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汉晚报5月21日讯5月15日15时32分,武昌区积玉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警提示音一响,整个导管室瞬间进入战斗状态。该中心接诊的胸痛患者,通过武汉区域胸痛救治网络完成教科书式急救接力。
武汉晚报5月21日讯 5月15日15时32分,武昌区积玉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警提示音一响,整个导管室瞬间进入战斗状态。该中心接诊的胸痛患者,通过武汉区域胸痛救治网络完成教科书式急救接力。
当天下午,69岁患者张女士(化名)因持续4天的胸痛走进社区医院。接诊医生敏锐捕捉到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这一危险信号,结合肌钙蛋白数值飙升到1.47ng/mL的检测结果,当即拉响警报。“这是典型左主干病变的心梗表现,必须马上转诊。”社区医师回忆,从确诊到启动转诊流程仅用8分钟。
在救护车呼啸驶向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的时候,一场“云端急救”已然展开。“通过胸痛救治群,患者检查报告、用药记录等关键数据实时传输。”武汉市第三医院心内科主任李东升介绍,当载着患者的救护车抵达医院时,等候的心内科团队立即开启绿色通道,提前完成挂号的电子病历系统、预热就绪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待命状态的IABP辅助设备,构成无缝衔接的救治链条。
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熊晓昉正在为张女士检查。
张女士抵达医院后,迅速进入导管室行急诊冠脉造影。术中探查发现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极为严重,左主干完全闭塞,前降支慢性闭塞,回旋支重度狭窄。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熊晓昉说:“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辅助下,我们为患者于回旋支至左主干成功植入3枚支架,重建血运。”
“社区医院对急性心梗的快速识别与转诊以及院内绿色通道的极速响应,是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的核心环节。”李东升表示,社区与医院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达”,为危重患者搭建起生命高速路。未来,医院将进一步深化医联体合作,优化救治流程,为更多心血管急症患者提供高效、精准的医疗服务。(记者赵萌萌通讯员张素华陈舒)
来源:武汉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