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8日下午,“从医学到文化——中西交汇处的无恙北平”在北京举办。《北平无恙》作者薛燕平与青年作家侯磊、青年诗人江汀共同追溯那个年代的北平,探讨了中西医的碰撞,如何影响了那时普通人的生活,又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们。
5月18日下午,“从医学到文化——中西交汇处的无恙北平”在北京举办。《北平无恙》作者薛燕平与青年作家侯磊、青年诗人江汀共同追溯那个年代的北平,探讨了中西医的碰撞,如何影响了那时普通人的生活,又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们。
薛燕平,女,中国作协会员。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出版长篇小说《琉璃》《铜壶》《作茧》《宽街》等。《琉璃》曾获老舍文学奖。
《北平无恙》是薛燕平最新长篇小说。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城。西医进入中国后,以其科学的医疗手段很快得到知识界的追捧,而中医治病依靠老祖宗传下来的经方、验方,在当时的部分人群中,认为其治愈效果远不如西医。一九二九年,随着国民政府在报纸上刊出议题《废止中医案》,中西医之间观念的纷争,彻底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舆论大战。北平的中医世家齐家,受到了这场“战争”深刻的影响。当时中医与西医的比较和对立,同时存在于这个家庭和这座城市。《北平无恙》的创作源于薛燕平长久以来对医学的好奇和在成长经历中与医学的长期接触,加之在欧洲旅居时,薛燕平感受到了大量中西文化的碰撞,因此决定写下这一部作品。
现场,大家梳理了许多与中医学相关的历史常识,包括老北京“四大名医”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清末时期中医的四大类:儒医、堂医、乡医、铃医,五四运动时期提出“废汉字、废中医、废旧戏”的“三废”等。嘉宾们共同肯定了《北平无恙》题材的宝贵价值,即在回顾历史的同时写人情世故、写世道人心。
在创作《北平无恙》时,薛燕平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对相关的历史了然于胸。薛燕平表示,作为中国文化集中代表的中医文化,其脉络应该被更清晰地挖掘、阐明。因为“中医不是在单一地看问题。中医认为,人的疾病和人所处的环境、生活、背景都有关系,这实际上就是各种中国文化的融合。比如中医治病讲究阴阳结合,讲究经络,讲究身体的辨证论治,这已经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
侯磊认为,中西文化并非对立,而是交融的。当初风靡一时的教会学校、北京租界里的小洋楼、三四十年代北京新市区的西洋化建筑等,都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体现。“历史上很多事都是渐进渐变的,不是一刀切的,文化上不可能昨天全是中的,今天全是西的。”江汀则以黑塞在《玻璃球游戏》中设计的长老形象、尼采的哲学思想、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等为例,介绍了东方文化在西方的广泛传播,展现了中西文化的深度交融。
《北平无恙》的主人公齐通霖出身于北京胡同中的医药世家,原企盼两位儿子能够子承父业,却终究失望落空。但同时,他是一个很隐忍体面、能担重担的人。而齐通霖的二儿子是一个典型的五四新青年。这个人物虽然接受了西化教育,但他的精神内核却依然是中式的,这与当时北京整体偏传统的文化氛围是相匹配的。薛燕平表示,冯临声是自己喜欢的人物之一。这一人物尽管在对中西医的选择上摇摆不定,最终却还是站在中医立场上为中医工作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侯磊认为,《北平无恙》透过充满现代意识的女性思维方式和视角,典雅内敛地展现了大量北京的风物、语言和故事;另一方面,作为现代知识女性,薛燕平将温暖和柔情注入到了作品中。“作品不是一定要追求极度光怪陆离的叙事,而是回归生活本身,写在中医式微的背景下相关人物是怎么生活的。作品中的人物即使有压力、有矛盾冲突,也不是张牙舞爪的,而是暗流涌动的。”
江汀称这是一部“温暖而开阔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中的人物群像让他想起了西班牙作家塞拉的《蜂房》:“但相比于《蜂房》,《北平无恙》是以温暖而开阔的方式来呈现的。里面有矛盾紧张、落寞悲情,但都是以哀而不伤的状态呈现的,不会让人难过,也不会让人感到特别撕裂,这是非常难得的。”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曦
来源: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