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新教材的路径分析

B站影视 2024-12-18 00:02 3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对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英语新教材,特别是在小学起始阶段,如何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基础教育外语教材编写者肩负的重要使命。研究表明,小学英语新教材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入,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陈则航 林益敏 冯志鑫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对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英语新教材,特别是在小学起始阶段,如何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基础教育外语教材编写者肩负的重要使命。研究表明,小学英语新教材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入,主要路径表现为: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内容遴选相关教育内容,并通过多种载体形式,以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手段呈现相关内容。同时,教材还将通过语篇和包括文化对比在内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他们的中华文化底蕴和人格修养,并努力让学生践行传统美德。

关键词:小学英语新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

一、引言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特别是要以中小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梅德明教授(2024)指出,教材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帮助青少年从小打上中国底色。2021年1月,教育部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教材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要帮助学生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发展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部,2022)。这表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外语教育也是《课标》的要求。而小学教材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起步质量。因此,如何在小学英语教材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南》虽然已明晰了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原则、主题内容和载体形式,但只对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等部分科目的教材编写提出了具体要求(教育部,2021),尚未对外语课程教材做出明确的要求。2024年9月,基于《课标》编修的小学英语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正式投入使用。本文将分析在新教材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路径,以助力一线英语教师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目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材中的融入越来越得到重视,但也偶有被简单“塞进”的现象,未能有机“融入”,部分内容安排也呈现出碎片化、系统性不足等倾向,致使传统文化教育走向浅表化,偏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和方向(田慧生等,2022)。

为应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明确教材中要融入哪些主题内容,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物质形式和民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等精神形式存在和延续。田慧生等(2022)结合《指南》提出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要素概念,以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主题,又结合新时代育人需要和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育人目标,增加“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主题,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择选指标(见表1)。该指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此外,中小学英语教材还需思考如何有效呈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例如,教材要考虑儿童视角、现代审美要素等,采用多元化设计和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表达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呈现,赋予其独特的英语学科特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起来。教材编者除了可以通过文字显性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直接学习之外,还可以通过封面、插图等设计将有中国特色的图案、图形、书法、绘画风格等纳入教材设计,隐性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文化符号和意义之间直观可循的逻辑关系(吴小欧、李想,2019)。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服务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语言实践活动,让教材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得以实现。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笔者选取了2024年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英语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义务教育英语教科书(以下简称“外研版”)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英语教科书(以下简称“北师大版”)三套小学英语教材(三年级起点)中的三年级上册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并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起始阶段小学英语教材的融入路径*。* 由于文化的呈现方式是多样化的,并无优劣之分,为避免出现歧义,笔者在呈现统计数据时,对教材进行了匿名处理。

笔者首先统计了三套教材各自的活动总量(三套教材中,各单元主语篇均以活动形式出现,笔者在统计时也按活动计算),其中补充阅读和项目作为一个整体计算(如图1记为两个活动,图2和图3分别记为一个活动)。

随后,笔者依据表1中的择选指标对教材中出现的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内容进行统计,后依据《指南》对教材中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包括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其他文化遗产)(教育部,2021)进行统计。最后,依据统计结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显性、隐性)以及活动要求进行探究。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新教材的实践

三套新教材都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并通过多种方法使之自然、和谐,体现出英语学科的特色。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内容选择

从主题内容来看,“修身” “齐家” “治国”和“兼济天下”四大主题都在教材中有所渗透。三套新教材都出现的传统文化要素包括“爱国如家”“心存善念”“尊老爱幼”“观风问俗”等。此外,三套新教材还分别提到“尊重自然”“和谐共生”“和睦邻里”“理解他人”等。就三年级上册而言,三套新教材在人格修养教育和社会关爱教育方面的活动设计比重较大,突出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的传递,注重孝老爱亲、爱国爱家、担当意识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塑造。这表明,编者希望通过英语教材传递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价值观念,也希望向学生展示中华传统风俗习惯,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选择

从统计结果来看,A版教材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占比约为20%,B版教材约为17%,C版教材约为22%。三套新教材均有效落实了《课标》对教材建设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要求。笔者按《指南》中的载体形式对这些活动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指南》中提到的科技成就这一载体形式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尚未出现,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和其他文化遗产也出现较少。

三套新教材主要以基本常识和艺术与特色技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重要载体。其中,三套教材中涉及的基本常识包括称谓礼仪、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内容和“心存善念”“与人为善”“天人合一”等文化理念,艺术与特色技能则主要出现了书法、绘画、戏曲、传统娱乐等技能、技巧与艺术形式。

可以看出,编者在选择融入教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形式时有所取舍。考虑到三年级英语初学者的认知水平和儿童语言学习特点,编者的选材以具体的、易于初学者理解的基本常识和艺术与特色技能类载体为主。部分较抽象的基本常识则是通过创编的通俗易懂的小语篇来渗透,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且有效实现了对初学者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教育。笔者相信,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教材中经典篇目、人文典故、科技成就、其他文化遗产这几类载体也会逐渐增多。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

