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丹麦艺术家、弓箭爱好者拉斯·安德森在网上发布了自己一秒三箭的射箭视频,受到大量网友的关注。之所以能引来大量围观群众,不仅仅是因为他射速奇快堪比传说故事中的神射手,更是因为专家学者们一直认为欧洲古代神射手的速射记录是夸张描述的产物。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谢绝转载」
2012年,丹麦艺术家、弓箭爱好者拉斯·安德森在网上发布了自己一秒三箭的射箭视频,受到大量网友的关注。之所以能引来大量围观群众,不仅仅是因为他射速奇快堪比传说故事中的神射手,更是因为专家学者们一直认为欧洲古代神射手的速射记录是夸张描述的产物。
即便拉斯·安德森已经用事实打了专家们的脸,但仍有很多人认为他使用的特制弓箭才是成功的关键,古代的弓箭手不可能在战场上使用这样的技术。
大家好,这里是冷兵器研究所《战场狠人录》,那么古人到底能不能做到实战中快速射箭杀敌呢?
遇事不决翻史书,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还真有人能做到,那就是大宋“人形加特林”——王舜臣。
其实,也不怪欧洲专家们不相信一秒三箭,射箭不仅是个技术活儿,更是个体力活儿。毕竟当年英国长弓手练的脊柱都变形了,在阿金库尔之战中,进行高仰角的覆盖射击,也不过极限射速一分钟12箭,然后就射了五分钟,因为箭射完了。因此很多人认为战场上弓箭的射速不会快,别说一秒几箭,就算是一分钟几箭也是无法长时间维持的。
但架不住有些狠人就是能打破常规,轻易就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
王舜臣就是这么一位狠人。
宋元符二年(1099年),北宋军队西征消灭青唐国内乱后,青唐国并没有恢复和平与安定。正相反,由于北宋与青唐国距离遥远道路不畅,后勤压力极大,对当地控制力也并不高,当地部族叛复不定。这些失去工业支撑部族武装没胆子和宋军正面硬碰硬,但依托复杂地形搞偷袭的胆子还是有的,而且很大。
他们利用轻骑兵穿梭于山间隘口,或是伏击毫无准备的宋军,亦或是据险而守,成了一个个令宋军边将头疼不已的硬茬子。这些规模不大游击战,让宋军将领即使再怎么小心,还是时不时会在半路碰个满头大彩。
有一天一群羌兵伏击了一支宋军,被袭击的宋军一时“首尾不相应”,宋军统帅,将门之后,北宋边关名将种世衡的孙子种朴,奋力拼杀,最后依然是“殊死战,为贼所杀,以马负其尸去”。不光统帅死了,宋军本身也死伤惨重,还被羌兵们逼到一处难以通行的隘口。
正常来说,这支宋军已经没救了,羌兵们已经可以开香槟了。但还没来得及高兴,羌兵们就发现,这伙宋军……有挂。
军队面临覆灭危机,为了拯救同袍,“摄第三将事”的侍禁王舜臣站了出来,为宋军断后。此时羌人已经聚集了近万骑兵,并派出七位人马俱甲的具装重骑兵“介马而先”为先锋。王舜臣看到后,立刻判断出来探阵的具装骑兵肯定是对面羌人首领手下的精锐。
随即便和周围士兵打趣说:“吾令最先行者眉间插花”,接着连射三箭,每一支都正中一个羌兵面门,剩下的四个羌兵一看不好就想勒马溜号,但接着王舜臣又连射四箭,虽然这么没让对面眉间插花,却也是“矢贯其背”,对面的羌兵一时被吓得“咢眙莫敢前”。
舜臣的箭是又准、又快、又狠。他不需要像后世八旗兵那样近距离“五步射面”,而是在相当远的安全距离上,连发三箭均准确命中具装骑兵防御最薄弱的面部;同时射箭的速度还足够快,让剩下的四名骑兵没信心冲过来;最后弓力也足够强,能穿透具装骑兵的背甲。
羌人估计都懵了,虽说自古弓兵多挂B,但也没让你真开挂啊!
