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1日是世界脊柱健康日。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然而,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面临着脊柱健康问题。驼背、脊柱侧弯等不仅会影响身体形态美观,还可能对心肺功能、神经系统等造成潜在危害,进而影响孩子们
人民政协报记者 陈晶
5月21日是世界脊柱健康日。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然而,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面临着脊柱健康问题。驼背、脊柱侧弯等不仅会影响身体形态美观,还可能对心肺功能、神经系统等造成潜在危害,进而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多位委员日前接受人民政协报采访时指出,关注儿童青少年脊柱健康,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委员们建议将筛查纳入学生体检、加大科普教育、建立干预体系,同时呼吁关注桌椅适配、加强体育锻炼,共同守护青少年脊柱健康。
——编者
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24块椎骨共同构成人体的脊柱。脊椎被称作“人体第二生命线”,更是支撑身体的“支柱与栋梁”。作为人体的中轴骨骼,它肩负着支撑身体重量、保护脊髓及内脏器官、保障躯体灵活运动等多重核心功能,如同建筑的承重墙般,默默守护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关注脊柱健康,就是守护生命的根基。
倡导中小学生脊柱侧弯入校筛查与环境优化
“去年体检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这样了?”在河南某县城的儿科诊室里,9岁的小雨正趴在诊疗床上,小雨妈妈握着医生出具的诊断单,指节因用力而泛白,Cobb角(脊柱侧弯评估中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它表示侧弯曲线的最大倾斜角度)15°,她的声音里满是自责与困惑。主治医生轻轻叹了口气,翻开病历本解释道:“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往往在青春期悄然起病,骨骼快速生长期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在短短一年内形成明显畸形。”诊室窗外,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但对于像小雨这样的家庭来说,阳光似乎难以驱散心中的阴霾。
中华医学会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已有超过500万青少年深受脊柱侧弯困扰,并以每年30万人的速度递增,发病率高达3%左右。而这一数字仍在随着电子产品普及和学业压力增大而攀升。当孩子们趴在课桌上用手机刷短视频时,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书包在公交地铁上摇晃时,脊柱的“慢性劳损”正在无声中侵蚀着健康根基。继肥胖、近视后,脊柱侧弯目前已成为危害我国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疾病。从日常坐姿到运动习惯,从儿童骨骼发育到成年人的体态管理,重视脊柱健康应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
“脊柱侧弯发展较为隐蔽,患病初期不痛不痒,不易察觉,很多青少年错过了黄金干预期,最终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肿瘤医院教授花亚伟调研发现,脊柱侧弯与弯腰等不良姿势有关。此外,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孩子们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脊柱侧弯的风险。
花亚伟指出,目前,我国青少年脊柱侧弯防控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大部分青少年和家长对脊柱健康知识缺乏了解,未能及时发现和重视脊柱侧弯问题;脊柱侧弯筛查尚未全面纳入学生常规体检项目,导致许多潜在患者未能得到及时诊断;县级医疗机构专科诊疗水平普遍不足,难以提供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为解决这些问题,花亚伟建议,应面向高发易发群体,即中小学生开展脊柱侧弯入校筛查工作。通过定期、全面的筛查,及时发现潜在患者,并根据筛查结果,为学生及家长提供早期预防干预指导,如纠正不良坐姿、增加体育锻炼等。同时,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及时优化课桌椅高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此外,花亚伟还建议搭建贯穿“入校—院内—居家”的诊疗服务体系,打造集“筛查—宣教—治疗—康复—随访”于一体的全病程健康管理新闭环,将脊柱康复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居家。加强脊柱健康专业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支持条件成熟的综合性医院设立脊柱外科。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建立脊柱侧弯大数据平台,为青少年脊柱侧弯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让每一张课桌成为脊柱健康的 “智能堡垒”
