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个春天的夜晚,张虹时常在心悸中醒来,好像一瓢热油在胸中滚过,一阵焦虑随之泛上心头。
那个春天的夜晚,张虹时常在心悸中醒来,好像一瓢热油在胸中滚过,一阵焦虑随之泛上心头。
毕业前的这学期,她在一家中等规模的养鸡场实习,一想到即将到来的毕业分配,她就忧心忡忡。
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年代,大学四年,她没有这样的感觉,她的天空总是灰暗的。
临近毕业,她越加不安。
那些家庭有门路的,早早有人给铺平道路,不用自己费心。
而像她这样出身农村,没有任何门路,只能听天由命。
一想到即将面临的工作分配问题,张虹心中就像压了一块石头。
不仅工作的问题让她烦忧,快毕业了她还没有满意的对象,宿舍里几个女生,早已出双入对确定了关系,就等毕业后结婚。而她还是形单影只。
这时候,在别人的介绍下,她认识了李华。
第一次见面,张虹很失望。
他瘦尖脸,眼睛倒是挺大,双眼皮,可惜挡在眼镜后面。更让她不满意的是他身材瘦小。
她打定主意,不会再见第二次。
中午吃饭,小饭馆里播放着风靡一时的歌曲: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
电扇吱呀转动着,把刘欢激越的歌声打扰得忽明忽暗。
既然看不中对方,就不能人人家破费。饭后,她抢先付了账。
之后,张虹就等着对方来信表明愿意交往的态度后,她再回信礼貌地拒绝。
至于回信的内容,她都大致想好了,既要措辞委婉不至于伤害对方的自尊,(可以先把对方夸赞一番,再把自己贬低一番),又要表明自己拒绝的态度又要给人家留个面子。
反正谁不是聪明人呢,还要细说吗?她拿定了主意,只等对方来信后,把这事推辞掉完事。
三天过去了,第四天时,张虹想,李华回去后,应该在当天晚上给自己写信,第二天一早寄出,三天最早今天能收到。
可是直到晚上也没有她的来信。
她想也许那天回去后舟车劳顿,很累了,当晚没有写信第二天才写呢,这是极有可能的,这样的话就要推迟一天了。
又过了一天,还是没有信来,又过了两天,还是没有
这时,她想不出别的原因了,心中不免发毛,要是被这样一个自己都没看上的人拒绝了,岂不是有伤自尊。
想到他瘦小的身材,不过一米六出头,还有他那超短的左手小拇指,简直是残疾。就凭着那个小拇指,张虹更加看不中他。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也看不中自己,不给自己写信。她很是失落。
是不是自己应该先写个信去,对人家的来访表示感谢?毕竟人家不辞辛苦大老远跑来看望自己,自己先写个信去也是应该的。
实习期间寂寞无聊,写个信也是消磨时间。
她提笔写了封短信,先前想了多遍的回绝内容一点也没有用上。
在信中,她顾左右而言他,既没有说愿意继续相处也没说不愿意继续交往,她怀着复杂的心情把信寄出。
第三天下午,她却意外地收到了李华的来信。
看来他们是同时给对方写的信。真是巧啊。
会是什么内容呢?她像打开判决书一样小心的拆开,读后,她不禁松了一口气,但也没有多高兴。
李华在信中表示了继续交朋友的愿望。
此时张虹直后悔自己为什么那么急着写那封信,多等两天不好吗?等收到这封信后,再回信回绝不是干净利索吗?偏偏自己沉不住气。
她看了写信的时间,正是自己写信的那天,也许此刻对方也正在看那封信呢。
按说这时再写信回绝为时不晚,照样可以把这件事扼杀在萌芽中,但张虹却不想断然回绝了。
她想起介绍人说的,李华是班级里唯一的学生党员,系学生会体育委员,年年三好学生,人家是省城大学的,自己是下面小城市大学的。
他家是城里的,自己家是农村的。
似乎处处比自己高出一筹,除了身高不理想,小拇指特别短外,似乎也说不出什么特别的不好来。
尤其是他们都是农学院的,有共同语言,以后谈话离不了猪马牛羊鸡鸭鹅兔。
想到这里,她难得展颜一笑。
想到即将来临的毕业分配,沉重的家庭生活压力,都要自己柔弱的双肩去承担,纷繁复杂的社会,要自己一个人怯生生地去面对,她感到独立难支,不可想象。
特别是班里的女生们都出双入对喜气洋洋,而自己孤独一人茕茕孑立形单影只,可供选择的让自己满意的追求者又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有这样一个人可以交流交流不失为一个排遣寂寞的对象。
张虹和许多青春少女一样,曾对自己的爱情做过许多美好的想象,但事到如今,严酷地现实刺破了曾经的五彩肥皂泡。
她对自己的综合条件有了一个客观的判断,她有自知之明,外貌普通,才能平庸,家庭贫穷,作为一个普通大学的普通学生,她没有天之骄子的感觉。
既然自己没有好的条件,何必要攀高呢?
男人更现实,更想攀龙附凤,想让女方父母提携他们以便减少奋斗20年。
人都是底眼泡子肿,往上看的多,条件好的也看不上她。
现在有个李华看得起自己,自己有什么不能迁就的呢?
可是他也太不符合自己的理想了。但是通通信,聊聊天也未尝不可。
为了打发毕业前这段时光,让自己心里有点盼头,张虹便和李华有一搭没一搭地通起信来。
李华的来信一封比一封热情,篇幅由开始的两页逐渐增加到三、四页四、五页,而张虹的回信始终是淡淡的,东拉西扯凑凑够一页半为算。
直到一天,张虹被他信中一句“我无论干什么事都是认认真真的”这句话打动,再看那遒劲有力的字迹,她的心犹如被手指拨动的琴弦叮咛的一声,余波在空气中荡漾开来。
这时,李华邀请张虹去省城他的学校去看看。
这是他们第二次见面,李华带张虹游玩了省城一些主要景点和商业区,增进了解。
两人也谈到即将面临的毕业分配,李华没有其他打算,按照对口分配他原则分配到家乡农业局,能尽量留在局里最好。对此他好像很有把握。
张虹对自己的将来的工作单位也有设想,她想进粮食部门下属的饲料公司,这样与自己的专业也对口,也能留在城里。
但是,粮食系统可是热门单位,想进粮食部门是很难的。
如果能分到粮食局,留局里不可能,按照对口分配的原则,她顺理成章的能分到饲料公司,就能留在县城了。
如果像李华想的那样,分到农业局,她将会分到农村去,那样的话,村里人会怎么说,她想都想得出来:看看,还是不行吧,农村孩子上了大学又怎样?还不是回到农村来?
因此怎么能分到粮食局最终留城里,是问题的关键。
可是她一没有二没钱,分配的问题如一块大石头压在她心里。
李华安慰她说,到时候再想办法吧,愁也没用啊。
怎么才能分配到理想的单位?这个问题让她焦虑不安。
来源:林中清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