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苏州市吴中区公布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及新增保护单位名单,位于木渎古镇山塘街上的木渎竹木工艺品店凭借其精湛的竹编技艺成功入选,让这家已在古镇默默坚守了十八个年头的老店,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焕发出新的生机。
竹编非遗店引来打卡热潮 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摄制
轻巧的竹编草帽、雅致的竹编团扇,这些带着传统印记的物件,不仅承载着老一辈的夏日记忆,也正成为年轻一代追捧的“新时尚”。
近日,苏州市吴中区公布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及新增保护单位名单,位于木渎古镇山塘街上的木渎竹木工艺品店凭借其精湛的竹编技艺成功入选,让这家已在古镇默默坚守了十八个年头的老店,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焕发出新的生机。
单同顺店里的各种竹器 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摄
记者来到这家位于木渎山塘街的竹木工艺品店。虽然并非周末,但店门口已聚集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市民和游客。不足五十平方米的店铺内,墙面被各式各样的竹编制品占据:既有盛米淘菜用的竹匾、淘米篮,也有颇具田园气息的菜篮、饭罩,还有小巧玲珑的竹编扫帚、拖鞋等。今年76岁的店主单同顺师傅,正聚精会神坐在店堂一角,手边放着几根剖好的竹篾,有游客上前询问,他便放下手中的活计,耐心地为人们讲解这些竹器的用途和其中的传统工艺。
竹器上还有“工匠精神” 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摄
“这些竹篾看着简单,要做好可不容易哩!”单师傅拿起一根细滑的竹篾,向围观的游客介绍起来。他告诉记者,自己与竹子打了一辈子交道。1949年,单同顺出生在泰州高港,14岁拜师学艺,投身竹器制作行当。学徒期满后,为了精进技艺,他又赴上海跟随名师深造,此后便在“十里洋场”闯荡,靠着一双巧手和不断摸索,渐渐站稳了脚跟。后来,他到苏州与同行切磋交流,慢慢地,就被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水乡的温婉气息所吸引,决定举家迁至苏州。
游客在和单同顺交流 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摄
最初,他在木渎古镇外的街上开了家竹器店,自编自卖,生意也还过得去。但他从不是个安于现状的人,总琢磨着如何让传统的竹器焕发出新的光彩。他通过蒸煮竹篾来改变其颜色的技法,使得原本色彩单一的竹编制品变得五彩斑斓,更富艺术感。这些独具匠心的“花头经”,吸引了众多来木渎古镇游玩的客人,他们纷纷将这些精美的竹器作为艺术品带回家中装饰。凭借着这手绝活和对竹编艺术的执着追求,单同顺的名声渐渐传开,不久后便被请进了古镇景区,拥有了如今这家位于山塘街上的店铺。
“现在这些竹器,在家里实际用得是比以前少了,但竹编这门手艺、这种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单同顺坦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竹编制品的实用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所减弱,但其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日益凸显。许多农家乐、土菜馆、生态园以及特色酒店,都会特意前来采购竹编制品用于装饰,营造古朴自然的氛围。更让他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中小学生也对这门老手艺产生了浓厚兴趣。
单同顺在为竹器清灰 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摄
“特别是最近入选非遗之后,好多年轻人专门过来‘打卡’,一到周末,店里经常挤满了人,他们对这些老物件充满了好奇。”单师傅乐呵呵地说道,很多年轻人对竹子的种类、编织的技法充满了好奇。时不时还能听到几句“哇,这个好酷!”“原来竹子可以编出这么多花样!”这样的赞叹。“有些孩子还会提出一些很有创意的想法,问我能不能编个小动物造型的笔筒,或者一个可以放多肉植物的小花篮,这些都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单师傅眼神里充满了对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的希望与自豪。
来源:引力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