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里来,是秧场,村村栽秧,忙又忙……”小满时节,惠风和畅、禾苗青青,南京高淳的水田里一片繁忙。这首诞生于田间劳作的高淳民歌《五月栽秧》,正以悠扬的旋律勾勒出江南水乡的农忙图景。
“五月里来,是秧场,村村栽秧,忙又忙……”小满时节,惠风和畅、禾苗青青,南京高淳的水田里一片繁忙。这首诞生于田间劳作的高淳民歌《五月栽秧》,正以悠扬的旋律勾勒出江南水乡的农忙图景。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今年的小满正值5月21日,此时阳光充足、雨水丰沛,正是水稻插秧的关键时节。在南京高淳,昔日农人们“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田间地头回荡的民歌,正是他们与土地对话的独特方式。高淳作为美丽的水乡,自古以来农耕文明悠久,流传着无数优美动听的民歌,孕育了丰富的民歌文化。2009年,高淳民歌更是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彰显其重要的文化价值。近日,龙虎网记者走访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淳民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夏小玲,深入了解高淳民歌在当代的传承实践与文化内涵。
农耕交响:水土孕育多彩民歌
高淳地处古丹阳湖之滨,境内河网密布、湖塘相连,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不仅孕育了“鱼米之乡”的富庶,也催生了“歌舞之乡”的浪漫。高淳民歌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高淳就有“出门山歌进门戏”的习俗,唐代诗人李白在《姑熟十咏·丹阳湖》一诗中写道:“龟游莲叶上,鸟入芦花里。少妇棹轻舟,歌声逐流水”,正是当时爱唱民歌的高淳儿女的缩影。
夏小玲(受访者供图)
“高淳民歌来自田野,按地形可分为山乡民歌、圩乡民歌两种类型;按内容划分,则有田歌、牧歌、劳动号子、仪式歌等九类,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夏小玲介绍道。不仅如此,由于地处“吴头楚尾”,高淳民歌既有吴地的温婉细腻,又兼楚风的豪迈洒脱,呈现出语言美、行腔美、曲调美、音色美和情韵美的韵味特征,成为苏南地区颇具特色的代表性民歌。
声韵传情:乡音串联文化记忆
方言是承载民歌演唱风格、韵味的重要载体,也是本土文化的根基与命脉所在。高淳民歌通常用方言来演唱,情感表达更加酣畅淋漓。一直以来,高淳民歌活跃在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及民俗活动中,是高淳人民的历史记忆、生活智慧和深厚情感的集中体现。如姑娘出嫁时候唱的“哭嫁歌”,哄孩子睡觉时唱的“摇篮歌”,妇女洗衣服时唱的“洗衣歌”等。“送春”是至今在高淳仍可经常见到的一种习俗歌曲形式,“每年春节前后,‘送春’艺人都会手持春锣春鼓走乡串户,唱故事、颂吉语,为人祝福,预示一年吉兆。”夏小玲说道。
高淳民歌的魅力还在于“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唱劳动号子时,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催人振奋;唱情歌时又声调婉转、尾音悠长。“劳动人民在唱民歌时,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自由想象,把情感形象带入其中,从而达到情真意切、声情并茂的效果。”这种“情动于中形于声”的表达,也让高淳民歌超越了音乐本身,成为连接高淳人民情感的文化纽带。
夏小玲在进行高淳民歌节目表演(受访者供图)
守正创新:田野奏响传承“新声”
当传统农耕渐行渐远,高淳民歌也逐渐失去了发展空间。谈及民歌的传承,夏小玲坦言最大的挑战是“断层危机”——老一辈歌者逐渐凋零,年轻人对田间劳作陌生,导致“会唱的人越来越少,懂内涵的人更少”。
传承的第一步是“留住根脉”。近年来,包括夏小玲在内的一批文艺工作者走村串户,收集整理散落的民歌唱段,梳理曲目、汇编成册,形成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夏小玲深知“传承不是复制,而是让民歌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他们通过对传统高淳民歌进行舞美包装、重新编曲,赋予古老民歌新内容、新形式。不仅如此,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高淳民歌研究基地,组织“高淳民歌公益培训班”,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固城湖边、游山脚下,以山水为背景、以自然为家园,让年轻人体会“边劳作边歌唱”的原生状态。他们还将非遗民歌传承活动搬进学校,开设相关兴趣班,让小朋友在耳濡目染中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熏陶。2024年高淳民歌登上国家大剧院,好评如潮。从田间地头的“小舞台”走向省市和国家的“大舞台”,高淳民歌越唱越远,不仅展现了高淳民歌的韵味和魅力,也助推高淳民俗文化焕发新活力。
夏小玲在进行高淳民歌节目表演(受访者供图)
“希望通过这些课程让优秀的乡土文化嵌入孩子们的心里,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并且通过我们对高淳民歌的传唱和展演,能够进一步推动高淳民歌的发展与传承,讲述好本土故事、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夏小玲说道。
当古老的歌声与年轻的脉搏同频共振,农耕文化的智慧融入当代生活,高淳民歌正以质朴的韵律扎根新时代的土壤,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小满已至,秧苗正青,愿这悠扬的淳音,永远唱响在田间地头,唱响在每一个热爱传统民歌人的心间。
龙虎网记者 张琦
来源:龙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