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游巴基斯坦的农田一下子变成了干巴巴的龟壳样子,河床都露在外面了,灌溉系统也不能正常工作了,民众排队打水的情形跟几十年前战时纪录片里的差不多。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印度于2025年5月14日再一次悄然关掉了杰纳布河伯格利哈尔大坝的闸门。
下游巴基斯坦的农田一下子变成了干巴巴的龟壳样子,河床都露在外面了,灌溉系统也不能正常工作了,民众排队打水的情形跟几十年前战时纪录片里的差不多。
这是自4月27日首次断水后,第二次以“反恐”为名的水源掐断
这不是简单的水资源争夺,而是一场关乎主权、民生与地缘格局的突围战。
被截断的纳布河
一滴水能不能当武器?印度已经给出了答案。
4月22日克什米尔恐袭事件刚过没几天,印度媒体就开始铺天盖地地指责巴方“幕后黑手”。
紧接着5月4日,伯格利哈尔大坝首度关闭。9天后5月14日再度关闸,杰纳布河的流量瞬间跌掉九成。
卫星图像完全没有掩饰:80公里长的河床已经干到开裂,显露在外,就如同一条被掏空的血管一样。
官方数据讲得很明白,有1200万公顷的农田灌溉没法继续了,巴控克什米尔那边的小麦完全没有收成,拉合尔这个城市开始限制用水了,并且一天就只给供4个小时的水。
粮食价格上涨了40%,黑市上的水价更是涨到了原来的三倍。
印度水利部所说的话有一定道理,他们国家存在干旱情况,水资源较为紧张。
但关键的是,一旦关闭大坝就能恰好卡住巴基斯坦的农业命脉吗?谁会相信这种说法呢?
更有意思的是,水闸关的同时,印度边境145万大军接到“高度戒备”命令。
这不是“水利调度”,这是一场变相打击。断水封喉,比起导弹不响,却更致命。
干涸的河床
巴基斯坦媒体在对“断水直播”进行报道的时候,在喜马拉雅山脉那很幽深的地方,中国工程师连续熬了三天三夜,图纸都改了三版。
迪阿莫巴沙大坝原本计划2030年建成,在这次危机期间其建设速度加快了。
三峡集团的团队拿着BIM建模系统进到场地里,把原来需要分成六个阶段去浇筑的工作,减少成连续进行的三个阶段作业。
这就好像把那种得“分期付账”的方式直接变成一次性把所有款项都付清,虽然压力比较大,但是完成的速度变快了。
为了提速,他们干了三件事:
第一,施工节奏全改碾压混凝土的浇筑从原来每月8万立方,提速到125万方。
第二,建材运输靠“空运在山谷间架起索道,一天能运5000吨,像给大坝装上了“空中传送带”。
第三,现场施工队升级成“技术兵团"6000名巴方工人接受激光灌浆培训,硬生生炼出南亚首支RCC专业大队。
在这个时段,达苏水电站提前把水给储存好了,瓜达尔港的海水淡化厂每天可以供应一万多吨水。
中巴一起行动之后,大坝成为了“地缘反制工具”。不但可以用来发电、调节水量,还能够应对印度断水所引发的“生存方面的担忧”。
这不是简单帮忙,是双向绑定的命运协作。
这场水战,不只在南亚燃烧,还烧到了国际法庭。
巴基斯坦直接对印度提起诉讼,缘由很简单粗暴,就是因为印度违反了《印度河条约》的第9条,其表述为:“你不能将关乎国家命脉的东西当作武器来使用。”
中国直接依据《赫尔辛基规则》第10条表明态度,着重指出在紧急状态时流域国得进行协作,这并非只是外交上的说辞,而是国际间都认可的观点。
可问题来了,谁来主持公道?
美国的态度比较暧昧,嘴上说着“反对单边断水”,可紧接着却拒绝对印度进行制裁。
俄罗斯就很实在,提出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内设置一个水资源争端的调解机制。
一句话总结:世界在看,但没人敢直接掀桌子。
而此时的联合国环境署也发声了,称印度河流域盐碱化速度加快300%,断水的后果不仅是“没水喝”,还是生态系统的塌陷。
更绝的是,世界银行停止给印度2.5亿美元的灌溉项目提供贷款。
先不提别的,钱被卡住了,印度肯定得好好想想该怎么办。
这就是一场跟规则有关的战斗呀,谁要是去改写了这个规则呢,那谁就能够掌握说话的权力啦。
莫迪政府打算用一个水闸来改变一条河流的命运,可他或许没料到另一端的反应会那么快。
中国工程师画的图纸、巴铁工人流的汗水,以及每一个排队打水的普通百姓,共同构成了这场“水权突围战”所展现出的真实力量。
这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在闹矛盾,更是一次针对资源方面的道德观念以及地理位置上的公平性所进行的思索。
水能载舟,亦能覆国。
而在气候变化时代,这场危机留给我们的终极问题是:资源稀缺的世界,规则该如何写?
参考资料:
娱妮啵啵 2025-05-20 印度要关“水龙头”,中国连夜改了图纸,巴铁大坝或将提前竣工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
来源:洛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