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管洪:在媒体改革的潮头起舞

B站影视 2024-12-19 13:12 2

摘要:第18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的时候,我正率团在秘鲁参加“机遇中国·品牌重庆”全球宣传推广行动,并向秘鲁经典传媒公司主要负责人授牌设立“第1眼TV海外联络站”。第1眼TV是在重庆广电集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应运而生的大视听新

第18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的时候,我正率团在秘鲁参加“机遇中国·品牌重庆”全球宣传推广行动,并向秘鲁经典传媒公司主要负责人授牌设立“第1眼TV海外联络站”。第1眼TV是在重庆广电集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应运而生的大视听新媒体平台。

我们这代人伴随着改革开放迈进青春的门槛。改革,仿佛是烙进灵魂的基因。此次将推出第1眼TV作为重庆广电集团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牵引,细细想来,与当年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建设上游客户端、打造重庆国际传播中心一样,是我鼓荡着满腔激情,在媒体改革的进程中,不断超越自己的又一次起舞。

01

媒体改革,首先改的是平台

回想起来,我是2011年调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那年46岁,还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作为一方党报的负责人,一上任就面临着互联网和移动端新媒体的高歌猛进、快速扩张,传统媒体发展空间被大幅压缩。随后三年,传统纸媒业绩断崖式下滑,那种想在媒体融合中“一边观望、一边探索”的相对胶着状态被打破。我意识到,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思想上的“破冰”,才会有行动上的“破局”。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我反复领悟,从中寻找改革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灵感,最终确定要改革都市报、创建上游新闻客户端。但那个时候,省级媒体自建新闻客户端的还不多,学界诟病商业模式不清晰,业界认为投入过大,重庆日报报业报集团内部也比较纠结,甚至还有领导、同事给我打电话,劝我等一等,别给自己增加麻烦。那个时候身上就憋着股劲儿,总觉得错过了这个时间点就会错失先机。一咬牙,干!

没有钱,我就用办纸媒的钱来建客户端;不懂技术,我就带着团队学;新媒体有自己的传播规律,我和团队边摸索、边总结,尽量“少惹祸”、确保“不惹大祸”。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11月,“上游新闻”正式上线,成为全国较早、西部最早的新闻客户端。随后,“封面”“红星新闻”也陆续问世。“上游”,既鲜明标注重庆的地理位置,又蕴含争当上游的精神力量,更让原本感觉失去了战场的笔杆子们重新找到了新的阵地。我一直认为,内容生产对于传统媒体从业者来说,从来都不是质变,而是量变,是形态的变化。只要把平台搭建好,大家总能“扑腾”出一片新天地。就这样,“先人一步”的上游新闻连续多年被中央网信办、人民网等评为“全国最受欢迎的十大客户端”,入选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还作为为数不多的地方媒体被国新办邀请参加日常发布会。可以说,在平台创新方面占据主动,让我们尝到了甜头。

同样是平台,2018年成立的重庆国际传播中心(现更名为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也下了一招“先手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高度重视国际传播中“失语”“挨骂”的问题。我意识到,传统的外宣工作将与国际传播有机融合;中心城市将越来越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将成为国际传播主战场、主阵地。基于对国家对外宣传工作深刻变化的认识与判断,我提出成立重庆国际传播中心。当时确实有不少人不以为然,认为国际传播是中央媒体的事情,你省级媒体搞什么?从当时的认知上来讲,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我认为这是未来媒体拓展和发展的一个方向,早点办起来,就能抢得先机。经申请,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及时批复,但资金只能自己解决。

没钱也要干!2018年8月,全国第一家省级国际传播中心——重庆国际传播中心成立。当年12月,在联合国总部举行了IChongqing英文网站上线仪式,还在海外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开设了同名账号,形成“1+N”海外传播矩阵。

□ 2022年3月,本文作者管洪(左)在重庆巫山县采访庙堂乡易地扶贫搬迁

2023年8月,在重庆市委和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下,重庆国际传播中心迭代升级为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当时我已经调到重庆广电集团(总台),但仍由衷地为此感到欣慰。5年来,重庆国传海外平台总用户数超1800万,互动量突破4.38亿次,累计推出图文产品超过10万条,原创视频产品3万余条。《百年巨变|山水重庆,中国桥都!》《轨道上的都市区》两款视频作品全网播放量均超过4.5亿次,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斩获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项。在这些数字面前,当年在生存都有问题的情况下冒险对国际传播加大投入所承受的那些巨大压力,也就如风消散了。

