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湖新语】传统与潮流融合带动新风尚“出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17:19 1

摘要:移风易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培育新时代价值导向,推动文明之花遍地开放、清新风尚沁润人心,使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劲吹于神州大地。

移风易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培育新时代价值导向,推动文明之花遍地开放、清新风尚沁润人心,使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劲吹于神州大地。

“移风易俗”出自《荀子·乐论》,是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倡导新的社会风尚。移风易俗自古延续至今,从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汉代改变秦朝苛政,再到废除包办婚姻、禁止封建迷信、抵制天价彩礼等。伴随着时代的进步,通常发生一系列文化、道德或制度层面的改变,破除陈规陋俗,建立起符合时代需求、社会发展的文明内容与形式。

风俗作为传承性文化,对社会成员的言行有约束作用。公序良俗通常是维护社会秩序、引导民众向善的重要手段。优秀民俗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作为公序良俗的对立面,“陋俗”会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满足社会不断进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必须改变此类消极的风俗习惯,也就是“移风易俗”。但“移风易俗”不等于摒弃既往、“一刀切”,而是要有继承、有变革,既守护传统文化的根脉,又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时代潮流相融相亲,成为传递人间真爱的完美表达。

以婚俗为例,相传我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同时还有贴喜字、拜堂、闹洞房、回门等各种庆祝形式。如果婚姻是为了情感满足和自我实现,婚俗中的一系列程序,让婚姻多了一份仪式感,可以更好的庆祝和宣告这一重要幸福大事。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天价彩礼”、婚礼恶俗闹剧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我们不能片面的把婚俗归于“糟粕”文化,而是要积极倡导简约适度、文明向上的婚俗风尚,比如集体婚礼、低碳婚礼等特色婚礼,让新人同时感受传统底蕴与时代新风,度过这一值得纪念的人生时刻。

从当前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碰撞,为“移风易俗”带来更多机遇与挑战,我们要采取创新社会治理与文化浸润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模式。首先,要精准把脉,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推动习俗随时代演进。例如在乡土社会,礼尚往来是一种朴素的文化习惯,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人情味”,理应尊重;但是一旦“礼尚往来”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人情债”,甚至化作滋生腐败等问题的“温床”,我们就要拿出有力的措施来破解问题。其次,要认识到移风易俗的长期性,绵绵用力、成风化俗,营造稳定和谐的氛围。移风易俗表面上改的是行为习惯,本质上改的是价值观念,要牢记久久为功的道理,不能急于求成,付出更多耐心,让新风尚体现更多人的意愿,使群众成为参与者、受益者,实现移风易俗从“政府推动”到“全民参与”的转变。再次,要掌握科学方法,创新治理供给,促使文明公约替代陈旧陋习。用好政策法规、村规民约,兼顾刚性制度与柔性引导,“约”出文明新风;做好榜样示范,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发挥表率作用,倡导党员干部在婚丧嫁娶等事宜中做出榜样;加强教育引导,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文明理念融合编排优秀文艺作品,将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作为契机举办移风易俗活动,用好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提高传播力、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抵制“陋习”。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