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6次的唐尚珺,又被他们举报了!本人回应:没事找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18:10 1

摘要:这位考了16次高考、直到36岁才迈进大学校门的"高龄新生",最近又因为"经常翘课"的问题被推到了聚光灯下。从多年复读的励志典型到如今陷入旷课风波,他的求学之路总是充满戏剧性转折。

最近,"复读专业户"唐尚珺又一次成了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

这位考了16次高考、直到36岁才迈进大学校门的"高龄新生",最近又因为"经常翘课"的问题被推到了聚光灯下。从多年复读的励志典型到如今陷入旷课风波,他的求学之路总是充满戏剧性转折。

举报材料里主要提了三个问题:一是三月份去北京拍节目没上课,二是清明节放假后没准时回校,三是英语课缺勤没提前请假,举报人还要求学校开除他学籍。

唐尚珺针对每件事都给了说法:北京行程提前请过假,清明回校晚是因为买不到票,英语课没去是去看病后补了假条。

不过这些回应好像没能完全消除质疑。面对接连不断的举报,唐尚珺说类似告状从去年开学起就时不时发生:
"最头疼的是,每次有人投诉,辅导员都得写三千字的回复材料,这事儿真让人哭笑不得。"

唐尚珺之所以被推上风口浪尖,根源在于他身上两个互相矛盾的身份标签。这两个标签像两股相反的力量,让他成了舆论的靶子。

第一重标签是"高考钉子户"。连考16次的壮举,让他成了教育话题的活标本。有人觉得他是底层青年逆天改命的典范,可更多人觉得他像卡在高考机器里的零件——既耗着自己的青春,又占着别人的教育资源。

第二重标签是网络红人。他现在靠直播带货、接广告养活自己,这种生存方式和他"苦读学子"的人设形成了刺眼的反差。当高考斗士开始用流量变现,原先支持他的人难免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

正是这两种身份的剧烈碰撞,让公众对他的关注度不断加码。他每做一件事,都会被拆解成两种完全不同的解读,就像同时活在两个平行世界里。

在一些人眼里,唐尚珺边读书边当网红的做法,打破了大家对"好学生就该埋头苦读"的刻板印象。有人直接质疑他打着学生的旗号捞好处,这种偏见让事情变得更复杂——连他偶尔逃课这种小事都被反复炒作,甚至有人通过向学校举报的方式故意找麻烦,暴露出人性里阴暗的一面。

随着事件热度攀升,网上开始出现让他退学的声浪。不少网友觉得他既然两头兼顾吃力,不如直接退学专心当网红。但这样非黑即白的建议实在太过武断,既不考虑现实情况,也没顾及当事人的感受。

退不退学终究是唐尚珺自己的选择,但作为旁观者,我更希望他能咬牙撑下去。这份坚持不是为了和举报者赌气,而是对他自己有个交代。要知道他为了考进理想大学,在高考战场上来回拉锯了整整十六年。这可不是简单的"复读",而是一次次在希望与失望中循环的煎熬。就像尼采说的"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浪费",他用人生最宝贵的十六年跳出了一支独特的高考之舞。

如今好不容易迈进大学校门,哪怕学业吃力、生活艰难,这终究是打破"高考魔咒"的重要转折。如果现在退学追逐网红流量,看似是条捷径,实则可能陷入更大的困境——今天的热度终会消退,流量带来的红利也迟早消失,等到那时再回头,失去的不仅是学业,更是改变人生的珍贵机会。

现在这个年头,学历越来越不值钱,但读书学习这事还是不能丢。

虽然网上总有人说"读书没用"、"文凭就是废纸",但咱们得明白:真正出问题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那个"只看学历不认本事"的老观念。就像考公务员要本科学历,大公司招人要看毕业证,这些现实情况都没变过。对唐尚珺来说,把大学读完拿到学位证,不管是去当老师、搞教育类短视频,还是换个行业重新开始,手里有文凭总归多条路。

教育专家杜威说过,教育就是让人像植物一样自然生长。唐尚珺复读这么多年,有人觉得他是死脑筋,可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他在摸索自己的成长道路?他可能绕了远路,但人家一直在坚持学习进步。就像有人二十岁就事业有成,有人三十岁才找到方向,每个人的生命节奏本来就不一样。

说到底,咱们可以给唐尚珺提建议,但没必要当判官。谁年轻时候没走过冤枉路?与其逼他在网络流量和大学文凭之间做单选题,不如让教育回到它最该有的样子:给他慢慢成长的时间,允许他尝试不同可能。就像种庄稼不能拔苗助长,人生这条路,终归要自己走明白才算数。

最后用李玫瑾教授的话收个尾:"教育说到底就是教人好好活着"。唐尚珺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其实大伙儿争来争去,争的就是"读书到底图个啥"。

我不拦着谁当网红挣快钱,但看不惯有些人嚷嚷"读书没用"这种歪理。你们记住了:现在网上吵得再热闹,也别被带偏了节奏。你下的苦功夫、熬的夜读的书,就跟存钱罐似的,总有一天能听见响儿。

不管是唐尚珺还是咱们普通人,最要紧的是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照着别人的模板复制。就像打游戏要自己通关才有意思,过日子也得找到自己的活法才算数。

这些话送给手机前的你,咱们共勉吧!

来源:绍辉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