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锻炼是错误的?医生含泪苦劝:过了70岁,锻炼牢记4不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1 16:43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71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锻炼”这两个字,在很多老人心中,是长寿的密码。但你知道吗?锻炼这事儿,做错了,反倒成了“慢性自残”。

在门诊上,我常听到老年患者自豪地说:“医生啊,我每天走一万步,从来没停过!”可当我看到他膝盖磨损、血压不稳、睡眠紊乱时,真的只想叹口气。

锻炼,不是错,错的是方式。

尤其是70岁以后,身体不再是“钢筋水泥”,而是“瓷器”,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摔碎。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过了70岁,锻炼到底有哪些“不要”?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样。

很多老人有个误区,以为锻炼就像吃饭,吃得多、动得狠就健康。

这是错的。

研究显示,老年人每日超过8000步,心血管事件风险反而上升。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老年人每周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或高强度运动75分钟,并非越多越好。

“过度训练综合征”,在老人身上也会出现——疲劳、免疫力下降、睡眠差、甚至心律失常。

记住:锻炼的关键,不是做得多,而是做得对。

“我这点小膝盖疼,忍忍就过去了。”

但问题是,70岁的膝盖,不是20岁的膝盖。软骨在退化,滑膜在变薄,骨密度在下降。

中国骨质疏松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70岁以上老年人中,骨质疏松患病率超过60%[^2]。

如果这时候还坚持爬山、跳广场舞、高强度甩手操,很可能出现骨折、滑膜炎、肌肉拉伤等问题。

“运动损伤”,本来是运动员的事,如今却成了老年门诊的常客。

疼痛、疲劳、呼吸急促、头晕——这些都不是“锻炼的正常反应”,而是身体在喊救命。

“医生,最近小区流行太极,我也跟着练;前阵子大家跳‘鬼步舞’,我也上了。”

盲目跟风,有时候就是“跟着摔”。

不是每种运动都适合老年人。比如:

高冲击运动(跑步、跳操)对膝盖和心脏压力大;快节奏舞蹈容易造成跌倒;不科学的“拉筋法”可能引起肌腱断裂。

靠谱的老年人运动,应具备三要素:低冲击、节奏缓、可控性强。

比如,平地快走、游泳、八段锦、太极拳(跟专业教练学),都是不错的选择。

健康,不是跳得多炫,而是跳完能回家吃饭。

很多人锻炼完,拍拍手就回家,甚至连水都不喝,更别提拉伸了。

但在70岁这个年纪,恢复期比锻炼本身更重要。

老年人肌肉修复能力下降,运动后如果不及时补水、拉伸、休息,极易导致肌肉僵硬、乳酸堆积、关节肿胀,甚至诱发心梗。

美国心脏协会(AHA)建议,老年人锻炼后要进行5-10分钟的低强度冷却活动,如缓慢走动、深呼吸、温和拉伸。

另外,锻炼后的营养补充也很关键,尤其是蛋白质和水分的摄入,直接影响肌肉恢复。

别让锻炼带来的好处,在结束后被“随意”抵消了。

70岁以后,锻炼的目标早就不是“塑形”“增肌”“燃脂”了,而是维持功能、延缓退化、减少跌倒风险

这时候的锻炼,像是给老房子上油保养,而不是翻新重建。

所以,别再拿年轻人的那一套来“折腾”自己的身体。

70岁后锻炼的核心原则是——“稳、缓、柔、适”。

:动作稳、步伐稳、心态稳;:节奏缓、强度缓、渐进缓;:拉伸柔、肌肉柔、情绪柔;: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可而止。

锻炼从来不是错,但错的,是我们以为“拼命才有命”。

70岁以后,身体像是一台老车,保养比加速更重要。你不需要赢得比赛,只需要稳稳地跑完全程

所以,下次再有人跟你比“谁走得多”,你就笑着说一句:

“我不是走得多,我是活得久。”

资料来源:

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23年)》

②.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中国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研究报告》[J].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22, 15(3): 217–223.

③.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Physical Activity in Older Adults [J]. Circulation, 2020.

④.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2020).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阳中医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