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匠心传承:探访巴林民族手工坊的非遗新生之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12:27 1

摘要: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一片被苍茫草原与悠远牧歌浸润的土地上,一座4200平方米的民族手工坊正以针线、木料与铜器的碰撞声,续写着千年非遗文化的当代传奇。这里不仅是蒙古族刺绣、四胡制作、蒙古靴工艺的活态传承基地,更成为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复兴的“双创”引擎。近日,

大象新闻记者 陈晨

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一片被苍茫草原与悠远牧歌浸润的土地上,一座4200平方米的民族手工坊正以针线、木料与铜器的碰撞声,续写着千年非遗文化的当代传奇。这里不仅是蒙古族刺绣、四胡制作、蒙古靴工艺的活态传承基地,更成为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复兴的“双创”引擎。近日,记者走进巴林民族手工坊,认识到两位非遗传承人——四胡制作大师乌恩巴雅尔与蒙古靴匠人萨仁格乐,探寻传统手工艺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政府搭台:从博物馆到非遗创新工坊

2014年,巴林右旗政府在原博物馆的基础上,投入300万元建立巴林民族手工坊,更是以“零租金”政策吸引86家手工作坊入驻,每年为匠人减免2-5万元成本。“过去我们在家做手艺,销路窄、规模小,现在这里既是车间,又是展销厅和直播间。”非遗传承人萨仁格乐手缝着靴子感慨。

这种“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迅速激活了传统工艺的潜力。巴林右旗文化旅游体育局挖掘蒙古族史诗、民俗故事为产品注入文化IP;民委、就业局开设“创业指导课”,教匠人们用短视频账号带货;北京服装学院的专家定期驻场,将现代设计融入蒙古袍纹样。十年间,这里走出212名持证技师,开发出12大类400余种新品,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

匠人新生:四胡与蒙古靴的时空对话

在手工坊三楼的工坊区,72岁的乌恩巴雅尔正用砂纸打磨一把四胡的琴杆。从16岁为生产队打犁耙的木匠,到如今的非遗传承人,他的转型之路充满传奇。

“四胡是草原的灵魂,但上世纪90年代差点失传。”老人抚摸着琴箱上的云纹雕刻,“我用做家具的榫卯技艺改良琴身结构,让音色更清亮。”为了攻克马尾弦易断的难题,他跑遍牧区收集数据,最终研发出“三股拧绞法”,使琴弦寿命延长3倍。

在对面的工作室内,71岁的萨仁格乐妥善保存了100多年前的传统勾尖靴子、普通靴子、马海、鞋子等共30双。她制作的靴子色彩艳丽、明快、纯厚,用色大胆夸张,无拘无束,展现了传统蒙古靴子的自然美,深受消费者欢迎。制作靴子工序繁杂、难学,在巴林右旗会制作靴子全部过程的人寥寥无几,她在从母亲巴德玛学习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传与承:让非遗扎根泥土

乌恩巴雅尔深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四胡这一传统乐器,就必须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为此,他积极投身于四胡文化的传承工作,不仅向学校及热爱四胡的人们捐赠了自己制作的四胡,还无偿传授四胡演奏和工艺制作技艺。他曾在宝日勿苏镇中心小学举办非遗进校园暨非遗乐器赠送仪式,将自己珍藏的四胡无偿赠送给学校的孩子们,并讲授了非遗相关知识。截至目前已捐赠380把四胡,同时,他还承诺在学校每周的课后服务时间无偿为孩子们送来两节四胡声乐课。通过这些活动,他不仅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了四胡这一传统乐器,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而萨仁格乐从2014年开始培养徒弟,目前已出徒5人。与此同时,找她指导、帮忙的同行不计其数,有不懂得去问她,她也会毫不保留的把自己的技艺教给她们。三年里,参加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50余次,收益群众达1000余人次。

从扶贫工坊到文化IP

如今的巴林手工坊,早已超越传统扶贫车间定位。在政府指导下,工坊实施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的模式,线上充分发挥工坊直播间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引导手工艺人才通过开设店铺、直播带货等形式,通过线上互联网销售手工艺品,拓宽民族手工艺人才实践锻炼和创业就业渠道。线下加强各类产品研发制作,将现代设计理念、流行元素与传统民族手工技艺相融合,开发出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审美的新产品,目前已开发涵盖民族服饰、手工刺绣、民族花帽等手工艺品12大类,近400余个品种。近年来,在手工坊示范带动下,全旗民族手工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累计安置就业本土人才500余人,辐射带动高校毕业生、农牧民工、就业困难人群6000多人实现就业,每年生产民族服饰、刺绣品、民族乐器等手工艺品约2万余件。

“我们不要博物馆里的非遗,而要市场认可的文化IP。”巴林右旗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表示。这种理念正在结出硕果:23名传承人通过“传帮带”机制,使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焕发新生,相关文创产品在巴黎时装周亮相,实现民族文化与国际时尚的对话。

记者手记

采访间隙,乌恩巴雅尔试奏着新制的四胡,琴声与萨仁格乐工作室传出的叮咚錾刻声交织成韵。这里没有机械轰鸣,但每件手工艺品都在诉说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密码;这里远离都市繁华,但通过一根网线,草原匠心正抵达世界每个角落。当非遗遇见创新,传统撞上现代,巴林右旗证明:守住根脉的传承,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振兴。

来源:蛇君子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