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消化肿瘤治疗长期处于没有药、没好药的困境。沈琳这样的中国科学家、临床医生,扛起了消化道肿瘤医生的“宿命之战”。近年来,沈琳作为Leading PI(主要研究者)牵头国际、国内临床研究,促进新药获批适应症16项,研究成果改变了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40多项。
中国的消化肿瘤治疗长期处于没有药、没好药的困境。沈琳这样的中国科学家、临床医生,扛起了消化道肿瘤医生的“宿命之战”。近年来,沈琳作为Leading PI(主要研究者)牵头国际、国内临床研究,促进新药获批适应症16项,研究成果改变了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40多项。
晚期、多处转移、丧失手术机会,生命进入倒计时……面对胃癌患者,沈琳带领团队在狭长的“隧道”中孤勇前行,寻找治疗方案的“光”。他们用十几年如一日的行动告诉患者,胃癌是可防可治的疾病。追光前行,让患者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获得新生。日前,北京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荣获2024“感动海淀”年度文明人物荣誉称号。
扛起“宿命之战”
“2012年左右,我遇到了一位年轻的胃癌晚期女孩,漂亮、优雅、开朗。病情发展很快,在人生最后阶段,她跟大家告别,我没敢参加。”十几年前的一位患者,沈琳一直记忆犹新。那时候,胃癌的治疗手段很匮乏。胃癌患者从确诊的那一天开始,生命可能就是以月来计,甚至有些病人以天来计。“如果她晚生病几年,是有机会治好的,至少生存期更长。”沈琳说。
胃癌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是亚洲高发病,其中,全球47%胃癌患者、53%食管癌患者在中国,结直肠癌患者数量近年来也呈增长趋势。此外,我国的食管癌以鳞癌为主,不同于欧美国家的腺癌类型。
据介绍,胃癌在欧美国家是低发病,不是研究重点。靶免疗法在全球肿瘤精准治疗中绽放光彩,可在消化道肿瘤领域还是发不上力。很多靶向药、免疫药治疗其它实体肿瘤表现出色,但是用于治疗胃肠道肿瘤、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时,疗效往往有限,延长患者三四个月生命就非常理想。
中国的消化肿瘤治疗长期处于没有药、没好药的困境。沈琳这样的中国科学家、临床医生,扛起了消化道肿瘤医生的“宿命之战”。
创新精准治疗
胃癌具有强烈的肿瘤异质性。所谓异质性,就是指同一种恶性肿瘤在不同患者个体间,或同一患者体内的不同部位,或同一肿瘤的不同细胞间,可以体现为千差万别。
沈琳基于消化道肿瘤异质性强的特点,瞄准精准治疗方向,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历时十余年,建立起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一体化研究体系,担当我国胃肠道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的发起人、倡导者和推广者,国家卫健委胃癌诊疗规范制定专家组组长。
“最近几年来消化肿瘤治疗技术发展非常快,原来没法治疗的患者有办法治疗了,原来没有手术机会的患者,现在有免疫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新药物的研发,让医生有了更多的手段。”沈琳说,7年前,团队做免疫治疗临床研究时,遇到一位中年男性胃癌患者,癌细胞已经转移,肝脏大概只剩下不到30%正常的地方,胃里面有一个直径超过三厘米的肿瘤。在使用两个免疫药物联合治疗一段时间后,他的肝脏癌细胞全部消失了,胃里的病灶降到直径一厘米左右,通过内窥镜下的微创手术,只用几天时间就康复了,一直到现在都是无病生存的状态。
勇闯消化道肿瘤治疗的“无人区”,沈琳团队在曲折中前行,取得了重大进展。突破胃癌精准治疗困境,实现抗Her2精准靶向治疗以及耐药后的治疗选择;突破食管癌几十年无药可医的状态,改写国内、国际指南,推进免疫治疗在食管癌一线、二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在国际上首次开启实体瘤新靶点CLDN18.2CAR-T细胞治疗,引领国际实体瘤细胞治疗研究;建立国内第一个跨瘤种、多标志物选择的篮式试验模式,实现早期肿瘤精准治疗突破。
近年来,沈琳作为LeadingPI(主要研究者)牵头国际、国内临床研究,促进新药获批适应症16项,研究成果改变了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40多项,以第一或责任作者在《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医学杂志》《自然》《自然医学》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5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在2024“感动海淀”年度文明人物(集体)颁奖典礼上,沈琳的事迹通过短片播放后,观众被深深地打动。直播间里,也有许多观众纷纷为沈琳点赞。在现场的北京肿瘤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周婷说:“这么多人鼓励我们,我们非常感动,被那种气氛感染。”
“在隧道里,能看到前面的光亮,都是有希望的。胃癌治疗的探索,恰如在层出不穷的山区前行,穿过一个隧道,接着又进入一个隧道,但仍然能够看到光亮。”沈琳说,精准治疗是消化道肿瘤治疗的必然发展方向,团队将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
记者 倪恒虎
来源:海淀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