三套新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其中,显性呈现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与学的主要内容出现的呈现方式。例如,外研版附录Act it out活动语篇“Mulan”(见图4)就属于显性呈现。教材将经典篇目《木兰诗》改编成符合学生语言水平的英文短剧,帮助学生感悟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树立保家卫国的担当意识。

隐性融入则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可被替换且替换后并不影响目标语言学习和主题意义探究的呈现方式。例如,人教版Unit 2 Different families中Let’s learn板块(见图5)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家庭成员的称谓,编者为该活动搭配了“抓周”这一风俗习惯的配图。该配图虽然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常识,但与学习内容并不相关,可以被替换为全家福等其他图片,属于隐性融入。

再如,在北师大版Unit 5 My home Lesson 3学习玩具名称的活动设计上,编者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古风娃娃作为单词doll的配图(见图6)。实际上,该配图可被替换为其他娃娃形象,替换后也完全不影响学生对该单词的学习,因此也可将其定性为隐性融入。整体而言,新教材在隐性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采用了很多富有创意的做法。例如,在学习数字的活动设计中,编者援引古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此外,编者还通过图片将甲骨文、七巧板、算盘、拨浪鼓、风筝、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物品巧妙地嵌入教材,使英语教材呈现出了浓郁的中国特色。

如表3所示,三套新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性呈现和隐性融入的比例并无规律,A、B版是显性略高于隐性,C版是隐性远高于显性。就显性呈现的内容而言,三套新教材主要以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教育为主,主要通过语篇或学习活动呈现。三套新教材中隐性融入的内容则比较丰富,涵盖多种形式的载体,主要通过图片呈现。可见,编者均充分考虑到初学者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尽量使文化在学习内容中的融入自然而贴切。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语言水平的逐渐提升,笔者相信显性呈现和隐性融入的比例会有相应的调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会更多通过与语言相关的形式加以显性呈现。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要求

如前所述,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以及传统美德教育以显性呈现为主,教材主要通过主语篇及相关活动和问题设计,在推动学生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中,引导他们理解、感悟、内化,甚至迁移所学。例如,三套新教材都有关于家庭和朋友的主题,传递了爱家爱国、孝老敬亲、与人为善等思想和美德。以北师大版Unit 1 Family为例,为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对“家”这一概念的理解,教材在CLIL板块中显性呈现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合影,意在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家”的概念,传递“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观念,从而激发学生爱国如家、胸怀天下的信念。

除了语篇和活动上的显性呈现,三套新教材在“家庭”这个主题的表达上还采用了基于图片的隐性融入。例如,人教版在Unit 2 Different families的首页采用了一家人共度春节的配图,在后续单元活动中还呈现了一家人一起赏月的画面等多幅图片;外研版在Unit 5 We’re family的活动中也呈现了家人身着唐装的全家福;北师大版则在Unit 1 Family的活动中呈现了来自外国的一家人爬长城的图片等。这些图片赋予教材浓厚的中国韵味,并能潜移默化地增进学生对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除了直接输入和正面引导外,教材还设计了文化对比类活动,通过对比,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三套新教材均设置了中西方文化对比活动。例如,人教版Unit 6 Numbers让学生对比数字6的英文、汉字和罗马数字写法以及在甲骨文中的形式;外研版Unit 2 My school things呈现了pen、quill和brush三种书写工具的名称和图片;北师大版Unit 1 Family让学生对中英文的姓名写法进行了对比。

由于三年级上册教材的使用对象是英语零起点的学生,文化学习活动的设计以呈现和输入为主,并未直接要求学生对中西文化对比的相关内容进行口头或书面输出。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语言、文化和思维水平逐渐提升,教材中的中西文化对比活动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形式也将更为复杂,以满足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并推动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五、结语和启示

教材作为国家事权的特殊文化产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小学英语起始阶段新教材以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和艺术与特色技能为主要目标。教材克服语言限制,围绕单元主题,选择了与这一阶段学生认知和语言相匹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内容,并创造性地以不同载体形式将这些内容通过隐性和显性的方式融入教材。一方面,教材通过具体的文化产物,如节日、风俗、典故,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另一方面,教材通过语篇和语言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养成孝老敬亲、礼貌待人、与人为善等传统美德,培养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值得注意的是,小学起始阶段的英语教材对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口头和书面输出的能力没有过高要求,主要是通过输入和学生自己感悟的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虽然教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条件,但其真正落地还有赖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如果教师做得好,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还能帮助学生在未来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鲁子问,2023,2024)。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选择、载体形式及呈现方式等原则;在分析教材时,应提高对教材所融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敏感性,准确识别其文化内涵,并推断其设计意图。对于教材中显性呈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师要通过梳理其与单元主题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计服务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在发展语言的同时,有效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价值和中国智慧。而对于教材中不作为主要学习内容的隐性融入内容,教师可以依据学情灵活把握,必要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并分析基本常识和艺术与特色技能等的载体形式来感悟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提升学生的中国审美观,让隐性融入与显性呈现的内容协同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本文首次发表在《英语学习》2024年第11期)

来源:永大英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