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伟是继明代浙派戴进之后的大家,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吴伟曾三次被皇帝召入,享有“画状元”之誉,他擅画山水、人物、花鸟,以独特的风格享誉画坛。本季《古代书画》专场的封底拍品为吴伟《行旅图》是其中晚年的代表力作,图绘严冬景象,山岩积雪,树木萧瑟,行旅主仆、农
吴伟是继明代浙派戴进之后的大家,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吴伟曾三次被皇帝召入,享有“画状元”之誉,他擅画山水、人物、花鸟,以独特的风格享誉画坛。本季《古代书画》专场的封底拍品为吴伟《行旅图》是其中晚年的代表力作,图绘严冬景象,山岩积雪,树木萧瑟,行旅主仆、农夫三人形象生动,作者用侧锋卧笔勾勒山石,线条粗率,行笔劲疾,锋芒外露。本件《行旅图》为大幅绢本,经由清乾隆五十四年拔贡、广东顺德人士黎简(1747-1799)收藏,之后又转入广东著名鉴藏家“听颿楼主人”潘正炜(1791-1850)手中,并为广东书画名家谢兰生鉴定,传承有序,实属难得神品。
吴伟(1459-1508) 行旅图
设色绢本 立轴
161×93cm. 约13.5平尺
估价:500,000-1000,000
题识:
小仙。钤印:小仙私印
题跋:
庚子(1840年)五月归粤,武昌琴山黄社兄请便饭,瞥见此画,心慕之。翌日携文衡山秋山读书图往,请其相易此画,琴翁首肯。既归,观其树石苍古,人物高逸,更胜于予蟠溪垂钓图也。蒲节后十日,正炜自记。钤印:季彤所藏
鉴藏印:
蓉梅香馆藏书画印、黎二樵鉴赏章、里甫鉴定
说明:
黎简、潘正炜旧藏,谢兰生鉴定。
1、黎简(1747-1799),字简民、未裁,号二樵、石鼎道士,广东顺德人。乾隆五十四年拔贡。工诗词、书画、篆刻。画法宋元,卓越名家,山水简淡,皴擦松秀,得元人逸致。
“黎二樵鉴赏章”
2、潘正炜(1791-1850),字榆庭,号季彤,又号听颿楼主人,广东番禺人。洋行商人。广东著名鉴藏家。精鉴别,富收藏书、画;著有《听帆楼诗钞》《听帆楼书画记》。
“蓉梅香馆藏书画印”
3、谢兰生(1760-1831),字佩士,号澧浦、里甫,广东南海人,寓居广州。谢兰生是广东文化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诗文书画和学术都有极高造诣。清嘉庆七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因父老归。博学好古,工诗文书画,诗学苏轼,书法宗颜真卿,画得吴镇、董其昌等人法。曾重修《广东通志》,任总纂。著有《常惺惺斋文集》、《诗集》等。
“里甫鉴定”
展览:
2000年3月30日至2003年2月28日,美国斯坦福大学,杰拉尔德·坎托视觉艺术中心(IRIS & B. GERALD CANTOR CENTER FOR VISUAL ARTS, STANFORD UNIVERSITY ),展品编号L28.18.2000,附展览标签。
(展览标签)
艾芮丝与B.杰拉德康托视觉艺术中心(Iris & B. Gerald Cantor Center for Visual Arts)是斯坦福大学的一个艺术博物馆,位于校园的中心位置。
简介:
吴伟(1459-1508),字次翁,又字士英、鲁夫、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善画水墨写意、人物、山水。取法南宋画院体格,笔墨恣肆,神韵俱足,为明代中叶创新画家。早年画法比较工细,中年后变为苍劲豪放、泼墨淋漓一格。吴伟是戴进之后的“浙派”名将,追随者众,形成兴盛一时浙派山水中的“江夏派”。
吴生笔有神 无惭呼小仙
吴伟是明代中期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字士英,更字次翁,又一字鲁夫,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吴伟生于天顺三年(1459)五月二十日,卒于正德三年(1508)六月三十日,主要活动时期为明代成化、弘治年间以及正德早期。明代中期成化、弘治年间是有明一代绘画发展与流变的时间节点。吴伟在世时取得显赫声名,与沈周、郭诩、杜堇齐名,对当时及后世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吴伟追随者众多,晚明画史中以回溯性的视角,将吴伟视为浙派健将,是明代浙派继戴进之后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画家。
吴伟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少时流离失所,寄人篱下;青年时以画扬名,意气风发;中年时出入宫廷,放浪秦淮;晚年黯淡失意,安贫乐道。吴伟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充满了戏剧化的色彩。吴伟幼时四处流浪,后来却成为国朝画者之冠,何景明称之“京师语曰江夏狂吴,千金一图”。吴伟得到三朝皇帝的征召入宫,成化皇帝称赞他为仙人之笔,弘治皇帝赐予他“画状元”的印章,正德皇帝即位不久即召吴伟入宫。帝王的恩宠和宫廷的富贵未能留住吴伟,他屡次请辞回到民间,其不循尘俗的行径和传奇经历令人称叹。
