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问答(30)老子真的不崇尚贤能贤德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1 09:15 2

摘要:一是如果“贤”当作能力强、德性好来解,把“不尚贤”解读为不崇尚贤能、贤德,与老子的一贯主张不合。作为大周朝的图书馆长兼国史馆长,老子对中国有文字以来的全部典藉有着很深的研究,一部《道德经》就是对古圣先贤智慧的浓缩和概括,从老子“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董延喜:有人说老子说的不尚贤就是不崇尚贤能、贤德,我不认同。理由有三:

一是如果“贤”当作能力强、德性好来解,把“不尚贤”解读为不崇尚贤能、贤德,与老子的一贯主张不合。作为大周朝的图书馆长兼国史馆长,老子对中国有文字以来的全部典藉有着很深的研究,一部《道德经》就是对古圣先贤智慧的浓缩和概括,从老子“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等一系列论述中能够看出老子把古圣先贤当作得道之人,十分敬重,怎么可能会有不崇尚贤德的主张呢?

二是把“不尚贤”解读为不崇尚贤能、贤德,与第三章的主旨不合。老子本章开头说的这个 “三不”简而言之是不贪钱财、不贵珍宝、不为物喜。如果生生解出一个不崇尚贤能,显然与本章主旨不合。《道德经》的每一章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结构非常严谨,老子怎么可能把毫不搭界的事物放在一起来论述呢?

三是把“不尚贤”解读为不崇尚贤能、贤德,与这句话的下半句没有逻辑关系。贤能、德性说的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这些内在品质不是靠争就可以得来的,“尚贤”也好,“不尚贤”也罢,和后半句的“民不争”似乎关系不大。而以多财为上,则势必会引发民之“争”。不崇尚钱财物欲,才是老子的一贯主张。现代社会所出现的拜金主义,就是崇尚钱财的结果。金钱一旦成为崇拜的对象,成为价值的核心,人就变成了金钱的奴隶,社会就会变成了物欲横流的社会。(引自董延喜著《道德经传家版》)

【作者简介】董延喜,资深媒体人,道学传播者。世界老子学会执行会长;全国多所老子学院特聘教授。致力于老子文化的通俗化解读和接地气传播,三十多年累计撰写弘道网文过万篇。创办《中国道学论坛》,拥有会员粉丝超百万;创作《道德经传家版》,成为深受百姓欢迎的大众读本;研发“生活道学”系列讲座,被列为国家图书馆公开课;在全国各地讲授老子文化600余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来源:仙乡悟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