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间许多爱,是沉默的,但父母的爱,常常是喋喋不休的,怕你冷、怕你饿、怕你学业落后、怕你受委屈。
反复提醒,其实是慢性的毒药。——王小波
世间许多爱,是沉默的,但父母的爱,常常是喋喋不休的,怕你冷、怕你饿、怕你学业落后、怕你受委屈。
久而久之,这份关心却像潮水,一遍遍拍打着孩子稚嫩的心岸,终究泛起暗涌。
曾几何时,我们都是那个被不断叮咛的孩子:
“作业写完了吗?”
“考试复习了吗?”
“别玩手机了,赶紧去学习!”
每一次关切,都像悬在头顶的紧箍咒,把原本丰富的童年时光,压缩成密不透风的重复提醒。
不是所有的呵护,都是阳光下温暖的手掌;有些关心,太过密集,便成了雨季的连绵阴霾。
有位心理学家说:“教育,就像园丁浇花,频繁灌溉反而会烂根。”
一个从小被反复催促、不断纠正的孩子,会慢慢怀疑自己,“难道我真的做不好?”
自信,被一声声监督消磨。
主动性,被一遍遍提醒耗尽。
长大以后,他们习惯等候指令,习惯迟疑和依赖。拥有翅膀,却忘了如何独自振翅飞翔。
他们在人群中,变得谨慎、胆怯,甚至开始疏远父母。因为,那些裹挟着爱意的千百次叮咛,最终成为沟通的墙。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天生渴望自由成长。
他们也会犯错,也需要磕绊、碰撞。他们需要的是理解与信任,而不是字字句句的束缚。
岁月教会我们,每一句用力的提醒,都可能在无形中拔高了焦虑的墙角,让亲子间本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变得狭小。
亲情如水,本应该温润柔和。若日日浇灌,终有一天,孩子的心田会变得泥泞难行;沟通如风,本应畅通无阻,若层层拦截,只会让距离越拉越远。
给孩子留一片云卷云舒的天空,让他偶尔迷路、偶尔跌倒,这也是种美好的历练。
不要把你的不安,变成孩子肩上的重担。
不要让你的“为他好”,慢慢剥夺了他内心的力量。
三毛说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家长能做的,不过是静静地陪伴,适时告知一个方向,然后松开手,让孩子用勇敢和智慧书写专属于他的诗行。
那时,所有的牵挂,不再是枷锁,而是远处灯塔隐约的光。
所有的守望,不再是限制,而是江流浩荡中的岸,安心托底。
余生很短,真正的爱,不是永远说个不停,而是在必要时选择相信,让孩子自在生长。在这个渐行渐远的时光里,温柔守护那份属于彼此的静好。
愿每一对父母,都能学会放手;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勇敢地走好自己的路。
来源:大海中博学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