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B站影视 2024-12-18 19:28 2

摘要:颇具黑色幽默的是,集采现场厂家面如死灰,用药群众却对降价无感。2018年以来,共开展10批仿制药国采,前9批累计节省医保资金1673亿元(第10批数据未公布),人均节省100多元,而且是分散在6年之中。

在仿制药卷死之后,创新药供给过剩问题也将暴露。

颇具黑色幽默的是,集采现场厂家面如死灰,用药群众却对降价无感。2018年以来,共开展10批仿制药国采,前9批累计节省医保资金1673亿元(第10批数据未公布),人均节省100多元,而且是分散在6年之中。

相比降价,用药群众现在更关心药效。

创新药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目前创新药收入占院内药品收入比例仅10%左右,临床端还存在广泛的未满足需求,但相对支付端却存在过剩压力。

中国创新药供给数量在2021年已超过美国,而且仍在迅速爬坡,支付端还接得住吗?据Insight、开源证券统计,国内新药NDA获批数量2023年为206件,2024年H1猛增至210件,其中1/3左右为新增适应症,剔除这部分,首次批准上市数量仍然可观,而2024年医保目录以谈判/竞价方式新增药品89种,所以,面对供给过剩压力,不难理解专家审评环节通过率、谈判成功率均创近3年最低,平均降幅创历年最大。

问题不在于降价多少进医保,而是能不能进医保?

即使获批上市并纳入医保,创新药的考验刚刚开始。据Wind数据,港股通过18A通道上市生物科技公司可持续业务合计营收,2018年为12亿,2019年为45亿,2021年为143亿,2023年为404亿,高歌猛进。其实,这是一种宏大叙事的幻觉,高增长主要来自药品获批上市数量增加及个别企业海外销售放量。单个药物的生命周期、销售峰值改善才是有价值的,这才能带来大部分Biotech体感温度的回暖。

如果仔细追究,有多少创新药能够收回研发成本?

接着我们将看到一款研发总成本64亿元的重磅药物的无奈人生,一款20亿级大单品的虚假繁荣。

复盘历史集采规则和中选结果情况

01

新药数量超过美国

中国创新药的繁荣不是原罪,但承接不足就显得尴尬了。

瓶颈从来都不在审评端。NMPA承办至批件(NDA)平均时长逐渐缩短,审评流程效率显著提升,在新药审批政策的支持下,近5年我国创新药上市申请审批速度明显加快,2017年我国创新药递交NDA到获批上市的时间平均为463天,而2023年已经缩短至358天。

加快创新药上市的政策,对资本市场并不是利好,看上去是密集收获期,其实也意味着供应增加、竞争加剧。

据Insight数据库,国产新药IND获批数量从2019年的440件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1892件,2024H1已获批1463件。国产新药NDA获批数量从2019年的11件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86件,2024H1已获批88件。

今年供应暴增!

在不同统计口径中,2021年中国新药数量已经超过美国。

据Insight数据库,2017-2021年我国开展关键性临床试验的国产新药数量逐年增加,且于2021年超过美国新药。2017年,我国共有117个国产新药开展关键性临床,到2023年已增长至318个。

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中国创新药供给在提升,2017年以来审批进度加速,2021年起获批创新药数量已赶超美国。2010-2024M10,中国首次获批新药数量从11例增长至76例,其中小分子43例,生物药29例,均已赶超美国首次获批新药数量。

资料来源:医药魔方 (以上获批数量源于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统计事件为首次获批药品),国联证券研究所

有一种脱节叫你跑得太快。

2024年医药行业整体应收账款账期创新高,各自领域趋势相对一致,包括中药、流通、药店、设备、IVD、医院,一叶知秋,表面上是院内营运效率下降,间接反映出支付环境趋紧。

在宏观层面上,2024年1-10月,全国累计实现卫生健康支出16521亿元,同比减少9%。

2024年医保目录新增38 种“全球新”的创新药,无论是比例还是绝对数量都创历年新高,而2023年40种1类创新药获批在国内上市。含金量最高的1类创新药是医保青睐的核心品种,不用担心内卷。

02

大单品一声叹息

2024H1,65家A股、港股Biotech创新药企共实现441.8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6%;整体营收>1亿元的公司数量也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24H1达到37家,数量同比增长16%。

整体火热,但微观层面仍然瑟瑟发抖。扯掉风光的外衣,衡量一款药物是否成功的金标准很简单——能否收回研发成本?

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预计研发总开支64亿元,截至2024H1已累计投入58亿元。

这是一款看上去纵享理想人生的药物。先发优势,2018年12月成为首个获批的国产PD-1;在国内获批的10个适应症全部纳入国家医保目录,1L黑色素瘤、联合贝伐珠单抗1LHCC处于审评中;差异化布局,医保目录中唯一用于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肾癌和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抗PD-1单抗;他甚至还出海成功了,2023年10月获得FDA批准于美国上市,成为美国首个且唯一用于鼻咽癌治疗的药物,填补治疗空白;后劲足放量猛,2023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5%,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0%,Q3单季度收入同比增长79%。

然而,永远都收不回研发成本。

上市至2024Q3,累计销售额49亿元,按30%净利率计算,需要销售200亿元以上才能收回研发成本。

特瑞普利单抗享受到审评端、支付端红利,并且直接出海成功。大部分Biotech核心产品的条件还不如他。

问题出在哪里?PD-1为国内创新药内卷和过剩提前打了个样,价格杀得太低,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售价几乎为国内价格的33倍。但特瑞普利单抗海外仍未出现期待中的放量,这提醒我们,美国获批上市不等于国际化成功。

上市时机很关键,海外PD-1市场早被MNC瓜分,格局固化,靠一个小适应症难以撕开缺口。现在看恒瑞医药以PD-1为敲门砖,其实是为了出海而出海,甚至GLP-1产品组合出海,也只是NewCo模式比较新颖,再度来晚了,相比海外大厂只是进度落后的同质化产品。

期待君实、恒瑞在拥有成熟经验后,后续优质管线能够在海外大放异彩。

神州细胞安佳因(重组八因子)商业化实现爆发,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安佳因销售额分别为1.34亿元、10.03亿元和17.8亿元,但这有什么意义呢?对应公益慈善活动支出分别为2477万元、1.69亿元和4.03亿元,几乎把净利润全部吞噬。

今年10月,神州细胞卷入骗保传闻,其实从前期财报可发现安佳因放量有不正常之处,线索是慈善捐赠金额疑似与销售收入比例挂钩。在销售奇迹背后,是中国血友病药物市场陷入的狂热“补贴战”,许多地区的患者使用八因子不仅无需花钱,还能得到不同额度的补贴,多用多得。

2024Q3,神州细胞公益捐赠款达1亿元,直接使净利润减少1亿元,单季净利润2425万元,环比下降53%,营收6.32亿元,环比下降9%。即使通过擦边手段,安佳因也停止放量爬坡。

神州细胞还有一个问题是现金流紧张,现金储备4亿元,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共计23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3.4亿元。当创新药企的大单品不能带来净利润、现金流的改善,那么赚的就是假钱。

靠补贴驱动,大单品逻辑生疑。

内需市场要诞生一个正经大单品太难了。

看到不幸,也要看到希望。商保将为高价值创新药提供长期增量,国际化已有诸多成功事例,未来还会有更多。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