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常用“少年包青天”做喻,从古至今,他的名声依旧,依旧是一个刚正不阿的存在。在我们的心中,他面容较黑,眉中间是一个月牙的形状,其实这不过是我们现在接触到的扮演的形象,在古代的历史上,“包拯”的人物形象相当贴切。
#文章首发挑战赛#
我们常用“少年包青天”做喻,从古至今,他的名声依旧,依旧是一个刚正不阿的存在。在我们的心中,他面容较黑,眉中间是一个月牙的形状,其实这不过是我们现在接触到的扮演的形象,在古代的历史上,“包拯”的人物形象相当贴切。
古代各个时期的官员中,清正廉洁的官员不少,处在特殊职位上的官员更要经得住各种各样的诱惑,清正廉明是皇帝治国之根本,其下为官人员更要做到的直言不讳,且为官清廉,这样才能把握住更大的“靠山”。
包拯的“形象”我们无需多言,作为刚正不阿的官员,一部分忠诚大臣赏识,而一部分则各种弹劾,这一弹劾是徒劳的。因为“包拯”这一形象是众人所爱。
一、“户部”重职
我们首先从包拯任职的“户部”讲起。一朝一代在演变之时,都会进行一定的沿袭,而北宋时期的“户部”便是由唐朝的“三司”改变而来的、既然是改变,那么北宋时期的“户部”也绝非是原样的“三司”。
唐代和北宋的户部在设置上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的组成部队就有一定的区别,北宋较之多出了一个部分和两个系统,但两个朝代皆有户部尚书存在,并掌管着一定的大权。
北宋的户部掌管着财政经济,在地位上有所下降,但在管理等方面的难度却很大。就如一些经济事务来说,他们都由户部右曹进行管理,这些“事务”概括全面,也比较的杂。
甚至分配到他们手中的事务还有关于农田水利、免役等方面的事务,贴近百姓,也贴近满朝文武官员等。户部的职责趋于垂直,针对国家的财政管理,户部是较大的一支力量。很容易出现差错,也很容易形成其他的想法。
如此,在北宋时期,户部的调整趋于完善。而“其他的想法”也便是这一户部体制的弊端。
户部所掌管的钱财有进就有出,但在出入上有着一定的漏洞,所入所出会有一定的不准确,而一些方面上,他们却无从查证。这时,别有用心之人便会生出异心,自己的生活不断的富裕起来了,但国之钱财却没有用到需要之处。
这种“不统一”的情况时有发生,户部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对于管理人员来说也是一种考验。
而包拯也曾迎接了这场考验。包拯不是世家大族出身,而是普普通通从平民百姓家科举考试出来的进士。进士一出便会在乡里百姓间传遍,以后在身份上也要高人一等了。
日后的仕途怎么样不好说,但中进士后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名声上也大不一样。中进士不久后,包拯就在户部任职,并且还是主要的主事一职。
就包拯当时的职位来看,管理财政收支这一职位会有很多的诱惑,但他掌管多年,心态依旧。能力经验方面却不断提高,加上他聪明的头脑,被正直之臣赏识和重用是必然。
包拯小时候虽有些憨憨的,但只要仔细打磨他的做法,便会发现很多的聪明之处。这一发现很难有人能跟上他的想法,也多是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异类。
在古代清官之中,能如包拯一般在民间传唱的少之又少。而他的名字却众人皆知,能在户部留下美名的官员则更让人佩服。
包拯的为官之路有一定的坎坷,年迈的父母是一方面,由于嘴巴紧,坚持原则等问题,也成了不少官员的眼中钉。
首先在早年间,封建朝代中进士,是人人赶着去上任和被重用。而包拯则选择在家尽孝。当时包拯的父母年迈,更希望儿女在膝下照顾,安安稳稳的度过一生,心怀大志的少年们,有很多想要坚持梦想,不想耽误机会,便只能艰难选择。
而包拯似乎并未有很大的犹豫,便辞去了官职,真正做到了在父母膝下尽孝。由此可以看出包拯对于官职的高低没有所谓,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帮助更多的平民百姓,也可以说是百姓们有地方把冤屈诉说。
父母离世后,包拯并未赶着赴职上任,而是将这份孝心做完,同时也有他的悲伤存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自我进行调解。
他守着父母的墓碑,还在一旁搭建了茅草庐,安安静静的似乎在享受这段独处的时光,这是一段守丧期,也算是最后一起度过的时间。包拯当时甚至想把这段时间拉长,但好在多方的鼓励,没有将包拯这一人才埋没。
