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BOM表不是漏项,就是错料,不是单位不对,就是替代关系没写清楚; 一跑MRP计划,全乱了:采购下错单,车间备错料,仓库领错货,工厂天天“返工+补料+加班”。
很多人都说:“别家公司用得风生水起,我们这边就天天出错”
BOM表不是漏项,就是错料,不是单位不对,就是替代关系没写清楚; 一跑MRP计划,全乱了:采购下错单,车间备错料,仓库领错货,工厂天天“返工+补料+加班”。
你去问ERP实施顾问,人家说:“系统没问题,可能你们BOM表维护不规范。”你再问内部计划员,他说:“我就是照着图纸填的啊,为什么跑出来这么多缺料?”老板一看着急了:“花了几十万上系统,怎么还是乱套?”那问题到底出在哪?为什么同一个ERP系统,有的企业用得顺风顺水,有的却天天炸BOM?
今天咱就来讲明白:BOM表为什么总出错,错在哪,怎么改,系统要怎么配,流程要怎么跑,才算真正用好。
以下解读中所用到的ERP系统,
已经做成了完整的模板,可直接参考使用:业务管理模板中心-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心-简道云
BOM,全称是Bill of Materials,中文叫“物料清单”。
它其实就像一个“配方表”+“装配图”:
你要做一个手机,BOM上会列出这台手机要用到哪些原材料(螺丝、电池、芯片、壳体、线材等等),每种材料需要多少个,用在哪个子组件里,最终这些东西怎么拼成一个完整产品。这就像做蛋糕你得知道:面粉多少克、鸡蛋几个、糖多少、打几分钟、在哪一步烤。 BOM,就是工厂的“配方”+“操作流程”。
一张BOM表是ERP系统的核心支撑,一旦它错了,后果有多严重?
计划错了:算出来的生产计划不准,要么备料不足停线,要么多备库存积压;采购错了:明明不用这东西还下了采购订单,钱白花、仓库爆炸;生产错了:工艺版本错误,员工按错的步骤做,做出来就是废品;成本错了:算出来的标准成本偏差大,报价不准,利润核算乱套;质检错了:明明产品没问题,质检按老BOM判定为不合格。说白了,BOM表就是ERP里的“心脏”,它跳得不准,系统就“全身抽筋”。
很多工厂的BOM表出错,不是系统不给力,而是基础数据没跑通,流程没人管清楚,职责混乱。
下面这几个“高频炸点”,你看看熟不熟?
很多企业的BOM是怎么来的?工程部的老张拿张纸抄的,照着设计图纸一个一个填。填完以后扔给ERP录入员,录进去以后谁都不敢动。
结果:
原图纸改了,BOM没同步;人为录错单位、数量、版本;半年后自己都不知道哪个是哪个。一句话:BOM没人主导维护,系统只是“存档器”,不是“控制器”。
比如你做一个空调,有:
A款(老版本)A款-优化版(电路板改了)A款-出口版(线缆换成了欧标)A款-客户定制版(多了一个感应模块)你问ERP系统:“你们A款BOM填了吗?” 人家说:“填了,反正我们都叫A款。”
结果:不同版本的BOM混成一张,MRP一跑,全错。
没有“版本管理+替代控制+适用范围说明”,必出错!
没有设置“替代关系”、“共用件标识”、“标准件统一代码”,系统根本不懂“灵活”是啥。
根本原因就一句话:
系统只是工具,数据靠流程驱动,流程靠人管控,职责靠制度明确。
别人家的ERP用得顺,是因为人家做到了这三点:
三种BOM要在系统中实现转换关系或对应表,不同岗位看同一产品,都有“统一翻译”。
同一个BOM被修改时,系统要弹窗提醒“已影响X个物料/订单”;修改需要审批通过后,系统才更新主数据;不同权限的人只能看/用/维护自己该操作的字段,避免乱改。别再“工程一个版本、生产一个版本、采购一个版本”。明确一件事:
谁主负责BOM录入?谁有修改权限?谁对“错BOM”负责?建议:建立一个“BOM数据组”或者指定“产品数据专员”。
先把历史数据扫一遍:
有几个版本在用?哪些是老版本?哪些是重复的?有哪些单位不统一?通用件代码是否统一?做完之后,统一编码体系和字段规范,建立BOM字典表。
以后想改BOM,不是随便改,而是必须:
发起变更 → 评审 → 审批 → 系统同步 → 通知相关部门;ERP系统要设置“BOM版本锁定/审核通过后可启用”;所有变更都自动记录,方便溯源。你天天说ERP跑得不准、采购老出错、库存越积越多、计划员天天改单,真相可能是你的BOM从根上就错了。
所以记住这句话:
BOM不是表格,它是整个制造型企业的数据基础; 系统没问题,是你的流程没闭环,责任没定清,数据没人守。 修不好BOM,系统越高级,出错越精准!
同样的ERP系统,用出不同的效果,背后差的就是: 谁在守数据、谁在管流程、谁在对全链条负责。
来源:简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