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源于禅宗传承典籍与历史文献,旨在文化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本文资料来源:《景德传灯录》、《达摩一心戒文》、《楞伽经》、《指月录》、《传法正宗记》、《古寺志》等典籍。
声明:本文内容源于禅宗传承典籍与历史文献,旨在文化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本文资料来源:《景德传灯录》、《达摩一心戒文》、《楞伽经》、《指月录》、《传法正宗记》、《古寺志》等典籍。
菩提达摩,这位来自西天的碧眼胡僧,在中土传下了一脉禅宗法统。
东归之际,他留下了一段神秘预言:“吾灭后一百五十年,将有五人分散此法,如一花开五叶。”这短短一句话,似乎预见了中国禅宗数百年的发展轨迹。
但这预言究竟有何深意?
为何一个外来的僧人能够如此准确地预测中国禅法的未来?
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机缘与智慧?
南朝梁武帝普通年间,一位身披袈裟、手持锡杖的西天僧人登上了中土的土地。
他面容古朴,五官深邃,双眼炯炯有神。
此人便是后来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
达摩初到南朝梁国,与崇佛的梁武帝萧衍有过一段著名对话。
武帝问:“寡人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无数,有何功德?”
达摩直言:“并无功德。”
武帝不解:“为何无功德?”
达摩答道:“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非真实功德。”
武帝又问:“如何是真功德?”
达摩答:“清净智慧,圆满寂静,此等功德不以世求。”
武帝不悦,问:“对朕者谁?”
达摩答:“不识。”
这段对话让梁武帝困惑不解。达摩见机缘未至,遂渡江北上,来到了北魏嵩山少林寺。在寺后的一个石窟前,达摩选择了一种极为特别的修行方式——面壁而坐。
少林寺的僧人见到这位外来的僧人日复一日地面对石壁打坐,许多人感到不解。有僧人问:“祖师为何日日面壁而坐?”
达摩只答一句:“吾在待人。”
如此面壁之行,竟持续了九年之久。
这九年中,无论严寒酷暑、风雨交加,达摩始终保持着那个姿势,一动不动。
当地百姓偶尔经过,见到他如雕塑般的身影,心生敬畏,有人送食物来,有人送衣物来,但达摩都不接受,只饮山泉,食野果,专心致志地面壁参禅。
这九年间,有不少求法者前来,但达摩都不予理会。直到有一天,一位名叫神光的僧人出现了。
神光,俗姓姬,本名叫慧可,是北魏时期的名儒。他四十岁出家,精通儒道典籍,却始终觉得心中有所缺失。听闻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便前去求法。
初见达摩,神光站在洞外,达摩却始终面壁不语。
从黎明到黄昏,达摩依然纹丝不动。
神光只好离去。
第二天,神光再次前来,依然得不到达摩的回应。
如此往复数日,天降大雪,神光站在雪地中,雪深及膝,身披白雪,仍然一动不动地等待着。
达摩终于开口问道:“汝久立雪中,欲求何事?”
神光答道:“愿祖师慈悲,开甘露门,广度有情。”
达摩道:“诸佛无上妙道,历劫勤修,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听到这话,神光陷入深思。片刻后,他突然拔出随身所带的利刃,断下自己的左臂,血染白雪。
达摩见此,问道:“汝断臂,欲求何事?”
神光答:“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达摩道:“将心来,与汝安。”
神光沉思良久,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微笑道:“与汝安心竟。”
这一问一答,神光豁然大悟。达摩随即为他更名慧可,并正式收他为徒。从此,慧可日夜侍奉在达摩身边,潜心学习禅法。
达摩在少林寺住了几年后,感觉自己在中土的使命已经完成,决定回归西天。临行前,他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慧可,并嘱咐道:“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慧可不解其意,问道:“师父此言何解?”
达摩道:“此法本是一心,若分别计度,则成五叶。未来佛法大兴于东土,当有五宗并立,各有千秋。汝当护持此法,传之有缘。”
慧可又问:“师父何时再回中土?”
达摩沉默片刻,然后说道:“吾去后七十年,汝当留心。”说完,达摩独自向西行去,从此杳无音讯。
后来,慧可常思量达摩这句神秘预言。“一花开五叶”究竟指的是什么?为何达摩如此肯定地预言佛法将分为五宗?这些宗派又会如何影响中国的佛教发展?多年来,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慧可心头。
达摩西去多年后,有一天,慧可正在讲经说法,突然想起达摩曾说“吾去后七十年,汝当留心”。
算算时间,正好是第七十个年头。
他不禁抬头望向西方,思绪万千。
恰在此时,一位僧人匆忙赶来,告诉他有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原来,在西域某国,有人见到一位形容枯槁的僧人独自一人在大漠中行走,手中只拿着一只草鞋。
当地人问他从何而来、欲往何处,那僧人只说了一句话:“吾归西天,东土一事已了。”后来有人认出,那僧人正是当年西来的达摩。
更让人惊讶的是,当地有人打开达摩的墓穴,发现棺中空空如也,只有一只草鞋。
慧可听完,微微一笑,说道:“吾师果然神异。”随后,他将达摩的预言“一花开五叶”告诉了在座的弟子们,并说:“此言必有深意,尔等当记之于心。”
达摩所言“一花开五叶”的奥秘,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显现。
慧可将法传给三祖僧璨,僧璨传给四祖道信,道信传给五祖弘忍,弘忍传给六祖慧能。
在慧能之后,禅宗果然如达摩所预言的那样,分为五个宗派: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和沩仰宗。
这“一花”指的是什么?
原来,达摩所传的是“心印心法”,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要诀。
这一法门在慧能手中达到了巅峰,慧能南下弘法,开创了中国禅宗的南宗。
南宗禅法强调“顿悟”,认为觉悟是可以在瞬间获得的,而不必经过漫长的修行过程。
这朵“一花”正是指慧能所代表的南宗禅法。
而“五叶”则是指从南宗分出的五个宗派。
这五个宗派虽然都源自南宗,但各有特色。
临济宗以“棒喝”著称,主张“喝佛骂祖”,打破学人的执着;曹洞宗则强调“默照禅”,主张“寂寂惺惺”;云门宗以“一字关”闻名,善用简短言语点醒学人;法眼宗注重“理事无碍”,强调禅法与世间事物的圆融;沩仰宗则以师徒问答的方式启发学人。
达摩为何能预见这一切?
原来,达摩深知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人重实用,尚圆融,习惯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必然会与中国的儒道思想相融合,产生新的形式。
达摩通过九年面壁,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预见到禅法在中土的发展趋势。
更深层次看,达摩的预言并非神通,而是智慧的体现。
他洞察到佛法与不同人的根器相应,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就如同一朵花开出五片花瓣,各有姿态,却同根同源。
这五宗的出现,正是适应不同根器众生的需要,是禅法在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
达摩的预言应验,不仅仅是巧合,更是对佛法本质的深刻理解。佛法本是一味,但为适应众生根机的不同,而有种种方便。“一花开五叶”的预言,实际上揭示了佛法的普遍规律: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法门虽异,归宗则一。
后世的禅师常说:“达摩一枝花,开出五叶叶相遮。”意思是说,虽然禅宗分为五宗,看似各不相同,但实质上都是达摩禅法的延续和发展,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达摩的预言,不仅应验于禅宗的发展历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文化传承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并非固守一法不变,而是能够顺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其本质。
这也是中国文化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原因之一。
达摩西来,只说了一句“一花开五叶”,却道尽了禅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谓真正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这不是神秘的预言,而是智者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来源:净土莲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