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命苦大学生,熬夜写的论文被判“AI生成”,网友:没事,《滕王阁序》AI率也是100%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11:55 1

摘要:AI不是洪水猛兽,但AI只是辅助者,是人的能力的扩展,人类的判断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

AI不是洪水猛兽,但AI只是辅助者,是人的能力的扩展,人类的判断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

——女同事说

#

最近,又到了毕业论文查重的时候。

从前,毕业生为了把论文重复率降到30%以下,能把“西红柿炒鸡蛋”说成“洋柿子烩鸡卵”

不过今年让毕业生们带上痛苦面具的除了查重,又多了一个关卡——AIGC查重

AIGC查重,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文本进行检测分析,判断文本有百分之几由AI生成

不过AI查重,有点离谱

有大学生表示,论文明明全是自己写的,但AI率仍然有15%

图源:小红书@饮粤(日常版)

如何向AI证明我是人类,就好像我该如何证明“我妈是我妈”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

更离谱的是,甚至连《滕王阁序》《流浪地球》《荷塘月色》都被检测出了超过50%的AI率。

看着毕业论文满屏的疑似AI生成,毕业生崩溃大喊:“人善被人欺,人善被人机!

01

被AI查重折磨疯的大学生

不辛苦,命苦

深夜的屏幕蓝光刺眼,光标在“学术规范”与AI生成内容的红线间颤抖,AI率报告里标红的段落像未愈的伤口,每处“疑似AIGC”的警告都让查重的大学生感觉心脏骤停。

有人的论文明明全是自己写的,结果测出来的AI率足足有70%,引用的文献、表格数据,甚至连致谢都被标注了疑似AI生成。

图源:小红书@爱笑的橙

评论区里同病相怜的毕业生:真的莫名其妙!

还有人把论文丢进系统后虔诚祈祷,结果出来的结果是:AI特征值100%,堪比亲子鉴定报告

图源:小红书@风余热

看着红到发紫的100%,用尽力气只能问出一句:“知网,你是要毁了我吗?”

还有人越努力越人机,一个字一个字地手敲降重,结果AI率从80%到60%后又直接飙到100%

图源:小红书@Luckiestgirlintheworld

更要命的是,不同的平台查重结果还不一样。

当论文在知网系统的AI率终于在30%以下时,命苦的学生正打算振臂欢呼,结果维普的结果却显示:74%

论文通过的希望又被不同系统的高AI率砸得稀巴烂,只能按捺住性子,默念好心态决定一生,深呼吸后老老实实降AI率,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熬夜熬到发际线后移,AI率却还是达不到学校标准。

而与发际线和耐心一同岌岌可危的,是账户里的余额

每改一次就要重新花一笔钱查AI率,2元/千字的收费像是一只无形的大手,从毕业生的兜里一点一点把钱掏走

虽然2元/千字的收费看似不高,但大学生们的毕业论文基本都在一万字以上,硕士、博士的毕业论文字数就更多了。

而且一万字20元的收费虽然看似还能忍,但架不住得查很多很多次,一笔一笔累积起来,就是一笔巨款啊!

钱花了一笔又一笔,AI率就像挤快用完的牙膏一样,费劲力气挤一下,只能少一点点。只能崩溃大喊:“AIGC我没空陪你闹了!

图源:小红书@鱼小鹅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被训练得越来越像人,AI率也越来越令人迷惑。

然而面对AI率的硬性要求,毕业生们只能忍受。面对朋友和老师安慰式的“辛苦了”,崩溃之后毕业生们只能苦涩一笑:“不辛苦啊,命苦!

02

大学生对AI查重

发起反击

在AI率的折磨下,毕业生们也意识到一个字一个字改的笨办法行不通,于是碳基生物开始憋大招反击硅基生物

毕业生的第一招叫作“文本污染”。

好好好,之前是AI研究人类的语言习惯、接受人类的语言训练生成符合人类说话逻辑的文本,现在人类为了证明自己不是AI,开始反过来研究AI的语言风格了。

毕业生们发现,要想让论文看起来不像AI写的,就得让它“不那么完美”。

简单来说,就是在论文里故意埋点“雷”,比如把“的地得”用错、把AI经常用的高级连接词换成相对口语化的......

总之,就是让整篇文章的“人机味”变淡,口语表达变多

第二招是“标点大法”,即略标点符号或者直接把句号改成逗号,这样AI检测工具就会放这段话一马。

第三招是“来回翻译法”。

使用这种方法的“大翻译家”们让各种国际语言在论文里“开会”,先把论文从中文翻译成日文,再翻译成德语、西语,最后再翻译回中文。

图源:小红书@momo君

这一来一回,论文里的句子虽然变得面目全非,但AI检测系统一看,哟,这论文的语法结构挺复杂,生僻词也怪多的,不像AI能写出来的

第四招则是用魔法打败魔法,用AI打败AI

既然AI能写论文,那为啥不用它来降AI率呢?于是,一场“AI降AI率”的较量开始了。

但是降出来的语言效果就不能保证了。

比如开展废话文学的:“本研究通过xxx,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未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具体是什么规律,还得再研究研究。”

还有瞎换同义词的:

图源:小红书@江畔何人

为了防止奇葩同义词出现,同时也是为了给AI更明确的指令,社交平台上甚至出现了同义词替换的总结贴

对此,毕业生们只想说:“请把因此和但是还给人类!

