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村产业联合党委,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1 10:05 1

摘要:近年来,市委组织部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在全市范围内牵头建立了69家跨村产业联合党委,走出了一条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富民强村之路。近期推出系列报道,深入挖掘全市跨村产业联合党委在产业规划、资源整合、利益联结

近年来,市委组织部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在全市范围内牵头建立了69家跨村产业联合党委,走出了一条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富民强村之路。近期推出系列报道,深入挖掘全市跨村产业联合党委在产业规划、资源整合、利益联结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展现其在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进程中的生动实践,为全市乃至全省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铁岭经验”。

一、铁岭县西部特色产业联合党委

党群同心聚势赋能 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铁岭县西部特色产业联合党委于2022年成立,整合蔡牛镇、双井子镇、镇西堡镇、阿吉镇4个乡镇43个行政村资源,构建芹菜、蒜苗、“甜掉牙”地瓜等特色产业集群。投资30万元建成集办公议事、技术推广于一体的大北地实训基地,推动特色产业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型。

党建引领,创新机制聚合力。构建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任党委书记,县直部门及乡镇分管领导任副书记,镇、村部分领导担任委员的“1+4+N”组织体系。制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建立“县级专家+本土能人”驻点帮扶机制,解决技术难题98个。

科技赋能,绿色转型增效益。联合铁岭依农科技公司统一供应优质种苗、肥料,降低生产成本15%;整合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及“土专家”力量,开展技术培训56场,推广“稻蟹共生”“渔光互补”等生态模式。建成130亩绿色水稻基地,亩产值达2500元,带动1800名村民增收350万元;打造“甜掉牙”地瓜标准化种植区,亩产提升20%,实现“一田多收”。

品牌驱动,全链融合拓市场。延伸产业链条,开发无花果干、苦瓜茶等8类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20%;整合13种农产品打造“北纬42度”区域品牌,统一包装设计、质量认证。依托“网红小镇”直播带货,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40%;联建北京交东社区,组织农产品进京展销3次,推动雪葱、稻田蟹等产品打入京津冀市场,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通过西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直接带动2.5万名参与群众人均增收1.6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00个。形成“产业提质升级、村级资产壮大、农民稳定增收”的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铁岭县西部特色产业联合党委为农村实用人才开展培训

二、开原市莲花镇水果产业联合党委

党建聚势赋能 产业蓬勃兴荣

2023年4月,开原市莲花镇水果产业联合党委成立,以石龙村为核心,串联糖坊村、王家店村等5个行政村,构建起跨村联建“红色矩阵”,蹚出一条“党建引领、资源整合、三产融合”的振兴之路。

联合党委创新“1+4+2”联动机制,以联合党委为“轴心”,统筹组织、农业等4部门资源,吸纳合作社、家庭农场2类经营主体,每月召开联席会议“会诊”产业难题,破解种植分散、技术滞后等7项堵点。强化党建聚势赋能,成立开原市沃农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整合销售渠道,统一规范化运营,实现5村产业规划“一盘棋”,彻底扭转“各自为战”的零散局面。聘请农科院专家团队,打造“田间课堂+实训基地”,累计培育50名新型职业农民,推行“技术特派员+党员示范户+农户”帮扶模式,46名党员技术骨干化身“田秀才”,带动400余户农户改良种植技术。赴抚顺清原学习种植经验,引进刺嫩芽新品种,新增种植面积40亩,推动传统种植业向标准化、科学化转型。打造“莲花池水沟子”品牌,实行“品种、标准、包装、销售”四统一管理,搭建“党建+电商”平台,邀请职业经理人、网红助农直播,吉盛李子、鸡心果远销广州、深圳。

如今,莲花镇水果产业联合党委所辖村从“单打独斗”迈向“抱团共赢”,已带动村民增收10万余元,一幅“组织强、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联合党委正以“红色引擎”驱动产业聚变,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开原市莲花镇水果产业联合党委农产品展销会

三、昌图县蔬菜种植产业联合党委

以“党建红”引领“蔬菜绿” 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昌图县蔬菜种植产业联合党委聚焦大棚蔬菜种植核心产业,通过党建引领打破行业与村域壁垒,成立镇域产业联合党委,统筹4个行政村、8个合作社及1个党总支、6个党支部、170余名党员。2024年末,吸纳八面城镇等4个蔬菜主产乡镇,升格为跨镇产业联合党委,形成“中心镇辐射、多镇协同”的发展格局,凝聚规模化发展合力。

联合党委以“三统一”模式破解发展难题,统一引进铁岭依农种业优质秧苗,从源头把控品质;统一推行 “十里助扶”合作社标准化种植技术,让“土把式”变身“新农人”;统一制定市场价格,直连四平、哈尔滨、吉林等10余个省市批发市场,让菜农告别“贱卖愁销”。在生产端,投入引进120套蔬菜清洗设备,26套蔬菜包装设备,60多座冷库及30多台运输车辆,构建产供销一体化链条。更培育出“十里助扶”等本土品牌,让昌图蔬菜走进全国千家万户,品牌溢价率提升20%以上。

2024年以来,联合党委辖区累计销售蔬菜5-6万吨,突破产值亿元大关,通过联建帮扶,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30%,2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区域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如今,昌图县蔬菜产业正以党建为纽带,串联起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在规模化、品牌化道路上稳步前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昌图县蔬菜种植产业联合党委清洗胡萝卜现场

四、西丰县郜家店镇特色种植产业联合党委

探索多种模式加速跑 开拓“三方共赢”新路径

西丰县郜家店镇特色种植产业联合党委于2022年8月成立,打造特色水果、灵芝木耳、零农残大榛子、有机稻米4大产业基地。联合党委涵盖郜家店镇所辖9个行政村,推动特色种植产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型。