遗憾的是,这位王舜臣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太多的印记,翻阅《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资治通鉴后编》、《续资治通鉴》中,也仅能找到一些只言片语。
在种朴战死时,他只是一名侍禁。
所谓侍禁,是个最高不过从八品的小军官,但这是北宋禁军的军官,位轻权重,是宋代“ 小使臣”的一员。
而“小使臣”,出现于唐朝后期,是皇帝为了监视权力极度膨胀的地方藩镇而设立的职位。起初是在太监中挑选亲信,去地方监视藩镇,到了五代时期,武人皇帝们从禁军军官中选人,去监视藩镇。到了宋太宗时期,还明确了小使臣的升迁次序。
只能说,不愧是大宋,情报系统也要给你拉到官僚系统的泥潭里来。
电视剧《清平乐》中,宋仁宗的那个亲信张茂,就做过“小使臣”中的西头供奉官。历史上的名将狄青也是从“小使臣”起家的。不过宋哲宗时候的小使臣数量增大,已经从皇帝的亲信变成了低级武官的寄禄官阶。可就算如此,“小使臣”也算得上天子亲军,堪比后世的黄埔生了。
想成为“小使臣”也不容易,最简单的办法是上阵杀敌,靠军功搏个前程;其次是参加武举,对武艺和文化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比较难的是荫补,不仅要拼爹,还得把爹献祭掉;最难的是封赏,必须得是上面有人罩着。
但王舜臣却不走寻常路,他不是通过上述途径晋升为侍禁,而是凭本事被贬为了侍禁。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王舜臣开局可以说是官运亨通。随着熙河开边的稳固,他先后担任了兰州、麟州等处知州,但却“先坐白草原冒赏夺官”。
这场白草原之战爆发于两年前的绍圣四年(1097年),当时宋军大获全胜,“统领本路并秦凤将兵出塞讨荡,斩获约四千级,及杀获首领颇多”。但经过陕西、河东路经略司进行勘验,说只在边界内找到了400多个脑袋,于是朝廷要求参与此战的军官,对核实的首级进行“保明”担保,以便日后追责,这其中就有王舜臣。
而在白草原之战后的第二年,当时还是兰州知州的王舜臣就上报自己“讨荡西贼,斩获约三千级”。这才第二年,正是严打的时候。朝廷虽然答应“赐银合、茶药,其出界兵,赐钱有差,所有得功将士等”,但也要求熙河兰岷路经略司“疾速保明功状以闻”。这一查不要紧,王舜臣报功的猫腻是藏不住了。“斩获约三千级”都是后改的,人家最开始报的是“斩级二万”,“夺马千匹、槖驼五百、羊畜数万”。王舜臣手底下总共才一万五千人,这战果属实有点离谱。
这不是装枪口上了吗?于是王舜臣就被夺官贬职扔到前线了。
不过虚报战功这事吧,也不能全怪王舜臣。
宋代和之前的朝代一样,都有“计首受功”的习惯,军队能拿出多少脑袋,就能得到多少的战功和赏赐。由于大宋打仗实在不太行,军官们为了战报好看,往往会把战绩乘以10。这样上边有面子,下边有好处,大家就都心照不宣了。就连岳飞都只要求“武将不怕死”,而不是武将不贪财,武将应该贪财是宋代全社会的共识。
虚报军功属于时代特色,就和大家上班摸鱼一样,是公认的只要不太过分就不算犯错。
王舜臣虽然虚报军功,但人家打赢了,不是“讳败为胜”,也积极承认了错误,按理来说是不会深究的。他之所以被一撸到底,其实不是因为犯了错,而是被卷入了党争。
简单来说,就是鸽派和鹰牌打架,连老三都算不上的边军将领犯了错被鸽派抓了痛脚,自然是直接无了。王舜臣没被直接弄死都是运气好,离得远。
只能说,不愧是大宋。
