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新中国创造三个第一 国球由他而生 31岁却自缢身亡 遗言令人泪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0 06:45 1

摘要:当薄雾散尽,人们看清他的脸庞——死者竟是新中国首位世界冠军、31岁的乒乓球名将——容国团。

他曾为新中国创造了三个第一。

第一个体育世界冠军!

第一个乒乓球团体男子冠军!

第一个乒乓球女子团体世界冠军!

可他也为新中国刻上了永远无法抹平的一道伤痕!

他就是——容国团!

1968年6月21日清晨,北京龙潭湖边的养鸭场笼罩在薄雾中。

一棵树下,一具悬挂的遗体让发现者惊骇不已!

当薄雾散尽,人们看清他的脸庞——死者竟是新中国首位世界冠军、31岁的乒乓球名将——容国团。

他的上衣口袋中,一张纸条被攥得发皱,看着上面潦草的字迹,在场者无不泪流满面。

他的临终遗言究竟写了什么?

这位曾用小球转动国家命运的“国球之父”,为何以如此决绝的方式告别?

1937年,容国团生于香港一个贫苦海员家庭。父亲容勉之是进步工人,为他取名“国团”,寄托着对国家团结的渴望。

7岁时,他在舅舅的引导下接触乒乓球,用木板和砖头搭成球台,对着墙壁练习,很快成为学校的“小球王”。

15岁因家贫辍学,在鱼行做童工,但工联会俱乐部的球馆成了他的精神避难所。

1957年4月,日本乒乓球队访问香港,容国团在与世界冠军荻村伊智朗的对决中以2:0(21:19、21:13)大胜,震惊乒坛。

这场胜利不仅让容国团成为香港家喻户晓的“乒乓童星”,更让国际乒坛注意到这位来自贫民区的天才少年。

然而,这场球的胜利触动了香港体育界的利益链条。

据记载,香港乒总曾试图操控比赛结果,要求容国团在部分赛事中“放水”,以配合商业利益或政治需求,但容国团坚决拒绝。

他秉持“爱国无罪”的信念,认为体育竞技应纯粹,不愿沦为利益工具。

1957年5月,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在马来西亚举行,容国团作为香港男单冠军及击败荻村的功臣,本应入选参赛名单。

然而,香港乒总却在临行前将其替换,理由是“政治立场问题”——容国团曾参加香港工联会组织的国庆乒乓球表演赛,被港英当局视为左翼倾向。

这一事件成为他决心离开香港的导火索。

除了赛事排挤,容国团在香港的生存环境也因他的正直态度而恶化。

渔行老板曾因他参加爱国活动逼迫其写“悔过书”,他愤然回应:“爱国何罪?人头落地也不写!”

最终他辞职,并在工联会帮助下转至康乐馆工作。这种坚持原则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他与香港体育官僚体系的冲突。

面对排挤与不公,容国团在友人张五常等人的劝说下,最终决定回归内地。

1957年11月,他跨过罗湖桥进入广州体育学院,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容国团离港前,香港社会曾试图以高薪挽留(如年薪20万英镑的教练职位),但他坚持“为祖国打球”的信念,拒绝了物质诱惑。

回归内地后,他写下日记:“这是我走向新生活的第一天……”。

1959年,第25届世乒赛在德国多特蒙德举行。

决赛中,容国团面对匈牙利名将西多,这位体重180磅的老将曾9次问鼎世界冠军。

容国团以灵巧战术调动对手,连扳三局夺冠。

当最后一球落地,中国体育百年“零冠”的屈辱被击碎,贺龙元帅亲自接机,周恩来将此事与国庆并列,称其为“1959年两大喜事”。

一夜之间,乒乓球成为“国球”,街头巷尾的木板球台如雨后春笋,全民掀起“乒乓热”。

1961年北京世乒赛,中日男团决战胶着。

容国团在休息室甩开毛巾,吼出那句载入史册的誓言:“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他顶住压力击败日本选手星野,助中国队首夺男团冠军。

1965年,他临危受命执教女队,带队横扫日本,实现中国女乒“从无到有”的逆袭。

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

1966年,“文革”风暴席卷全国,体育界陷入混乱。

容国团的香港背景成为“原罪”,他被诬为“特务”,昔日奖杯成了“修正主义罪证”。

更残酷的是,他的挚友、同为乒坛名将的傅其芳(中国乒乓第一教头)、姜永宁(全国首位男子单打冠军)相继在斗争中自缢身亡。

1968年6月20日深夜,容国团最后一次望向熟睡的妻子黄秀珍和两岁女儿,悄然走向龙潭湖边的树林。

遗书上的字句,是他对清白的最后呐喊:“我爱我的名誉胜过生命”(另有版本为“我历史清白!不要怀疑我是敌人”)

尸体被发现时,地上散落了大量的烟头,显示他在死前承受了巨大压力和内心挣扎。

令人痛心的是,三位乒乓球界杰出的运动员,其自缢方式出奇的一致(将绳索勒于耳后避免吐舌),以保持公众人物应有的体面。

十年后,1978年,国家体委为他平反,追悼会高度评价其“忠诚于社会主义体育事业”,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1984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35周年来“最优秀运动员”。

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感动中国百位人物”。

2019年获国家最高荣誉表彰“最美奋斗者”称号。

他的铜像矗立在家乡珠海,铭刻着“快、准、狠、变”的乒乓哲学,而那句“人生能有几回搏”至今激励着无数运动员。

后来, 她的妻子黄秀珍(田径运动员)独自抚养女儿。她再婚的条件是必须接受她的女儿和老公公。

直到多年后遇到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教授,两人共同抚养孩子容劲秋,以及给容国团的老父亲养老送终。

虽然对黄秀珍来说,丈夫的选择是对家庭极为的不负责,可后来她原谅了他,她慢慢理解他说的尊严比活着重要,现在,每年她都坚持给容国团扫墓。

容国团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个人理想是崇高的,可历史发生了偏差,辜负了他。

他想用生命捍卫他的名誉,却给世人及中国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如今,中国乒乓球队傲视全球,每一枚金牌都仿佛在向这位先驱致意——他播下的种子,早已长成参天大树。

不过在生命与荣誉的天平上,我个人的浅薄意见:只要不涉及民族情感,我们是否能选择保全自己的生命呢?

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来源:aaa体育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