组织引领,建制度强发展根基。设立“1书记+1副书记+8委员”组织架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书记抓总、委员协同”的工作格局。制定《工作职责》、《议事规则》,聚焦产业规划、技术瓶颈、市场拓展等核心问题,推动跨村资源统筹与经验共享。

资源整合,聚要素促产业升级。整合产业扶贫和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900万元,以“建棚出租+入股分红”模式,实现村集体收益71万元。通过规模化土地流转,集中连片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引入哈尔滨森乔生物科技等企业合作,推广零农残种植技术,推动大榛子等产品通过SGS100项检测,提升品质竞争力,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2万元。

全链协同,延链条塑品牌优势。推动灵芝木耳、有机稻米等产业上下游协作,共享市场信息与销售渠道,构建“种植—加工—销售”闭环体系。用活勒夫德恩围·胜利水畔旅游资源,打造“一村一品”直营中心,推动农文旅融合,实现“种植产业+乡村旅游”双轮驱动。

几年来,“芝草养生谷”“围场贡榛”等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产品畅销省内外,特色种植产业综合产值持续攀升,早已成为郜家店镇“绿色农业”新名片,实现产业增效、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三方共赢”。

西丰县郜家店镇特色种植产业联合党委组织党员村民收割山野菜

五、调兵山市晓南镇芦笋产业联合党委

党建引领产业兴 芦笋飘香富乡亲

在调兵山市晓南镇,一个由党建引领的特色产业——芦笋种植,正焕发出蓬勃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2021年,调兵山市晓南镇芦笋产业联合党委应运而生。如今,90亩的芦笋产业园内,15栋高标准暖棚、3栋冷棚错落有致,配套建设的看护间、打包处理间、冷藏间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2024年,“泉眼沟”商标的成功注册,标志着其规模化、标准化产业格局逐步成型。

为破解增收难题,泉眼沟村“两委”主动作为,经多方调研,选定芦笋种植项目。不仅推动产业园落地,还与深加工企业合作,开发芦笋啤酒、挂面等产品,解决销售后顾之忧。在技术层面,与山东巨鑫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并选拔本地技术员全程指导。种植模式上,采用冷棚种植技术,提升产量与品质。

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泉眼沟”品牌声名远扬,获央视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并在辽宁省创青春乡村振兴组评选中荣获银奖,吸引众多客商。在带动村民致富方面,产业园为20余名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让村民实现增收。经济效益更是逐年攀升,从2022年的1.5万余元增长至2024年的21万余元,随着2025年芦笋进入丰产期,未来发展前景可期。调兵山市晓南镇芦笋产业联合党委以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

调兵山市芦笋产业联合党委泉眼沟村第一书记向游客介绍芦笋农产品

六、银州区龙山乡农文旅产业联合党委

“党建红”引领“农文旅”融合发展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组织联建聚合力,构建发展“共同体”。龙山乡农文旅产业联合党委以七里村为中心村,联合柴河东村、柴河西村、前八里村,携手铁岭银行银州分行党支部,形成“1+3+1”联建格局。秉持“农业为基、文化为魂、旅游为翼”理念,锚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路径,统筹区域资源一体化发展。

科学布局强根基,激活产业“新引擎”。联合党委立足各村禀赋,优化功能分区。以七里村作为中心村,依托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农文旅核心项目。将柴河东村作为产品运输中转点,大力吸引企业落户,保障了产品配送;将柴河西村作为生产加工集中点,吸引当地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完成了生产、加工、包装全流程;将前八里村作为产品补给仓,提供水稻和特产支撑,保障区域农产品稳定供应。同时,联合党委谋划在七里村建设100亩现代化产业园,以“水”为核心布局鑫龙山啤酒、富硒矿泉水等饮品产业项目,引入先进技术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原料种植、物流运输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

融合发展增实效,拓宽共富“新路径”。七里村与第三方合作成立银州乡韵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村集体占股40%),规划景区用地2250亩,累计投入超1200万元,2024年为村集体增收26.5万元,形成“农业+文旅”双向赋能示范效应。前八里村创新“稻蟹共生”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一田双收”,农田亩均收益增加500元,同时整合稻田蟹养殖基地与果园资源,打造近郊三产融合项目,探索“科技强农、生态增值、产业共富”新范式。龙山乡通过党建引领农文旅融合,不仅激活了乡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更走出了一条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之路。

银州区龙山乡农文旅产业联合党委相关产品——稻田蟹特写

七、清河区杨木林子镇设施农业文旅康养产业联合党委

联合党委引领产业融合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近年来,杨木林子镇通过成立设施农业文旅康养产业联合党委,走出一条跨村域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自2021年10月成立以来,联合党委统筹6个行政村,以九社村永旺合作社基地为核心,构建“设施农业主导、文旅康养融合” 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多赢。

联合党委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保障高效运转。制定《产业联合党委工作职责》等制度,成立至今召开党委会议15次、联席会议7次,解决11个发展难题,协调7个产业项目,落实资金320余万元。同时,联合党委聚焦农户需求,送教下乡,联动沈阳农业大学开展科技培训讲座,专家现场指导提升种植技术;协调调入1万余株优质脱毒草莓种苗,帮助村民增收7万余元。

如今,发展成果显著。2024年全镇农业综合产值突破8000万元,设施农业产值年均增长15%,特色项目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文旅康养项目年吸引游客超3万人次,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在社会效益方面,产业发展帮助300余人解决就业,其中吸纳脱贫劳动力50余人,人均年增收1.8万元;完成6个村活动场所升级,新建景观广场与路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此外,“永旺果蔬”等品牌打响,鸡心果等获绿色食品认证,农药使用量减少20%,建成3公里生态景观带,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齐头并进。

清河区设施农业文旅康养产业联合党委外出考察

来源:铁岭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