包拯自然是人才,这一人才也就会有朝中权贵赏识。包拯分得清孰轻孰重,也就清楚哪方是真正的“赏识”,哪方是真正的“拉拢”。
包拯在做知府期间,其在端州任职。作为地方官员,拉拢朝中权贵的事情经常发生,包拯上任前的端州也是如此。
当时端州出产的砚台是上等之物,更是给皇帝进贡的稀罕物。这一段时间内,正是与朝中大臣打好关系的重要时刻,此前端州知府会将制作的砚台数量提上去,一定数量是用来进贡给皇帝的,而这另一部分便是给朝中大臣的。
他们会挑选出更具力量的代表在他们眼前刷个存在感,以满足自己能够升个官,任一个重要的职位。
而到了包拯这里,这种现象没有再发生,其将制作砚台的数量调为了正常,只需要满足进攻便可。不仅如此,作为端州的知府,其在当时也受到不少大族的拉拢,包拯皆不为所动。
就如砚台而言,包拯也并未独揽于自己的手中,其一方都没有。他这样的性格,有人会非常厌恶,甚至是仇视,而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则是欢喜的,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便是平民百姓们。
往皇帝、大官等耳边诬陷、告状的情况,在包拯名声大起来后屡见不鲜。而包拯总能够一副不惧怕的姿态,像是在说:“我这一生坦荡荡,不怕查,不怕告,总会有证据证明这一切的。”
如此,包拯每一次都能够将不利变为有利,甚至次次如此,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查处。转危为安后,包拯的正义让更多人发觉,升职的情况多次发生。
还有一部分便是在民间的呼声,其25次的升迁,最大的力量无异于是民间的老百姓们,他帮百姓们洗刷冤屈,赢得了民心。更通过自己的切实行动,严格要求自己,保持着自己的做官之风。
正是一次又一次权贵们的诬陷和处处紧盯,使得包拯的做官之路虽有一定的坎坷,但总能够化险为夷,并拿得大权。
三、古代“清官”
古代史上,为官清廉的人不少,但如“包拯”一般在民间进行传唱的却很少,但他们的名字我们绝对知晓。
首先必得提一提的当属唐朝时期的狄仁杰了。他和包拯一样都是通过在自己所在朝代的科举考试出人头地的,其经历了唐朝的重要年代,他的仕途可谓也是一段非常传奇的故事。
狄仁杰和包拯在一些方面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就如狄仁杰在地方为官时,也是保持着为民做主的心态。其也有自己的底线,在原则问题上狄仁杰不会做出让步。
狄仁杰作为大理丞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众多老百姓,积压的案子越来越多,此前的官员可能不重视,但狄仁杰不管是什么大小事务,他都会放在台面上与众人商议,并想出解决之策。
这时,积压的案子得以解决,百姓们的心中的事务也便解决。了却了他们的一桩心事,冤屈的案子也将随之减少。这一现象是皇帝、朝中文武大臣等皆想看到的,也是狄仁杰、包拯等清官坚守做官的初心。
他们不管对待平民还是皇亲贵族都是一个态度,毕竟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他们也便应该更严格的要求自己。
在古代帝王的统治下,在做官上也有一定的区分,这其中有为官清廉的,他们多是清心寡欲。随之相反也便会有别有用心之人。这时朝廷上下便会分为两种形式的对抗。
在无声之间,也便有胜有负。而正义的一方始终占据优势,聪明的皇帝在高处观望,心如明镜,但也需要一定的手段加持,当气氛烘托到时,最有利的无疑就是帝王了。
如此,在古代一些时候,并不是所有的清官都能有好结果。甚至有时候斗来斗去,只能是两败俱伤。这是古代史上的常态,也是政治上必会出现之态。
包拯活到了六十四岁,虽然他的经历比较波折,但在一定程度上他还是幸运的。这其中与他的刚正有很大的联系。
包拯的名字得世人传唱,是有原因的。他办事利落干脆,为人憨厚敦实,必不可少的还得是他的忠诚。直来直去是他的常态,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这样的人都是稀缺的,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包拯的这份为官之态,与周围亲友传达,其也将影响一代又一代。在古代可谓是传奇的一笔。
来源:孝艺有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