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1日,正值小满节气,乌海市海南区巴音陶亥镇的田野上,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搭载智能导航系统的农机隆隆作响。随着新翻泥土的清香弥漫,一粒粒种子被精准播入土壤,广袤沃野正孕育着新一季的希望。
5月21日,正值小满节气,乌海市海南区巴音陶亥镇的田野上,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搭载智能导航系统的农机隆隆作响。随着新翻泥土的清香弥漫,一粒粒种子被精准播入土壤,广袤沃野正孕育着新一季的希望。
5月21日,搭载智能导航系统的农机正在播种。
今年,海南区以“整田增肥保粮”为目标推进耕地升级行动,通过2.8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零散田”向“高产田”转变。
走进巴音陶亥镇四新村种植大户李文亮的承包田地里,3台一体化播种机正同步作业,播种、施肥、覆土、埋管等工序一气呵成,全程机械化高效作业让这位种植大户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3台机器全天候作业,一天就是200多亩,还有一周时间就能完成2000亩的播种任务。”李文亮说。相较于往年人工播种日均不足20亩的效率,如今单台机器日作业量可达70亩,配合地膜覆盖技术,土壤保墒增温效果显著。今年,李文亮首次尝试玉米与葵花轮作模式,他算了一笔账:“倒茬种植可以有效减少土传病害,改善土壤结构。按照现在的长势,加上优质新品种的加持,预计亩产可以增加300斤左右,2000亩地就是几十万斤的增量,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收益啊!”说着,他弯腰拨开地膜,刚冒头的嫩绿芽苗已破土而出。
5月21日,滴灌的推广和使用提高了灌溉效率。
机械化掀起播种热潮,智慧化则破解增产密码。在不远的一棵树村,上百亩农田不见一条土埂沟渠,田间地头吸引眼球的就是高清摄像头、物联网遥测终端等高科技设施。一棵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郭振华在农田里熟练操作着智慧农业系统对农田进行远程补水。
“除浇地省心外,‘智慧+’赋能下的高标准农田‘好处多多’。”郭振华一说起高标准农田上黑科技,就打开了话匣子,“过去种田靠经验,以后种田得看数据。依靠这些设备,农田实现了全智慧化管理,天气、农情、调度尽在‘掌’握。” 说话间,郭振华打开手机演示智慧系统,粮食作物当前长势分析、科学水肥管理、灾害预警、农作物产量预测等数据一目了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高标准农田的“高”不仅体现在增收账上,更藏在土地重塑后的“效率账”中。在巴音陶亥镇的高标准农田地头,一条条黑色滴灌带如脉络般蜿蜒伸展,清澈的水流顺着管道的“毛细血管”精准渗入作物根部。这片曾因冬春干旱而“靠天吃饭”的土地,正因“渠改管”而焕发新生。
“以前大水漫灌,一亩地用水400立方米,现在一亩地至少省出三分之一,灌溉效率更是过去的五倍,你说这‘高’字值多少钱?”农户王强介绍说,以前手动开关闸、农户排队灌溉的方式,用水损耗严重、计量不准确、灌溉效率低,用水成本居高不下,当地群众颇有怨言。现在,“渠改管”后,通过深埋输水管道,灌溉水利用率提高了30%,管护成本还降低了一半。
“高标准农田是基础,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手段,农民受益是目的。我们配套建设了16 座泵房,16个沉沙池,还有将近400 公里的输水管网,据评估,灌溉水利用率将提高30%。目前,配套水利设施全部完工,60%农田完成第一次浇水。”海南区城镇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张奋奇说。
5月21日,航拍海南区巴音陶亥镇广袤农田。
作为乌海市拥有农田面积最大的区,目前,海南区春播进度已达95%,在这里,良田、良机、良法相融互促,绘就出一幅“现代春耕图”,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夯实基础。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郝飚
新闻编辑:郭玉
来源:内蒙古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