“传统课桌椅功能单一,学生长期被迫采用趴桌睡姿,颈椎被迫扭曲超60°,胸腔受压迫导致每分钟呼吸量减少30%,眼球受压更可能引发暂时性视力模糊。这种‘正襟危坐﹢趴桌午休’的循环,如同持续给脊柱施加‘折叠压力’,成为脊柱侧弯的重要诱因。”在全国政协委员、福耀集团副董事长曹晖看来,青少年脊柱健康隐患不仅存在于日常读写姿势,午休场景的健康风险更值得警惕。
“因此,推广兼具学习、午休双重功能的多功能课桌椅,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脊柱健康促进行动’的关键举措。”曹晖直言。
“要想让中小学生‘坐’出健康,应从标准制定、推广策略到数据监测构建全链条解决方案。”曹晖建议,首先建立动态标准体系,针对多功能课桌椅的午休功能(如 140°躺卧角度安全值)、健康防护(颈椎承托弧度)、智能适配(身高体重数据联动调节)等核心维度,制定兼具科学性与成长性的国家标准。并特别强调标准需每3年更新一次,结合青少年平均身高变化、人体工程学研究成果,确保课桌椅成为“会长大的健康伙伴”。其次在推广路径上实施精准化策略,提出“一校一策”实施方案。先对全国中小学进行教室空间、学生体型数据普查,按城乡差异、学校规模分类设计推广模型。此外,数据化监测是关键支撑,建议将脊柱健康指标(如颈椎曲度、坐姿时长)纳入每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报告,并搭建“课桌椅—脊柱健康”大数据平台,旨在让每一张课桌都成为守护脊柱健康的“智能堡垒”,从每天8小时的校园生活中筑牢青少年成长根基。
如今,在福建某中学试点中,使用可调节为140°躺卧模式的多功能课桌椅后,学生午休时脊柱承压力从12kg降至4kg,相当于将头部重量从“全程自扛”变为“桌面分担”。这种物理压力的减轻,为正在发育的青少年提供了宝贵的“放松窗口期”。
为青少年脊柱健康“正骨”
3个月前,小雯在当地县医院体检时被简单告知“有点驼背”,医生随意给出“回家多运动”的建议。如今转诊到市级医院,确诊脊柱侧弯度数已达35°,错过了最佳保守治疗期。
“部分县级医院骨科医生甚至无法规范完成Cobb角测量,患者在基层漏诊、误诊,错失黄金干预期。”在调研中,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北辰北门医院副院长王遵来最忧心的是,基层医疗环节的专业性缺失正在成为青少年脊柱健康的“隐形杀手”。基层医生对脊柱侧弯筛查标准的模糊认知,有的将“高低肩”简单归咎于“背单肩包”,有的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专业量角器测量Cobb角,导致大量早期病例在“观察等待”中悄然恶化。
“要对青少年进行脊柱病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尽可能不患病;对于脊柱已经出现问题的,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通过中医的治疗手段进行干预。同时,我们尽可能地对治疗方法进行规范化,形成精准治疗体系,不仅疗效好,也便于传播,让更多医护人员能够给患者提供规范化治疗。”王遵来坦言,每当看到孩子们带着脊柱晚期侧弯痛苦就医的模样,都深感推动基层诊疗能力提升已刻不容缓。
“中医在脊柱健康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理论根基。从第一代按摩,到第二代推拿,再到如今的第三代整脊技术,中医在脊柱疾病诊疗方面的发展脉络清晰可循。这些历经千年传承、迭代的疗法,不仅是宝贵的医学财富,更是守护民众脊柱健康的有效手段。”王遵来表示,中医治疗不仅安全、副作用小,还能通过调整筋络张力,改善骨骼畸形,促进脊柱正常发育。要充分发挥中医在脊柱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通过系统化的学术推广,让更多人了解科学的脊柱保健知识,掌握正确的防治方法,从而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据悉,王遵来团队研发的“脊柱微调推拿技术”,通过特定手法调整椎体小关节紊乱,配合中药外敷、针灸等疗法,在早期侧弯干预中成效显著。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委员们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脊柱健康撑起“保护伞”,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挺拔的身姿,迎接美好的未来。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