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迅“复活”了,但新冠阴影不散,31宗死亡病例背后不简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1 14:00 1

摘要:陈奕迅在社交媒体上发图并配文称“复活后先吃肉”事实上, 过去1个月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新冠流行现象,来势汹汹。根据中疾控发布的监测数据,4月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阳性率从7.5%上升至16.2%,已经连续三周位居所有呼吸道病毒首位。

最近,陈奕迅因确诊新冠被迫延期在高雄的演唱会,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甚至还传出“去世”的谣言。 昨晚(5月19日),陈奕迅亲自在社交媒体上更新动态,这场风波才算告一段落。 陈奕迅在社交媒体上发图并配文称“复活后先吃肉” 事实上, 过去1个月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新冠流行现象,来势汹汹。 根据中疾控发布的监测数据,4月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阳性率从7.5%上升至16.2%,已经连续三周位居所有呼吸道病毒首位。 而香港仅在4月底到5月初的一周内,就报告了31宗与新冠有关的死亡病例。此外,还出现 多例儿童新冠重症病例 ,最小的患者只有8个月。 曾以为销声匿迹的新冠病毒,为何最近又卷土重来? 身经“二阳”、“三阳”甚至“多阳”的人们,该如何应对? 新冠,从未真正离开。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见下图)。代表新冠病毒的那条曲线从今年第15周开始突然走高。上一次这样的波动,发生在去年7-8月。 图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3月31日至5月4日的监测期内,全国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由7.5%升至16.2%。 差不多相当于每6个门急诊呼吸道感染患者里,就有1个是新冠感染。新冠的检出率已经连续三周位居所有呼吸道病毒首位, 是同期流感病毒 的8倍。 从地域上看,南方地区新冠阳性率要略高于北方地区,这可能和南方的潮湿气候和人口密度有关。特别是广东的朋友们,出门一定要注意防护了: 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数据,4月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报告发病数为23188例。与3月份发病数3548例相比 增长了近6.5倍! 香港最近的情况也很严重。根据香港卫生防护中心的报告,从4月27日到5月3日这一周,新冠相关的死亡病例骤增至31例,其中, 大部分是未及时接种加强针的老年人。 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 “在香港,83%以上的重症或死亡病例是65岁以上人群,且90%以上有合并症,比如肿瘤疾病、免疫低下或心脏病、肾脏病等。” 更让人揪心的是,有不少儿童甚至婴儿重症的案例: 据香港卫生署介绍, 其中一名为17个月大的女婴 ,此前健康状况良好,未接种过疫苗。本月9日起出现发烧和咳嗽症状,于11日前往玛丽医院就诊。临床诊断为同时感染新冠病毒、腺病毒和鼻病毒,并发小儿急性哮吼症。 统计数据显示, 自4月以来,香港已累计至少出现5例儿童新冠病毒严重感染病例,其中3人从未接种过新冠疫苗。 由此可见,虽然新冠病毒的毒性较几年前已经大为降低,但是对于老人、儿童等免疫能力较差的高危群体仍有致命风险,绝不可等闲视之。 这次新冠病毒卷土重来,什么原因? 本质上,这是因为 新冠病毒仍在持续的进化中 ,就像程序一样会一次次地迭代版本,进而逃逸人体免疫系统的审查。 比如按照香港卫生署通过污水检测的结果,目前香港本地新冠病毒的 "主力军" 是一种叫XDV的病毒变种,它在检测样本中占了大多数(76.5%)。 本质上,XDV变异株及其分支仍然属于奥密克戎(Omicron)家族,是此前广泛传播的JN.1和XDE的重组后代。相较于此前的毒株,它也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1. 免疫逃逸能力更强: 即使曾感染过或接种过疫苗,仍可能重复感染; 2.症状更隐蔽:以 咽痛、低烧、咳嗽 为主,部分人无症状,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 3.传播力不弱:已在中国内地、港澳台及东南亚多国成为主流毒株; 而除了病毒自身的传播规律外,最近新冠阳性率升高,也和 群体免疫力的下降有关 。病毒学家常荣山认为,此次新冠流行可能和两方面原因: 首先,自2022年12月以来,我国新冠和流感交叉流行,自2023年3月以来,新冠的流行波强度普遍低于流感,但间隔规律消失。 2025年2月,我国经历了一波三年以来最小的流感全国性流行,人群群体免疫力下降,为新冠的再次流行创造了机会。 同时,距离上一波流行(2023年12月到2024年1月)已经过去了一年以上,人群中因为自然感染产生的新冠抗体保护几乎消失。 此外, “五一”假期人员密集流动也是促使病毒传播加速的因素之一。 不过,这一轮新冠流行也许已经接近“达峰”,也许在不久后就将迎来尾声了。按照钟南山院士团队的预测:本轮疫情目前仍处在爬坡阶段,预计6月底前结束流行,持续6至8周时间。 图源:财联社 但这恰好也和接下来的 中考、高考的时间相重叠 ,正在紧张备考的广大学子们,无疑将面临很大的防护压力。 我们这一代人,也许要做好一辈子和新冠病毒打交道的准备。 按照世卫组织的研究, 新 冠 病毒的主流毒株每半年左右发生一次谱系更替 ,这也和全球新冠每隔半年到一年左右发生一次流行高峰的规律相吻合。 香港卫生署甚至认为,新冠已在当地演变成为一种 有周期性的风土病 ,每隔半年到九个月就会发生一次流行。 这可能指向了一个事实: 新冠病毒将长期存在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和我们免疫系统相爱相杀,至死方休。 虽然从整体趋势上看,新冠的毒株在朝着 “致病性降低、传播性增强” 的方向演化。但是每一次感染对于身心造成的伤害,却是真实存在的。很多人就算是“N阳”之后,痛苦程度却一点都不低: 图片来 源:小 红书 而医学界近年来也揭示了“长新冠”的存在。即使是一次病毒感染,对于人体的伤害也可能是长期、甚至永久的。根据高福院士的一项研究显示: 在曾经感染过新冠的人群中, 高达30%的人存在长新冠的症状 ,有些人在战胜了病毒之后,却不得不继续与疲劳、脑雾、头晕、记忆力下降和其他各种不适症状作斗争。 更何况,新冠感染对于免疫力薄弱的儿童、有基础病的老人,以及接下来准备高考的百万学子们来说,都是巨大的威胁,不可小觑。 虽然新冠已经无法从根源上阻断传播,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进行干预,减少“中招”的风险。具体而言: 1.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勤洗手,保持室内良好通风; 2.注意锻炼身体和补充营养,保持良好的抵抗力; 3.病毒流行期间减少外出聚集,在人群密集场所和医院要全程佩戴口罩; 4.儿童、老人等易感人群应根据疫苗接种指引接种相关疫苗; 此外,钟南山院士也建议,如果出现了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并确诊, 一定不要拖延 ,特别是合并基础疾病的65岁以上高危人群,48小时内及时用药干预,可以明显改善症状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新冠不是第一个人类无法“消灭”的病毒,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对于自然的力量,每一个人仍需要保持敬畏。

来源:财富吹哨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