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隐士首次传法,道出养生五大法门,最后一门惊艳四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0 18:30 2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道德经》、《庄子·养生主》、《抱朴子内篇》、《黄帝内经》、《周易参同契》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道德经》、《庄子·养生主》、《抱朴子内篇》、《黄帝内经》、《周易参同契》

终南山,自古便是道家修真养性之圣地,云深不知处,常有隐士修道。

一日,有一位隐居此山数十载的真人,破例下山,在长安城外一座道观中传法。

这位白发苍苍的道人,面色红润如婴儿,眼神清澈似山泉,虽已年过百岁,却行走如飞,气息绵长。

众人见此景象,无不心生敬畏,纷纷前来求教养生之道。

那日,道观里人头攒动,香火鼎盛。

这位道号“抱元子”的真人盘坐高台,环顾四周,微微一笑,开口道:“吾居终南已五十余载,今日下山,只为一桩心愿未了。

世人皆知养生之重要,却不知养生之真谛。

今日便与诸位说说养生五门,或可助诸位延年益寿。”

话音刚落,台下已是掌声雷动。一位白须老者拱手问道:“真人在终南山修行多年,必有独到之处,还请不吝赐教。”

抱元子点头道:“养生之道,看似玄妙,实则朴素。今日所言,皆源于古代先贤智慧,非吾独创。第一门,曰’养气’。”

他从袖中取出一个小葫芦,轻轻打开:“人之生也,本乎天地之气。天地之气,周行不息。人能法天地,调呼吸,行气如轮,便可固本培元。”

有人问:“如何调息养气?”

抱元子答道:“清晨面东而坐,闭目静心,存想丹田,缓缓吸气,满而不急,徐徐呼气,尽而不绝。如此行之,每日三次,每次九息。久而久之,气通三关,百病不生。”

一个年轻书生问:“此法可有典籍记载?”

“《周易参同契》云:‘呼吸相贯通,混沌如鸡子。’《抱朴子》亦言:’能行气者,内以养身,外可却灾。’此乃上古导引之法。”抱元子答罢,又道,“第二门,曰’养神’。”

“人之精气神,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神者,生命之主宰。神不守舍,百病生焉。”抱元子闭目片刻,又睁开眼,眼中神光湛然,“养神之法,在于心清静,无思无虑,心如明镜,物来则应,物去则静。”

一位中年商贾问:“我每日经商劳心,如何能做到清静无虑?”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庄子云:’心斋坐忘’。并非要你抛却俗务,而是在忙中取静。每日晨起夜寐,静坐片刻,收心摄念,不思过去,不虑未来,只在当下。久而久之,神自安矣。”

“第三门,曰’养形’。”抱元子站起身来,舒展四肢,做了几个动作,“形者,神之舍也。舍不固,神将何依?故养生者,必先养形。”

他示范了几个简单的动作:“每日晨起,学禽兽之态,引导筋骨。熊运掌,鹿引颈,鹤伸腿,龟缩背,如此行之,筋骨自通,百脉畅达。”

台下有人惊呼:“这不正是《易筋经》中所载的五禽戏吗?”

抱元子微微一笑:“不错,此乃华佗所创。还有更早的《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导引之法,皆是养形之上乘。”

“第四门,曰’养食’。”抱元子从案几上拿起一碗清水,轻呷一口,“人之生也,赖饮食以为命。然食不知节,适足以害生。”

他娓娓道来:“食宜五谷为养,蔬果为辅,肉食为末。食不过饱,饱则伤脾;水不过饮,饮则伤肾。每餐七分饱,日中一餐最为宜。忌生冷,忌燥热,忌厚味,忌强食。”

有人问:“难道要辟谷不食才能长生?”

抱元子摇头笑道:“非也。

《庄子》有言:’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意思是说真正有道之人的呼吸深沉绵长,一直到脚跟,而普通人只是浅浅地用喉咙呼吸。

同理,辟谷乃是高深功夫,非常人所能为。

常人只需调食有度,已是养生上乘。”

讲到这里,抱元子停下来,环视众人,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前四门乃是养生之基础,第五门才是养生之根本,却也最难理解。”

台下众人屏息凝神,等待这位终南山隐士揭晓最后的法门。抱元子手抚长须,看向远方,仿佛在思考如何将这深奥的道理浅显地讲出来。他的沉默,更增添了第五门法门的神秘色彩。

“第五门,真正的上乘养生之道,乃是’养心’。”抱元子的声音忽然变得深沉而有力。

众人面面相觑,有些失望又有些疑惑。心法不是已经在第二门“养神”中谈过了吗?

似乎看透了众人的心思,抱元子微微一笑:“养神与养心看似相同,实则大不相同。养神是求静,而养心则是求’虚’与’和’。”

他缓缓道来:“《道德经》言:’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心若能虚,便如山谷一般,能纳百川;心若能和,便如春风一般,能化万物。”

一位年长的官员问道:“如何才能做到心虚心和?”

抱元子点头道:“此问甚善。

心虚者,不执着于一物,不偏执于一见。

《庄子》云:’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心若虚室,自然生智慧之光。

心和者,不与物争,不与人竞。

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尘。

’心若能和,自然消融世间烦恼。”

他又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布袋,打开后,里面竟是一把普通的泥土:“诸位看,此乃终南山上的泥土。泥土看似平凡,却能包容万物,能生长百花。人心若能如此泥土一般,虚而能容,和而能生,便是长生之道。”

这时,一位青年人不解地问:“真人所言养心之法,似乎更多关乎心性修养,与延年益寿何干?”

抱元子大笑:“好问题!

众人皆以为养生是为了延年,却不知生死乃自然之理。

《道德经》曰:’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真正的养生,不是贪恋肉身不死,而是心灵的长生不老。”

“心若不平,即使饮玉液金浆,服食九转丹药,也难延年;心若平和,即使粗茶淡饭,也能益寿延年。《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此之谓也。”

台下众人听罢,恍然大悟,无不赞叹不已。那位年轻书生更是激动地说道:“原来养生之道,竟在一个’心’字上。前四门是形式,第五门才是根本。”

抱元子欣慰地点头:“不错。养气可延年,养神可益智,养形可健体,养食可补元,而养心则是根本。心若不养,前四者皆为虚设。心若能养,即使前四者有所疏忽,亦能长寿康宁。”

他站起身来,环顾四周:“今日所传五门,望诸位勿当作神奇之术,而是返璞归真之道。修行在个人,悟道在自心。勿求神仙之术,但求自然之理。养生之道,归根结底,不过是顺应自然,和谐身心。”

日暮西沉,抱元子传法结束,起身欲离。众人恋恋不舍,纷纷挽留。抱元子微笑道:“吾已住世久矣,今日了此一愿,当归终南。诸位若有缘,他日或可山中相见。”

说罢,他飘然而去,消失在夕阳余晖之中。

后人记载,此次传法之后,抱元子再未现身,终南山上只留下一座无人的茅庐,和那五大养生法门的传说。

更有民间传闻,真正理解并践行了“养心”之道的人,不仅获得了健康长寿,更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道。

古人云:“修道之人,先修其心。”养生之道,亦复如是。

心若能虚,则气自畅;心若能和,则神自安;心若无争,则形自健;心若知足,则食自节。

五大法门,归根结底,不过是一个“心”字而已。

‌‌​​‌​‌​​‌‌‌‌​‌​​‌​​​​‌​​‌‌​​​‌​​‌‌​‌​‌‌​​‌‌‌​‌‌​​‌​​​‌‌​​​‌‌‌‌‌​​​‌‌‌‌‌​​​‌‌‌

来源:养生宝典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