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耗太多的人,一定要读读《资治通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20:53 1

摘要:这让人想起武夷山九曲溪的竹筏,艄公从不在激流处硬拼,总是轻点竹篙借势转向。

微博上有个话题讨论度颇高:哪部史书能让人停止精神内耗?

热评区里,《资治通鉴》的名字如星子般密集。

有人写道:翻开这部书就像推开一扇雕花木窗,

千年前的月光依然能照亮今人的迷茫。

北宋元丰七年,司马光将编纂十九年的书稿呈给宋神宗,

四百余万字的墨迹里,藏着治愈焦虑的古老药方。

01

执念如茧,破局需借古剑

春秋末年的晋阳城头,赵襄子望着滔滔汾水彻夜未眠。

智伯瑶联合韩魏两家,决堤水淹城池。

城墙基石被泡得发软,灶台里青蛙在积水中产卵。

百姓悬釜而炊,士卒交换子女为食,却无人动摇守城决心。

这场惨烈的围城战,被《资治通鉴》刻在开篇第一章。

司马光评此事时笔锋冷峻:智伯贪而愎,韩魏怯而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真理,在晋阳城下化作现实:

智伯瑶的骄横引来反噬,赵襄子的隐忍终得破局。

这让人想起武夷山九曲溪的竹筏,艄公从不在激流处硬拼,总是轻点竹篙借势转向。

后来三家分晋的结局,恰似暴雨后山洪改道,旧河床反而生出新绿。

书中还藏着个被遗忘的细节:

解围后赵襄子巡城,见老槐树下有妇人抱子啼哭。

询问才知她为守城交换了亲儿,如今换回的孩子却不肯认母。

赵襄子沉默良久,命人栽下十棵柏树,称之“慈母林”。

五百年后,唐朝诗人李商隐路过此地,见古柏参天,写下“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的讽喻。

原来历史的长河里,不止有帝王将相的权谋,更有凡人血泪凝成的琥珀。

02

绝境似墨,愈磨愈显筋骨

疏勒城的日晷指向正午,铜制晷针在石盘上投下细影。

东汉校尉耿恭舔着干裂的嘴唇,看匈奴骑兵像黑云般压境。

涧水被截断月余,士卒掘井十五丈不见滴水,马粪堆里挤不出一丝潮气。

《资治通鉴》记载的那个清晨,耿恭焚香整冠,对枯井行三拜九叩大礼。

忽然地底传来闷雷般的轰鸣,清泉喷涌的刹那,城头欢呼震落墙灰。

待援军冲破重围,二十六名守军以布条裹身,仍将褪色的汉旗护在胸口。

司马光在此处批注:忠义之气,塞乎天地。

这让我想起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画匠用青金石混合骆驼乳,让颜料历经千年风沙依然明艳如初。

更令人唏嘘的是后续:

耿恭归朝受封,却因直言进谏遭贬。

晚年隐居终南山,采药时坠崖而亡。

他就像秦岭深处的野茶树,在岩缝里苦熬寒冬,萌出的新芽反倒格外清甜。

后人立祠祭祀时,特意引山泉绕碑而流,泉眼处刻着“金石志,水云心”。

03

人心如镜,鉴古可知兴替

唐宣宗李忱有方紫檀嵌玉屏风,细银丝勾勒着三百刺史姓名。

某个春夜,烛火将“李行言”三字映得忽明忽暗。

农妇拦驾喊冤,县令李行言杖杀豪奴,百姓赠他“铁胆青天”的布幡。

《资治通鉴》轻描淡写地补了句:

上自择陵前石,命刻其事。

这细节像极了歙县墨坊的规矩:

每块贡墨背面,都要用针尖刻下匠人姓氏。

司马光评此事“察察为明”,我却觉得像深秋晒柿饼:

需得日日翻晒,夜夜收霜,才能酿出那口沁心的甜。

书中还记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

元和年间的长安狱卒张进,私放蒙冤举子,自己顶罪赴死。

刑场上他笑言:某虽贱隶,亦知圣贤书中有“义”字。

这让我想起洛阳龙门石窟的供养人雕像,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匠人,把虔诚刻进佛的衣褶里。

写在最后

历史的尘埃落在肩上,便是照见未来的明镜。

那些在竹简上挣扎过的灵魂,早把答案写在月光里。

当你困于职场倾轧,不妨想想晋阳城头的赵襄子;

当你陷入人生低谷,且看疏勒城下的耿恭;

当你倦怠世事纷扰,且观唐宣宗屏风上的名字。

点个赞吧,让这部用十九载春秋熬煮的史书,成为你案头常备的醒脑茶。

君不见洛阳独乐园的残砚里,司马光最后一滴墨凝成珍珠色:

那正是历史长河赠予每个读史人的,最温柔的启示。

来源:狮子滩文学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