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为应对这一社会议题,施耐德电气联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干预、预防与提升(IPP)实验室、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北京蒲公英公益发展中心及蜗牛我行开展融合陪伴公益项目研究调研,并于近日举办“伴星成长,用
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为应对这一社会议题,施耐德电气联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干预、预防与提升(IPP)实验室、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北京蒲公英公益发展中心及蜗牛我行开展融合陪伴公益项目研究调研,并于近日举办“伴星成长,用生命陪伴生命”专题论坛,分享在线融合陪伴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研究进展,探索该模式未来推广的可能性。
突破瓶颈 线上融合陪伴模式为孤独症儿童教育提供全新思路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患病人群不断增长。为提升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能力,促进其社会融入,融合教育理念日益受到重视。融合教育主张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通过日常交往促进社交发展。然而在我国,受限于专业师资短缺、社会认知不足等因素,融合教育的推广仍面临较大困难。
几年前,受Best Buddies International机构开展的心智障碍者陪伴项目的启发,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北京蒲公英公益发展中心及蜗牛我行创新性地开展面向孤独症儿童及青少年的“线上融合陪伴模式”实践,收到了积极地社会反馈。为了进一步解决孤独症儿童教育问题,探索“线上”模式是否适用于低龄段的儿童群体,项目组展开系列研究。以儿童为干预主体,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便利性,跨越地域限制,促进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的线上互动。作为一种创新尝试,项目组通过为期两年的研究实践,对线上融合陪伴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这种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的同伴互动方式,在突破地域限制、促进社交互动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为支持孤独症儿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IPP实验室负责人臧寅垠研究员表示:项目重点在于探索线上融合陪伴模式的可行性、接受度、陪伴的互动特点、以及实际的干预效果。从数据结果来看,是积极的。期待未来伴随对这一模式研究的持续深化,可以更好的为孤独症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贡献力量。
数字化理念引领企业公益新范式 身体力行共创“善举影响力”
自项目启动之初,施耐德电气便深度参与,通过资金扶持、技术支持及员工志愿服务等多维度助力,为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施耐德电气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意识到,地域限制阻碍了公益行动的覆盖范围。因此,企业积极探索数字化公益新路径,旨在突破地域界限,实现更广泛的公益善举。在本项目中,通过互联网技术与专业干预的深度融合,孤独症儿童与志愿者在云端建立一对一的紧密连接,显著提升了融合陪伴教育的效率与稳定性。
随着项目的深入,施耐德电气员工积极参与其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生命影响生命”的公益理念。为确保志愿服务质量,志愿者们接受了专业培训,确保每次在线陪伴都能高效、稳健地进行。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王洁强调:“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应立足长远,持续关注社会与环境,为社会创造持续价值。有能力的企业应结合自身优势,勇于创新公益模式。在此项目中,施耐德电气与多方合作,共同探索数字化公益新路径,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不仅践行了企业社会责任,更在企业内部传播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线上融合陪伴模式成效显著 模式推广实现更大社会价值
在本课题研究的推进过程中,各合作方紧密协作,为公益与教育的结合探索出全新范式。线上融合陪伴模式打破地域界限,为孤独症儿童家庭带来全新支持。
研究数据显示,该模式不仅有效促进了孤独症儿童的社交互动和情绪表达能力,还对参与其中的普通儿童及其家庭产生了积极影响。为进一步推动这一创新模式的广泛应用,项目组正着手编制详细的实操指南,涵盖互动流程、关键注意事项及适用对象等,旨在为更多希望开展线上融合陪伴的机构和家庭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共同携手为孤独症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科学大雷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