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资金告急,全球共防大流行,疫苗公平成考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1 15:37 1

摘要:2025年5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一项提升全球大流行病防范能力的国际条约以压倒性多数获得通过。这份被称为《大流行病协议》的文书,是多年来国际社会针对新冠疫情暴露出的一系列全球公共卫生短板的集体回应。124个成员国投下赞成票,无

文︱刘澜昌

2025年5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一项提升全球大流行病防范能力的国际条约以压倒性多数获得通过。这份被称为《大流行病协议》的文书,是多年来国际社会针对新冠疫情暴露出的一系列全球公共卫生短板的集体回应。124个成员国投下赞成票,无反对票,11个国家弃权,显示出全球合作意愿的空前增强。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形容这一里程碑事件,是国际社会在应对未来大流行病威胁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虽然这份协议尚需等待后续关于病原体共享的谈判完成,并经过各国正式核准才能生效,但它代表了全球在大流行防范领域寻求统一行动框架的共同努力。

然而,现实远比理想复杂。新冠疫情三年多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国际社会的协调合作不仅是需要,也是极其艰难的挑战。《大流行病协议》草案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包括药物、疫苗以及卫生工具研发方面存在的结构性不平等。疫情期间,发达国家囤积疫苗,资源匮乏国家却难以获得足够的医疗产品,这种“疫苗民族主义”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深刻裂痕。此次协议明确要求成员国采取措施,实现疫苗等医疗物资的公平地域分配,扩大全球生产能力,并建立由世卫组织协调的供应链与物流网络,以期打破壁垒和不公。

尽管目标宏伟,但协议的细节尚未落地,生效之路依然坎坷。病原体共享作为全球疾病监测与预警的关键环节,目前仍在谈判阶段,且预计可能长达两年才能敲定。此外,11个国家选择弃权,包括俄罗斯、伊朗、以色列等地缘政治复杂的国家,暴露出部分成员对协议内容或实施机制持保留态度。这种分歧无疑将影响协议的全面实施效果。更为严重的是,曾经全球最大金主的美国因政治原因退出世卫组织及该协议谈判,令世卫面临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预计未来两年内,世卫组织将面临约17亿美元的预算缺口,资金短缺或限制其在全球大流行防控中的领导能力和行动力。

从更深层次看,《大流行病协议》不仅是卫生领域的合作框架,更是多边主义的试金石。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公共治理体系的脆弱,国际合作往往因国家利益优先而受阻。疫情期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国家间的信任赤字不断扩大。如今这份协议的通过,固然彰显了大多数国家对于共同命运的认知提升和团结意愿,但在现实政治环境中,如何平衡国家主权与国际责任、如何落实公平原则、如何避免某些大国以政治手段干扰合作,将成为考验协议生命力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协议强调了推广疫苗接种、加强实验室生物风险管理、抗微生物耐药性防控和阻止动物传播疾病给人类的重要性,这些措施触及公共卫生安全的根基,也正是全球疫情防控中的薄弱环节。若无有效执行,这些“空洞承诺”只会让下一个大流行如影随形。然而,目前全球在这些领域的投入和监管尚不均衡,部分国家因技术落后、资金短缺,难以达到协议要求。

与此同时,世卫组织财政困境愈发严峻。作为全球公共卫生的核心机构,世卫组织依赖成员国会费和外部资助维持运行。美国退出带来的资金缺口,令世卫在全球疾病监测、应急响应、技术支持等方面捉襟见肘。谭德塞呼吁各国提高会费,增强世卫组织的财政独立性和可持续性,才能确保其在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的领导作用不被削弱。但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各国财政压力巨大,特别是经历疫情后经济复苏步伐不一,能否达成一致提升会费仍存变数。

大流行病防范是全球性挑战,无一国可独善其身,任何国家的防控失误都可能导致全球扩散。此次协议通过,象征着国际社会对这一事实的普遍认同,也体现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向更加系统化、规范化迈进的努力。但协议的成功关键,在于各国能否超越短期利益,积极履约;在于世卫组织能否解决自身困境,成为真正具备权威和执行力的协调者;更在于全球能否重拾信任,修复因疫情而受损的多边合作机制。

《大流行病协议》的通过是全球合作的里程碑,也是多边主义一次重要的实践检验。它的生效与成功,将深刻影响人类应对未来公共卫生挑战的能力和格局。站在中性但锐利的视角,我们应关注其后续的谈判进程和执行落实,警惕潜在的政治博弈和制度弱点,期待这份协议能够真正成为全球卫生安全的坚实防线,而非纸上谈兵。毕竟,全球公共卫生没有旁观者,谁都逃不开病毒的“传染链”。

未来的路上,世卫组织及其成员国能否携手前进,能否把握这次契机,是对国际社会智慧与担当的巨大考验。公众期待的不仅仅是一纸协议,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果,让全世界都能从疫情阴影中走出,迎来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明天。

来源:刘澜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