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1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吃了抗抑郁药,还能抑郁到轻生?”
听上去像一句冷笑话,但却是真实发生在潮汕一位25岁女孩身上的悲剧。
她按时吃药、定期复诊,连亲友都说她“状态好多了”。可就在众人以为她好转之时,她却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问题出在哪里?药没用?医生失职?其实,她只是陷进了两个常人难以察觉的误区。
这不是个例。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数据,我国每年有超过20万人死于自杀,其中约三分之一患有抑郁症。更扎心的是:一半以上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中断了药物或误解了药物。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她为何走到了这一步,以及我们普通人——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身边人——该如何避开这两个致命误区。
帕罗西汀(Paroxetine),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在治疗中度到重度抑郁症中应用广泛。
它确实有疗效,但绝不是“吃了就没事”的灵丹妙药。
01. 药物治疗是“稳定情绪”,不是“根除问题”
帕罗西汀能缓解情绪低落、焦虑等症状,但如果不配合心理治疗、行为干预或社会支持,疗效极为有限。
根据《柳叶刀精神病学》2022年的研究,单纯药物治疗的复发率高达53%,而药物+心理干预的复发率仅为23%。
也就是说:吃药是“止血”,但“伤口”还得靠认知和环境修复。
可惜的是,这位潮汕女孩虽然吃药,却没有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她的日记里写着:“情绪好了点,可是心里的那个洞还在。”这不是孤例,而是很多年轻抑郁症患者的共同困惑。
02. 药物副作用让不少人“半途而废”
帕罗西汀的副作用不容小觑——包括失眠、食欲改变、性功能减退、情绪波动增强等。
在起效初期(通常为2~4周内),部分患者甚至会感到焦虑加重、出现自杀念头。这是SSRI类药物已知的“激活期风险”。
而她的主治医生曾提出:“如果你情绪起伏很大,要立刻告诉我。”但她没有。她怕麻烦、怕被贴标签,像很多年轻人一样选择了沉默。
这一沉默,成了永远的告别。
“她最近状态很好呀,还和我说打算下个月旅行。”
这是她妈妈在接受心理医生回访时说的最后一句话。
很多人以为,抑郁症就是成天哭、躺床上、眼神空洞。但真正危险的,往往是那些突然“变好”的时刻。
01. 情绪“好转”,有时反而是危险信号
医学上有个现象叫做“自杀能量窗期(Suicide Energy Window)”。
在服药初期的2~4周,患者情绪改善但认知扭曲未修复,此时“自杀的精力”回来了,而“求生的念头”还没跟上。
2021年《中华精神科杂志》的一项系统回顾发现:抗抑郁药起效早期,尤其是年轻女性,是自杀风险最高的时期之一。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她“看起来好起来了”,却选择了离开。
她不是真的恢复了,而是“有力气了”。
02. 社会偏见让她“假装正常”,却压垮了她
潮汕地区,重视家庭、讲究“忍”,不少人对心理疾病仍存偏见。
她曾在聊天记录里写道:“我已经不哭了,怕他们以为我不坚强。”
她开始笑,是为了让身边人安心;她不再抱怨,是怕被贴上“情绪化”的标签。
这份“懂事”,反而让她在最危险的时候,没有人看懂她的求救。
她不是第一位,也不会是最后一位。
但她的离开,值得我们每个人警醒。
01. 对患者而言:治疗是长期拉锯战,不是短跑冲刺
请记住:服药≠结束,一次好转≠痊愈。
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病,治疗周期长达6个月至数年,个体间差异极大。
不能随意停药,更不能“感觉不错了”就断药。根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年报告,超过60%的患者因自行停药而复发。
02. 对家属朋友而言:你不需要成为心理医生,但你要成为“观察者”
你不需要会开药、会做心理干预,但你要敏感地察觉:
她是不是突然“过分积极”?是不是开始“规划人生”,但神情空洞?是不是“报喜不报忧”,像变了个人?这些“看似正常”的行为背后,可能是她最后的挣扎。
她的离开,不是药物无效,也不是她“不努力”,而是我们都误解了她“看起来好多了”的信号。
我们不该只在她哭的时候陪她,更应该在她笑的时候问一句:“你真的好吗?”
①.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全国精神卫生统计年报》
②.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抗抑郁药物治疗指南(第二版)》
③. 《柳叶刀精神病学》. Combination of Pharmacotherapy and Psychotherapy in Depression. 2022.
④. 中华精神科杂志.《抗抑郁药早期自杀风险的系统回顾》. 2021.
⑤.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心理健康状况年度报告(2022)》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青囊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