路还要继续往前走,“不日新者必日退”。2023年5月,本以为会在重庆报业干到退休的我,被组织上安排到重庆广电集团任职。我已经不复46岁,但雄心壮志未老。或许是“旁观者清”,我发现即便是在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广电仍然有很多资源优势,比如独有的主持人资源,比如内容生产天然更接近新媒体,还有强大的视频技术力量等。怎样发挥这些优势?我提出了“1138”发展战略,即以建设全国一流新型传媒集团为目标,做优做强第1眼新闻,做大做强重庆卫视、重庆广播和重数传媒,深耕“教育、技术、资产经营、新媒体、展会活动、影视制作、专题片、体育竞技”等8大未来重点产业方向。我要求集团各频道频率都进入第1眼客户端设专区并进行考核,丰富第1眼新闻资讯以外的内容样态。经过一年多平台培育,第1眼的客户端下载量从1000多万,上升至(截至2024年10月)6800万,全网总用户量也突破1亿。厘清了发展目标和方向,集团当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这还不够。得益于重庆市委深化主流媒体和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的坚定决心和顺应行业大势的顶层设计,由重庆两大知名媒体品牌第1眼新闻和华龙网整合而成的第1眼TV,将立足新闻、加强文化、创新服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视听新媒体平台。在集团2024年11月2日举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动员大会上,同时亮相的还有重庆卫视,改革的目标是成为精品文化内容的供给商和服务平台,成为优质大型文化活动的牵头平台和播出平台。与此同时,重庆广电集团针对传统地面频道的重大改革同步推出:整合地面频道,对应具有全国辨识度的红岩文化育人体系和为中老年人群服务等定位重新布局,打造服务城市、文化、民生的综合平台“城市TV”。在一系列举措中,“平台”成为了高频词。而这,也是我关于媒体改革最根本的认知。

02

媒体改革,其次改的是技术支撑

作为媒体人,中国新闻奖一定是矢志追求的目标。在这一点上,我很荣幸,因为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那些年,我和团队一共斩获了48件中国新闻奖。这些作品中,有不少依靠了技术的支撑。

2022年8月,重庆山火肆虐,牵动全球目光。我们推出融媒体专题《重庆山火突发 他们逆行而上——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以凡人英雄为主角,将视角对准摩托骑士、消防小哥、志愿者等山火中涌现出的普通人,以“3D+光影长卷”的叙事手法,沉浸式再现“人墙传送带”“星光长城”等震撼场景,充分展现出灾难面前众志成城、守望家园的中国力量。这个专题与评论文章《致敬重庆 致敬人民》双双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内容当然是核心竞争力,但技术优化了作品的呈现方式,让内容产生更大的感染力和吸附力。

□ 重庆广电集团自主研发的马拉松智慧转播系统全国首创无人机AR直播、赛道画像和海拔坡度画像三项技术

我是学哲学的文科生,内心深处一直对技术充满好奇和敬畏。2014年,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当大家争论于“不进行技术投入是等死”“超前进行技术投入是找死”时,我选择了率先在全国建成集“策、采、编、发”为一体的全媒体生产技术支撑平台和实现新闻生产、新闻管理、新闻资源平台化、数据化管理的“上游云”。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让传统纸媒的内容生产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从简单的“物理捆绑”实现复杂的“化学反应”,生产能实现网络优先,内容能拥有网络基因,作品能找到网络读者,记者能走上网络阵地。

结果是令人欣喜的,这些技术革新获得了国内新闻技术领域最高荣誉——“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报业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项目一等奖,打通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技术生产体系,通过技术支撑了内容转型、产品创新。

而华龙网,当时作为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转型支撑平台,我们赋予了它“懂技术的新闻媒体,懂媒体的技术公司”的理念。如今,华龙网每年依靠提供技术服务的收入就有近8000万元。

转战广电,一些人口中广电“高投入、重装备”的技术包袱,在我看来则是专业优势。但当时,技术部门职能职责分散,技术人员也有“躺平”的思想。我想,那就改变现状,让他们动起来。先是优化集成多个技术部门,成立重庆广电数字公司,组建了一支独具广电技术优势的团队,要求他们不仅要提供集团的技术保障,还要对外拓展技术服务。随后进一步整合第1眼新闻与重庆广电数字公司,实现技术公司与媒体平台相互赋能。

