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图左为在尕海湿地嬉戏斑头雁幼鸟,上图右为在尕海湿地飞翔的棕头鸥;下图为航拍的尕海湖。新华社发
近日,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黑鹳同步调查
发现黑鹳675只,是目前国内已知最大种群之一
黑鹳是世界濒危鸟类,被誉为“鸟中大熊猫”
张掖是黑鹳的重要繁殖地和关键栖息地
保护区管理局动植物管护科科长单国锋
是黑鹳的“老朋友”
多年来,他和团队开展黑鹳繁殖监测和巢址调查
3年时间,形成了33万字的观测日志和1万多张珍贵照片
单国锋(左)和同事为一只黑鹳戴上监测设备。新华社发(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从最初仅靠两条腿、一个望远镜的翻山钻林式监测
到现在的红外相机、智慧化管理平台、电子围栏等多角度监测体系
设备不断更新的同时
团队的监测和保护手段也更加多元化
图为在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的黑鹳。新华社发(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据监测,黑河湿地目前累计有82处黑鹳巢,其中繁殖巢有30余处
且数量每年都在增加
为了保障黑鹳繁育期间有充足的食物来源
单国锋和团队为黑鹳打造觅食地
模仿黑鹳的觅食生境
控制水位、营造植被、投放鱼苗
上图左为在尕海湿地嬉戏斑头雁幼鸟,上图右为在尕海湿地飞翔的棕头鸥;下图为航拍的尕海湖。新华社发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多年来,当地加强湿地修复和保护工作
尕海湿地经历了由“瘦”到“肥”的绿色蜕变
每年到尕海的候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为尕海湿地增添了不少活力
图为斑头雁通过人工鸟巢坐巢孵化后代。新华社发(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每年6月和11月,大批候鸟向尕海湿地迁徙
今年,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湖中心岛布设了40个人工鸟巢
方便候鸟繁衍、觅食、栖息
据监测,人工鸟巢使用率达到99%
工作人员还在鸟巢附近布设了红外相机
拍摄到大量候鸟活动和繁殖的照片、视频
图为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的红外相机记录下的画面。新华社发(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黑颈鹤是全球唯一能在高原生存的鹤类
尕海湿地是它们的重要繁殖地之一
今年,保护区首次成功环志两只黑颈鹤
实时掌握它们的栖息环境和迁徙路线
获得了珍贵的监测数据
在尕海湿地,一只黑颈鹤妈妈在精心呵护小宝宝。新华社发(张勇摄)
降温、冰雪、河流枯水期……
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候鸟正常的觅食行为
为了保障候鸟在迁徙过程中获得充足的能量补给
科学投喂必不可少
在兰州市三江口、张掖市黑河等多个湿地
工作人员都会根据候鸟种类、数量、气候等监测情况
播撒玉米粒、小麦等
适时、适量、适地开展投食
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达川镇三江口,工作人员为越冬大天鹅投食。新华社发(兰州市西固区委宣传部供图)
多种力量参与候鸟保护
多渠道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
不仅丰富了候鸟的保护“秘籍”
也揭开了候鸟迁徙背后的生命密码
记者:文静、张智敏
来源:航空航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