还有人的AI疑似被德云社附体,直接在论文里说起了相声,“说白了”“立规矩”“玩脱了”等词语层出不穷,念出来就不由自主地带上了天津口音。

图源:小红书@打完boss就睡觉

被AI检测工具打击之后还要被降重的AI继续打击,可气的是,这些被改得牛头不对马嘴的文字,真的能通过AI率检测,好气啊!

而纯AI生成的文章,用词标准语言流畅,AI率却显示为0,什么鬼?

图源:小红书@再看一下吧

没办法,为了降AI率,好端端的学术论文被改得越来越口语化,再降不下来的只能被整段删除,最后改完的内容自己都得皱着眉头才能看完。

图源:小红书@再看一下吧

为了应对AI率检测,学生们已经是绞尽脑汁。别看这些招数不老少,但真正能起到作用的却并不多

AI率就是让人捉摸不透的玄学,百分之几的数字似乎全看系统心情。

也能理解,毕竟如今学校常用的知网和维普系统,大概率是根据数据库中已有的文章,做分类模型,将检测文章输入,从而判断哪一段是AI生成,哪一段又是人为写作。

而系统里的大语言模型有的是用高质量语料库训练的,所以存在用词越学术ai率越高的可能,为了降低AI率,就只能把一篇好好的论文改得面目全非。

而且由于检测方式和算法模型的差异,不同查重系统最终的检测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学生根本不知道该按照哪个系统的标准修改。

快要被AI率折磨到疯癫的毕业生们只能仰天长啸:“我真的不是人机!

03

被AI折磨千百遍

还是要再用一万遍

AI率检测系统的初衷,是为了打击机器代笔行为,维护学术诚信。本质上是希望学生们用好AI,而不是完全禁止

据了解,多所高校对毕业论文AI生成内容进行规范。

2024年11月,复旦大学教务处发布了《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列出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范围,该校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规定细化了AI工具的使用边界,在有限的范围之内鼓励、允许学生来使用AI工具。

而2024年初,湖北大学本科生院也发布过通知,宣布在本科毕业学生毕业论文审核过程中试行加入对文章使用生成式AI风险情况的检测

此外,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发文规定,若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超过40%,学院将向学生发出警示,并要求其自查自纠

虽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对AIGC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学界对于规范AI使用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

而毕业生们,其实也不是不认同相关规范,只是不少地方会感到头疼

学生最头疼的,就是明明是自己写的却被识别为AI生成

比如某985高校从事人工智能方向研究的博士生分享道:“大语言模型每次训练时分为正样本和负样本,正样本是人为写作内容,负样本是大模型生成内容。

大语言模型会朝着越来越逼近真人的方向发展,整体语言风格也会越来越像真人。边界愈加难以分清,这种情况下进行AIGC检测,肯定会产生误差。

市面上常见的AI检测工具本身仍然在不断地完善,有许多内容可能它自己都解释不明白。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毕业生自己写的论文也会被标“疑似AI生成”。

说到底,将AI率检测作为参考是合理的,但不适合直接作为衡量能否毕业的硬性标准

在毕业论文中,可以明确标注哪些内容是AI生成、借助AI进行了哪些修改;可以按照AI率高低划分论文风险等级,给答辩老师做参考......

在AI率之外,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现在的学生需要用好AI,学校也应该鼓励学生掌握AI

像美国大多高校都没有引入AI率查重,高校教师倾向于和学生分享该如何使用AI,而不是禁止学生使用AI。

并且现在国内外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开设AI相关的课程,许多老师也在用AI辅助做研究。

在教育领域的教师端,AI还承担了作业批改、答疑解惑等重复性工作,让教育者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新性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在学生端,AI作为学习资源和查找工具,让学生的思维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辅助其进行跟有难度的研究。

当然AI使用也存在一些风险,比如AI很容易造假、编造事实。

有时,AI为了支撑自己的某个观点,甚至会编造出不存在的文献

有时候,AI还会编造数据

这些风险提醒人们,AI的利用是需要确定边界的。

比如,AI适合处理重复性任务,但核心思考和创新必须由人类主导。并且,使用AI生成的内容需严格验证,警惕其可能存在的错误,例如瞎编的文献、不存在的数据等等。同时,必须遵守伦理底线,避免直接抄袭AI成果,确保原创性

在AI时代,我们需要建立的不是对技术的恐惧或崇拜,而是对自身主体地位的坚定认知。

每日互动

你平时都拿AI做些什么呢?

评论区告诉我8

//

更多好看的

985选调生驻村下乡修路、助农,网友:原来基层公务员这么辛苦

中国最强“双非”大学,每年只招300人,录取分数远超985,考上就是“金饭碗”?

一夜之间,大学生都在贴“发神经”海报?网友:手慢了就领不到了哈哈哈

来源:新东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