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溧水洪蓝:乡土作纸、岁月为笔 社区书记二十九载描绘发展新画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1 08:43 1

摘要:在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蒲塘社区,有这样一位基层“领航人”——史衍红。自1996年担任生产队队长以来,他扎根乡土二十九载,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用“文化金”赋能“产业兴”,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书写着基层工作人员的责任与担当,成功获得“南京市优秀社区工作者”“

在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蒲塘社区,有这样一位基层“领航人”——史衍红。自1996年担任生产队队长以来,他扎根乡土二十九载,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用“文化金”赋能“产业兴”,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书写着基层工作人员的责任与担当,成功获得“南京市优秀社区工作者”“南京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扎根基层践初心:

脚步丈量民情 服务温暖民心

1996年7月,史衍红开始担任蒲塘村杨家庄自然村生产队队长,之后从蒲塘村党总支委员、居委会主任,再到蒲塘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他的足迹遍布社区每一寸土地。“基层治理没有捷径,唯有沉下心、扑下身。”没有特殊情况,史衍红基本上每日都会下沉网格,了解村民的所需所求。为更好地服务老年、困难群体,史衍红将“首问负责制”落到实处,组建“党员+志愿者”蒲公英服务队,提供公交卡充值、水电缴费等帮办代办服务。为破解居民参与度低的难题,他挨家挨户宣传,用真心换民心,如今“有事找蒲公英”已然成为居民共识。“基层治理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居民生活,要用心观察、用心倾听、用心服务。”史衍红笑着说。

在民生改善上,蒲塘社区年均投入超百万元,实施太阳能路灯安装、混凝土机耕路浇筑、健身广场建设等人居环境提升工程,自2018年起连续7年获评市、区农村环境卫生先进村,成为村民安居乐业的和美家园。

产业振兴谋发展:

盘活资源“造血” 农企联动“富民”

作为社区“掌舵人”,史衍红以土地为“棋盘”,落好产业振兴“关键子”。社区成立初期,史衍红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不少居民反映土地难以耕作,大片闲置无法创造效益,让人惋惜。随后,史衍红一方面测量整理闲置土地面积,一方面向洪蓝街道汇报,争取相应政策,成功将500亩闲置土地统一平整,建设成高标准农田,并在洪蓝街道的帮助下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金色庄园,吸引40余户草莓种植户集聚,通过“企业+农户”模式提供技术指导与销售渠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激活特色农业“引擎”。

在集体经济层面,史衍红创新“资产盘活+项目创收”路径,实现年增收40万元;成立劳务公司承接河堤管护业务,年增收15万元;出租空置房屋、购买门面房,实现多元化收益。一系列举措让村集体年收入稳步增长,为社区发展筑牢经济根基。

文化传承焕新彩:

古桥庙会焕新 戏曲村韵流芳

面对拥有500余年历史的蒲塘桥祠山庙会,史衍红以“保护性开发”破题,2016年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划定民俗巡游路线、设置集中商贸区、协调交通疏导,推动庙会接待游客量大幅上涨,让省级非遗焕发新生机。

据了解,蒲塘社区共有9个自然村,其中8个自然村每年都有看戏的习俗,这为戏曲的传播与推广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鉴于社区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居民对传统戏曲的喜爱,再加上辖区内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蒲塘桥,众多优质资源,让史衍红看到了社区的未来发展机遇。在洪蓝街道的支持下,蒲塘社区成功引进南京溧庆黄梅戏剧团,共同打造原创黄梅戏《蒲塘桥》。

现如今,文化产业频频带动不少城市火热“出圈”,蒲塘社区的文化内涵急需进一步放大价值效应。在溧水区委宣传部和洪蓝街道的指导下,蒲塘社区以戏曲传承为契机,深化文化赋能,打造“蒲塘戏曲村”品牌,将每年十月定为“戏曲文化月”,联动多方资源开展传统节庆演出、文化讲座,融合蒲塘桥国保文物价值与祠山庙会非遗魅力,走出“以文塑旅、以旅兴农”的特色路径。

从田间地头到文化戏台,从产业基地到古桥河畔,史衍红用坚守与创新勾勒出蒲塘社区的振兴图景。这位深耕基层的“老书记”,正朝着“一轴三点四片区”的目标,在乡土大地上续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篇章。(夏蕴初 彭芳)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