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听不懂” 成了差评理由:我们正在错过多少音乐宝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19:06 2

摘要:在地铁里刷短视频,评论区总有人质疑:“这歌没歌词,听着像噪音,到底好在哪?” 音乐节现场,实验音乐舞台前观众寥寥,而隔壁流行歌手的粉丝却排起百米长队;交响音乐会中,孩童的哭闹、观众的窃窃私语,让本应沉浸的乐章不断被打断…… 这些场景,折射出一个普遍存在的音乐审

在地铁里刷短视频,评论区总有人质疑:“这歌没歌词,听着像噪音,到底好在哪?” 音乐节现场,实验音乐舞台前观众寥寥,而隔壁流行歌手的粉丝却排起百米长队;交响音乐会中,孩童的哭闹、观众的窃窃私语,让本应沉浸的乐章不断被打断…… 这些场景,折射出一个普遍存在的音乐审美困境:当 “听不懂” 成为否定音乐的唯一理由,我们正在亲手关上通往多元音乐世界的大门。

在当下的音乐消费市场,“洗脑神曲” 几乎成了流量密码。某音乐平台年度榜单显示,TOP100 歌曲中,80% 以上为节奏强烈、歌词直白的流行作品。而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实验音乐等类型,即便作品质量上乘,播放量却不及前者的零头。更极端的例子是,有人将巴赫的赋格曲比作 “机关枪扫射”,把王心心的南管音乐形容为 “像在念咒语”,用 “难听”“无聊” 简单粗暴地否定自己不熟悉的音乐形式。

这种偏见不仅存在于大众层面,甚至渗透到专业领域。某高校音乐鉴赏课上,当老师播放约翰・凯奇的《4 分 33 秒》(以无声挑战传统音乐定义)时,学生集体抗议 “这也算音乐?简直是糊弄人”。他们习惯了用 “是否有旋律”“歌词是否易懂” 来评判音乐,却忽略了音乐背后的哲学思考、文化内涵与创新表达。

音乐审美单一化的背后,藏着教育与时代的双重困局。一方面,我国音乐教育长期存在 “重技能、轻鉴赏” 的问题。许多人学了多年乐器,却从未系统了解过音乐史,分不清巴洛克与古典主义的区别,更别说理解现代音乐的实验性突破。缺乏对多元音乐类型的认知基础,自然难以体会不同音乐的独特魅力。

另一方面,快餐文化的盛行加速了审美惰性。短视频平台上,15 秒的音乐片段就能带来即时快感,碎片化的听觉体验让人们失去了耐心。听一首复杂的古典交响乐需要半小时,而听一首流行歌曲只需三分钟 ——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多数人选择了后者。正如音乐评论家田艺苗所说:“不是古典音乐难懂,而是我们不愿意花时间去懂。”

审美单一化带来的,不仅是音乐体验的贫瘠,更是文化传承的危机。民族音乐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密码,侗族大歌的多声部和声、西安鼓乐的古老谱式,都是人类音乐史上的瑰宝,却因 “听不懂” 面临失传风险;实验音乐作为创新先锋,不断拓宽音乐的边界,却被贴上 “怪诞” 标签,难以获得大众认可。

更值得警惕的是,单一化审美正在塑造同质化的听觉世界。当所有人都追逐同一种旋律、同一种节奏,音乐将失去它最珍贵的多样性。就像只有一种颜色的画布,再鲜艳也终将变得单调。

打破审美偏见并非遥不可及。在上海交响乐团的 “音乐午茶” 活动中,主办方将晦涩的古典曲目拆解成趣味故事,用动画、诗歌等形式辅助讲解,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B 站 UP 主 “自得琴社” 用民乐改编流行歌曲,让古筝、箜篌走进 Z 世代视野,播放量破亿。这些案例证明:只要找到合适的打开方式,多元音乐就能跨越理解的鸿沟。

对于普通人而言,尝试从 “听感” 而非 “评判” 出发:先放下 “好不好听” 的执念,去感受音乐传递的情绪;从电影配乐、游戏原声等熟悉的场景切入,逐步接触古典、民族音乐;甚至可以从 “音乐盲盒” 开始,随机播放不同类型的作品,让耳朵邂逅惊喜。

音乐本应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旅行,当我们放下 “听不懂就拒绝” 的傲慢,就能发现:无论是黄河船夫的号子,还是电子合成器的轰鸣,每一种声音都在诉说独特的故事。你愿意为你的耳朵解锁新地图吗?

互动话题

来源:精选曲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