随着各种新技术在重庆广电落地应用,高质量高标准的精品内容生产也不断开花。《谢谢你来了》以数智技术为支撑,裸眼3D技术让受众和当事双方沉浸式感受故事现场;《诗行长江》第一季全方位利用AI、XR、全息影像等数字化生产方式,以科技感、特效感十足的视听元素,将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连接起来,让观众随着探访嘉宾一起沉浸式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传统文化在共情、共鸣中完成时空破壁,让数字科技助力传统文化出圈出彩;《鸟瞰新重庆》整个制作过程均使用8k设备和渲染工厂支持的后期平台来完成,呈现出细腻精致的电影级画质;《主持人看新重庆》从策划、拍摄到呈现都网感十足,技术支撑、内容网生成为了重庆广电生产团队的共识。

03

媒体改革,内容为王是不变的主题

无论什么时候,优质内容都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2024新版《鸟瞰新重庆》和《诗行长江》第一、二季的拍摄中,大家开玩笑说我是“重庆广电最大的业务员”。确实,我每到重庆的区县,就跟他们推荐我们的节目,但事实上,营销不可能只靠刷脸。只有精品内容才能真正满足地方政企需求。通过对内服务能力和对外竞争能力的提升,我们在不断推动重庆广电的综合实力稳中有进。

到重庆广电以后,我力主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创优、奖励人才的管理办法,每个月都举行优秀作品表彰会暨内容策划推进会,让大家看到标杆和方向,坚持打造优秀节目和品牌IP。

□ 2024年11月18日,第1眼TV品牌发布

2024年1月1日,在重庆市委主要领导的推动下,《今日关注》在重庆卫视开播。它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结合民生热点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报道。舆论监督,对于传统媒体并不陌生,但在节目策划阶段,我就给栏目组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立足“建设性”,报道的事情要件件有着落,期期有回音,形成舆论监督的闭环。《灰尘漫天 为何久拖不治?》和《漫天尘土的建筑垃圾处置场》两期节目,在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召开的“大气污染与建筑垃圾规范处置约谈会”上播放;5月和8月,《今日关注》记者深入全市多个区县的行政服务中心暗访调查,用三期节目真实反映当地个别干部工作拖沓散漫、缺乏责任心的状况,市委组织部据此专门下发文件,对报道涉及的全部六起案例逐一通报,责令整改……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今日关注》助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收视率、收视份额在重庆地区同时段排名第1,全网总播放量超过4亿次,并获得有关部门表扬。

正是像《今日关注》《诗行长江》《川渝春晚》《鸟瞰新重庆》等精品内容的产出,快速提升了重庆广电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也有效提升了主流媒体的竞争力。

04

媒体改革,关键在提人气、聚人心

2023年11月8日,第24个中国记者节,重庆广电集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正在和记者们共庆节日的我,面前突然出现了一个一米九几的大高个,他介绍自己是第1眼新闻的一名记者,叫王力越。因为还不是重庆广电集团的正式聘用员工,原本持有的记者证无法进行正常年审,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新闻采访。小伙子表情有点羞赧,看得出来是鼓起勇气来跟我说这番话的。但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重,这可是一个曾经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优秀记者。我了解了一下,类似王力越这样为自己身份犯愁的记者并非个例。我立即组织召开党委会进行研究,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深化新闻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1]的工作要求,全面梳理集团在新闻采编播岗位上的派遣人员情况,彻底解决他们的用工身份问题。

当王力越采访回来的时候,他看到了集团内网《关于明确第1眼新闻、重庆广播45名采编人员劳动关系的通知》,45名原属派遣用工的采编播管人员,全部调整为集团人事关系。王力越说:“我深爱新闻记者这个职业,能实现身份的认同,让我对重庆广电集团更有归属感,更加忠诚于事业使命。这是我在记者节,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劳动用工方式复杂、激励手段不多,一直是传统媒体队伍管理的难题。但我始终坚持“只要想解决,总会有办法”的理念,创新出台了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奖励办法,非事业身份员工退休补贴办法;主导制定了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突出贡献奖励办法,对突出贡献“发点球”,对优秀作品大胆奖。面对传统媒体人才流失、队伍不稳的现状,还有什么比用换位思考的真诚、对精品创作的重奖更能留住人心呢?只有对每一位员工真严真管、真帮真爱,才能留住优秀的人,培育一流的团队。

感谢长江韬奋奖给予我的这份荣光。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名老兵,我将一如既往、满怀激情,坚定不移地做媒体融合发展的改革者,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忠实践行者。(作者系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党委书记、台长,第18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

来源:重庆卫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