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7日下午,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主办的“创新与传统的法律护航:AIGC著作权与非遗商标权保护问题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圆满落幕。活动汇聚了全国审判业务专家、高校学者、资深律师及企业法务负责人等30余位嘉宾,围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著作权保护、
2025年5月17日下午,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主办的“创新与传统的法律护航:AIGC著作权与非遗商标权保护问题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圆满落幕。活动汇聚了全国审判业务专家、高校学者、资深律师及企业法务负责人等30余位嘉宾,围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著作权保护、非遗商标权保护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度探讨,并同步发布新书《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实战指南》。
背景聚焦:技术革新与传统保护的碰撞
随着Deepseek、ChatGPT等AI工具的普及,AIGC内容创作引发权属争议、侵权认定等法律难题。例如,美国版权局拒绝无人类干预的AI作品登记,而中国司法已出现首例AI生成内容侵权判例。与此同时,非遗商业化面临商标抢注、文化挪用等挑战,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景德镇陶瓷”“苗族银饰”等传统技艺成为焦点。本次研讨会旨在搭建实务与理论对话平台,为AIGC与非遗保护的法治化路径提供解决方案。
嘉宾观点:理论与实践的智慧碰撞
林子英(全国审判业务专家):AIGC的著作权困境
原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林子英指出,AIGC虽已广泛应用于文本、图像等领域,但现行法律未明确其定义。她通过“腾讯诉盈讯科技案”等案例分析,强调著作权保护需基于“人的独立创作”,而AI生成内容缺乏可控性,因此在现有法律框架下难以获得版权保护。
商家泉(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商标委主任):商标显著性与非遗保护
商家泉律师提出,商标法的核心在于“显著性”与“混淆可能性”。他以软件名称注册为例,指出缺乏显著性的商标可通过长期使用获得保护,但非遗名称仍可回归私有领域。他强调,非遗保护需平衡公共利益与私权,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失真。
郑璇玉(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副所长):非遗司法的双向赋能
郑璇玉老师结合2021-2025年非遗政策及司法案例,提出非遗保护需兼顾历史传承与市场竞争。她以端午节粽子商标权争议为例,呼吁司法裁判应尊重非遗的文化价值,推动传承与创新并行。
新书发布:聚焦信息网络传播权实务
研讨会期间,云亭律所知产与竞争法专委会主任位艳玲律师携副主编魏德律师、张剑豪律师发布新书《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实战指南》。主编位艳玲律师分享创作心得,称该书通过“一问一答”形式,系统梳理直播、短视频等新兴领域著作权案件的裁判要点。中国政法大学郑璇玉老师评价称,该书覆盖程序性与实体性内容,兼具实用性与权威性,是应对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的“及时雨”。
中国政法大学郑璇玉老师
互动交流:法律实务的深度探讨
活动现场,与会嘉宾围绕AIGC侵权认定、非遗商标抢注等实务问题展开讨论。例如,某企业法务提出“AI生成图片的合理使用边界”问题,林子英律师结合司法实践回应称,需综合考量创作意图、使用场景等因素。律所还向北京工业大学、中华女子学院赠送新书,助力法治教育与学术研究。
展望未来:云亭律所持续深耕知识产权领域
云亭律所创始合伙人唐青林律师表示,律所始终秉持“一米宽、十米深”的专业理念,已出版近50本法律实务著作。此次研讨会及新书发布,是律所在知识产权领域创新实践的又一成果。未来,云亭律所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为AIGC技术创新与非遗文化传承提供法律支持。
结语
本次研讨会不仅为知识产权行业提供了实务指导,更搭建了跨界合作的桥梁。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云亭律所将持续关注前沿法律问题,为法治化进程贡献智慧与力量。
来源:产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