王舜臣在官场上多少有点憨,但到了战场,那就只剩下强悍。他也立刻在属于自己的舞台——战场上,让所有人见识了什么叫凭本事输掉的官职,再凭本事赢回来。
王舜臣用神射秒掉羌人具装骑兵的精锐前锋后,暂时迟滞了敌方的攻势,但住主将战死的宋军的败局依然未解。于是“摄第三将事”的王舜臣接过指挥权,重整部队准备翻越隘口。羌人也没认怂,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毕竟你王舜臣射箭再厉害,千百个骑兵一拥而上,你也未必就能把所有人都射死。(李连杰太极张三丰的桥段,张三丰不能把我们都杀了)
王舜臣表示,不好意思,我还真想试试。于是,他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人形加特林”闪亮登场。
根据史料记载,从申时到酉时,也就是下午3点到傍晚7点的不到4个小时里,王舜臣“抽矢千余发”,上演了一箭一个小朋友,尽管自己也射得手指开裂,“血流至肘”,但就这么凭一己之力拦下了羌兵,为身后的部队争取到了充足时间,实现胜利大逃亡。宋军士兵们肯定要感谢这位“南无加特林菩萨”了。
两个时辰,四个小时内,“抽矢千余发”,平均下来一分钟最慢也要射出四箭。更重要的是,这是实战。所用弓箭也是古代的军用品,宋代战弓拉力为七斗到十斗,也就是大约84磅到120磅,目标也是会动会躲的活人。长时间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强度环境下的抗压能力,还有强大的身体素质,简直恐怖如斯。喊他一声“人形加特林”或许夸张,但也绝不过分。
对于这一记载的真实性,也不是没有人质疑,毕竟四个小时射出上千箭比欧洲神射手的传说故事还夸张。但是,就像拉斯·安德森展示了一秒三箭一样,王舜臣的壮举其实也不是孤例。
日本江户时期有个著名的通矢大赛,也叫三十三间堂射。比赛内容是120米外射靶,靶心面积大概为2X2米,比赛从傍晚开始,到第二天傍晚结束,就比谁上靶的箭矢数量多。
根据正式的记录,尾张藩的星野勘左卫门在宽文2年射了6666的成绩列为第一。然后宽文8年被纪伊藩的葛西园右卫门以7077箭打破纪录。隔年的宽文9年,星野又以8000箭整的成绩打破纪录。最后和佐大八郎在贞享三年又以8133箭位列第一,从此再无人打破纪录。
虽然比赛和实战不可同日而语,2X2米的靶子也属实和射箭精度没啥关系,但比赛记录也证明了弓箭顶级高手是有可能做到四个小时射出上千箭的,这并没有超越人类的极限。
因此,即使王舜臣本人之前有谎报军功的前科,但他的这场“一弓退万骑”的壮举在当时还是得到认可的。更何况,这可是大宋啊。武将老老实实还容易被挑刺,这种听起来就很离谱的战报肯定是要被鸡蛋里挑骨头的。王舜臣本人还刚刚被卷入党争导致贬官,如果不是无可置疑,这一壮举也不可能被记入史书。
更何况,元明清三朝弓箭射术大发展后,依然没有人质疑王舜臣的战果,说明在古代的一般认知中,这种高速射的技巧是确实存在,威力也足够实现对敌人进行杀伤。
但关于他的历史记载,也到此为止了。显然,历经官场沉浮的王舜臣想明白了,官不在高,稳定就行。与其加官进爵和一众官僚争个你死我活,不如捧着手上的金饭碗悠闲度日。这位“有古枭将风”的猛人,就此选择了躺平摆烂。
参考文献
《宋史》
《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资治通鉴后编》
《续资治通鉴》
《宋代军队赏罚制度研究》
《战场决胜者:武士时代》
来源:冷兵器研究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