁世凯展现出了杀伐果断的一面,在没有未收到清廷的指示的情况下,就提前发动军事行动。袁世凯掌管着驻扎汉城的军队,他先致信日本公使竹添进一郎,声称,他应朝鲜国王请求,将率队进宫,保卫国王,别无他意,希望日方多多配合。竹添进一郎由于国内没有的指示,拒不作答。

于是袁世凯故意大张旗鼓地援助朝鲜,取得了外交上的先机,随后火速率军进宫,于乱军中救出朝鲜国王李熙。李熙移驾袁世凯兵营后,便公开痛斥“开化党”人金玉均等犯上作乱、诛杀大臣,由于国王已被解救,乱党失去了筹码,很快作鸟兽散。

政变发生的六天后,12月10日,袁世凯护送李熙回宫,控制朝鲜王宫,亲日的金玉均在此情况下逃亡海外。由于袁世凯的远见卓识,满清控制了对朝鲜局势的主动权。日本人对此感慨:“袁之外交,诚有飙悍之手腕哉。”

但日本不甘心失去朝鲜,于是随后和清朝展开谈判。清光绪十一年,明治十八年三月,以伊藤博文为全权大使、西乡从道为副使的日本使团抵达天津,与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学臣李鸿章开始谈判。

伊藤博文一见面,就直接要求李鸿章处分驻朝的清军将领、赔偿被杀的日本在朝侨民、两国共同从朝鲜撤军。但这提议被李鸿章断然拒绝,最后,中日各退一步,避免事态恶化。当年年4月18日,中日签订《天津会议专条》,其中有一条规定,朝鲜若再出现重大变乱,两国皆可派兵,但须互相知照。这为后来甲午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在这次交锋中,清朝都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在之后的谈判中却表现得软弱无能,丧失了主动权。

事后,慈禧正式让袁世凯“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多次立功的袁世凯成功得到任命。从这一年开始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夕,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他成为清朝在朝鲜的全权代表,地位如同“监国”。清朝派袁世凯驻扎朝鲜,是为了“明尊亲之义,定摇惑之志,内修政治,外联邦交”,维护清朝和朝鲜的宗藩关系,遏制日本、沙俄等国对朝鲜的渗透。

而日本在外交上一直找不到可乘之机,只能再次利用朝鲜的内乱挑起事端。光绪二十年,明治二十七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李熙在此情况下正式向清朝提出求助。满清对此表示同意。

当年6月,清政府致电驻日公使汪凤藻,告知日本政府,清朝答应朝鲜的请求,按照“我朝保护属邦旧例”,决定派兵增援朝鲜。日本方面对此做出了答复是,为保护侨民和使馆的安全。也将派一支军队前往朝鲜。

清军分三批渡海入朝,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与此同时,日军也大举入朝,此后一个多月,中日双方再次交涉。清朝中枢出现分歧,有人主战,有人主和,日军进入朝鲜后,在朝多年的袁世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日军抵达汉城,将大炮对准了袁世凯的官署。英国驻朝公使朱尔让袁世凯躲进英国使馆,才免于被杀。

这一年7月,丰岛海战前夕,袁世凯已经由仁川登船回到中国,我们不禁去想象一下,如果袁世凯还是驻朝鲜大使,甲午海战是否可能改写。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来源:清水空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