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理应主动适应这一趋势,以数字化创新为核心路径,加速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深刻变革,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谢祥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理应主动适应这一趋势,以数字化创新为核心路径,加速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深刻变革,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标准体系的建设是保障数字教育高效运行的前提。教育数字化要实现从局部探索走向整体跃升,必须建立统一、科学、系统的标准规范框架。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统筹协调,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协同制定覆盖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兼容性、数据安全与伦理规范等方面的标准,确保教育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与协同服务。其次,要构建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对标准实施效果进行回溯性审查,及时查找短板并持续优化,保障标准体系与教育实践同频共振。高校层面,应结合本校教学特点与技术条件,细化执行细则,推动数字标准落地见效。在此基础上,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建立激励机制,提升高校数字化参与度与执行力。此外,数字化推进过程中还需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建立健全防护体系,应对可能出现的数据泄露、算法歧视等新型风险,为数字教育提供坚实的制度与技术保障。
数字基础设施的构建是教育数字化顺利推进的重要物理支撑。高校应加快构建高效、绿色、安全的智慧校园网络系统,完善5G、千兆光纤与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布局,推动校园网络无缝覆盖和互联互通。同时,积极打造智能化教学环境,建设包括智能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AI辅助学习终端等在内的多样化教学场域,提升教学的交互性与沉浸感。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增强了教育场景的智能化水平,也为教师提供了实时反馈、精准诊断、因材施教的技术路径。在此基础上,校园数据平台的建设也应同步推进,实现教育资源、教学管理、学生行为等多源数据的集成与挖掘分析,赋能高校决策与服务。与此同时,加强数字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应设立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机构与预警机制,完善操作权限管理与信息加密机制,全面提升教育系统对网络攻击、信息篡改与数据滥用等风险的抵御能力。
教育数字化的顺利转型,离不开全体教育主体数字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也是技术变革的实践者,必须具备数字技术的驾驭能力与教学整合能力。应建立面向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机制,通过系统培训、校本研修、示范引领等多元方式,促进其数字意识、工具操作、资源开发与教学设计能力的同步提升。对学生而言,应在通识课程中嵌入数字素养教育,强化其信息判断能力、技术适应能力和数字伦理意识,构建面向未来的学习能力体系。同时,在学生评价体系中增设数字能力指标,将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范畴,引导学生主动适应数字环境。教育心理学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分析学生认知负荷、动机机制、学习风格等心理变量,可设计更具适应性的教学策略与平台界面,提升学习效率与情绪体验。此外,数字环境下的学习焦虑、成瘾行为与认知疲劳等新型问题也需引起重视,高校应配置心理干预机制与情绪支持系统,形成技术应用与心理支持双重保障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未来教育数字化的持续跃升,将依赖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与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应积极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建数字教学实验平台和技术应用示范区,孵化一批具有引领性的教育科技成果。在教学资源层面,加快数字课程内容的更新迭代,将最新科研成果、社会实践案例纳入教学体系,增强教学的时代性与实效性。在教育治理方面,推动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建设,提升校园运行的智能化与精准化水平。在全球视野下,应加强国际数字教育交流与合作,建设高水平数字教育平台,促进教育资源全球共享。高校还应注重文化表达与理念传播,在数字课程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与本土特色,增强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综上所述,教育数字化并非短期工程,而是一场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唯有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强化实施,才能构建起适应未来需求的数字教育体系,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跃升”的转型发展。
(作者系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怀化学院研究项目“教育心理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078)
来源:怀化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