根据吴伟传世画作可见,其画作的主要题材包括:道释人物、渔樵耕读、仕女图、和世情风俗等。其笔下的山人野夫、渔夫、樵夫、农人,乃至文士,极少有文人隐逸的色彩,皆具有通俗意味,其山水画中人物往往居于画作中心,并非是一种点景式的符号呈现,吴伟山水画中似乎更倾向于借重山水画境让人物出场。本幅《深山行旅图》也属于此类作品,画面中骑驴的高仕身着长袍,头戴宽边大帽,气质文雅,稳坐驴背,姿态悠然,显示出一种从容不迫的心境,似乎在享受旅途过程,体现出一种超脱于日常奔波的闲适感。其身边的随从,弯腰曲背,挑担牵驴,容貌朴实,神情专注。
不远处的拄杖者,身形佝偻,步伐缓慢,或许是偶遇当地老者,老者为其指引路途、讲述当地轶事;也可能只是旅途偶遇的一幕。吴伟用生动的世俗人物瞬间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如同置身于画中。同时,本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侧相和侧面,这或许也是吴伟笔下人物具有动态之势的一个原因,以描绘出人物内在的精神活动和生命状态。
依据存世吴伟画作而观,其风格有三,其一是严谨、细致、刻画精微的人物画,如上海博物馆藏《铁笛仙图卷》、广东省博物馆藏《洗兵图卷》、故宫博物院藏《武陵春图卷》以及《问津图卷》等;
吴伟《武陵春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手卷 水墨纸本 27.5x93.9厘米
其二是大幅的放逸狂纵风格的山水画,如故宫博物院藏《长江万里图卷》、《渔乐图轴》、《灞桥风雪图轴》,安徽省博物馆藏《踏雪寻梅图轴》;
明 吴伟 灞桥风雪图 故宫博物院藏
立轴 绢本水墨 138.1x106厘米
其三是放笔写山水林木等背景,兼有细笔刻画人物的故事画,如沈阳故宫博物院藏《问道图轴》、上海博物馆藏《临流读书图轴》、青岛市博物馆藏《松下读书图轴》,本幅《行旅图》也属于此类作品。
明 吴伟 寒山积雪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立轴设色绢本 242.6x156.4厘米
从构图和山水技法上,本幅《行旅图》拍品与故宫博物院藏《灞桥风雪图》可资比较。斜角构图是吴伟画作具有动感形态的一个要素。两幅画作中均以山石的倾斜、树木的遒曲形成运动的形态,推动观者视觉的变化。本幅《行旅图》与《灞桥风雪图》都在凝固的、瞬时的场景表现里,描绘了风雪萧瑟之中,旅者骑着毛驴,徐缓过桥的情景。画面采用斜角构图的方式,风雪迷蒙中,参差的树桠似乎要垂落桥面,远处巍峨的高峰向画面的右方倾斜,似有压顶之势,打破了视觉的平衡,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动向。在山川静中寓动的自然势态,让吴伟这位天赋型画家实现了突破画面时空的艺术理想。
高出《吴伟画山水歌》中评吴伟:“吴生江夏小仙笔,大抺粗扫即羣山。”吴伟艺术劲健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画作中多采用斧劈皴、钉头鼠尾描和折芦描等善于表现出笔力遒劲、笔墨酣畅的技法。斧劈皴是一种以面为基本表现形态的山石皴法,用笔侧锋、果断、爽利,大刀阔斧,画风豪放,势如刮铁,达到水墨淋漓又苍茫浑厚之墨气,以雄壮之笔力表现山石的磅礴气势;钉头鼠尾描是人物画表现的一种技法,运笔顿挫有力,用笔前按后提,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钉头、鼠尾;折芦描如芦叶折之,起笔重,转折陡直,方中有圆,具有劲拔之感。
笔墨形式决定了绘画的视觉风格,浙派画风劲健,吴伟在艺术创作中将斧劈皴和钉头鼠尾描运用地炉火纯青,将浙派的雄健之风进一步推动。故宫博物院所藏《灞桥风雪图》与本幅《行旅图》所描绘严冬、寒山、枯树、风雪等景致,均以迅捷的笔锋,粗犷方硬的线条,转折分明,凌乱短促的皴法,横涂竖抹,淋漓纵意的墨色等手法,营造出一幅萧瑟凄凉、孤寂荒凉的意境。
吴伟个性熔铸于艺术创作中,成为明代中期独具个性极具影响力的画家,对明代中期的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郭正域称吴伟“赋性伉直不阿权”,称赞吴伟率直的个性。何景明称之“昨忆弘治间,伟实艺绝伦”,鲁铎称赞吴伟“吴生笔有神,无惭呼小仙”,将吴伟的画作视为神品。
从鉴藏印可知本幅《行旅图》经由清乾隆五十四年拔贡、广东顺德人士黎简(1747-1799)收藏,之后又转入广东著名鉴藏家“听颿楼主人”潘正炜(1791-1850)手中,并题跋详细记录换画经过:“庚子(1840年)五月回广东途经湖北,武昌的琴山黄社兄请便饭,期间看见此画,心中甚是喜欢。第二天,便拿着文征明的《秋山读书图》前往,请黄社兄交换此画。”
让我们有幸见证了一段收藏流转的往事。通过查阅典籍资料记载,吴伟传世作品约八十余件(包括后世流传归于吴伟名下作品),珍稀程度可见一斑,本件《行旅图》为大幅绢本,名家珍藏,传承有序,实属难得神品。
来源:沐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