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些日子参加了菏泽市作家协会的采风活动,乘车时有幸和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菏泽鲁西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马学民先生同坐一排,并获他亲笔签名的新书《踮起脚尖看黄河》。
冯德良: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当过农民、临时工,扛过枪,中学高级教师退休。诗歌、散文、寓言散见于报刊、网刊。
满目皆风景——拜读马学民新书《踮起脚尖看黄河》
文/冯德良
前些日子参加了菏泽市作家协会的采风活动,乘车时有幸和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菏泽鲁西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马学民先生同坐一排,并获他亲笔签名的新书《踮起脚尖看黄河》。
以前和马学民主席见过几面,只是点头握手而已,在拜读他的大作后,我才知道什么是大家!中午,伴着一杯新茶,将《踮起脚尖看黄河》轻轻展开,心立马融入了字里行间,揉一揉眼睛,偶一抬头,见窗外月季花正开,石榴花正红,便有了蘸着花香写点感受的冲动。打开电脑,一转念,又自知笔拙词穷,怕挂一漏万,贻笑大方,关上电脑,又觉愧对马先生赠书美意,甚是纠结,斗胆写下,写写删删,删删写写……
最近,刚在“太阳雨文学”网络平台发了一篇小文,《定陶,这次不再只是路过》,文中写了左山寺,很简单,阅读量达3000余人次,我正在为师友们给出的美评沾沾自喜呢,可翻开马老师新书,仅读完第一篇《游左山禅寺》,就因惭愧而汗发于颜面了。
作者开篇就说“真是奇了怪了”,一句话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理,原来是无论高德、北斗导航播报人员的声音“清脆、超嗲、撩人”也好,“浑厚、朴实、笑死人不偿命的河南腔”也罢,导航却是超级不准, 让作者驾车“左三圈,右三圈,屁股不动,脖子扭扭”,又回到了原点,这才有了“问道于盲”的小插曲。“大爷,寺院在哪儿?”“医院?那不是!”“不是医院,是禅院 。”“就是产院,生娃的可多了。”一问一答,这哪是在问路,分明是在说相声,配合得跟相声搭档似的,一个在捧哏,一个在逗哏,不禁让人捧腹!
接下来,历史系毕业的他(菏泽市作协主席赵统斌序言),用专业的笔触,详细介绍了左山寺前世今生,如同导游带你走进禅院,拜雄伟藏经殿、谒百神殿中栩栩如生的百尊神像,看参天古树,漫步于寺庙回廊,听禅悟道,在宁静的左山寺里,人们寻找到了内心的平和,在悠然的钟声里,品味到了生活的禅意和岁月的沉香。我深深地惊叹于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情感共情的功力。
惭愧,五年前,和文友们一起同样去过巨野核桃园,我咋就写不出游记呢,更甭说马学民主席这样精美的《巨野核桃园游记》了。巨野核桃园镇的名称当然会与核桃有关,据说明洪武年间,有人从老槐树下迁居此地,在山坡上以大面积种植核桃为生,故此立村名核桃园,以后发展成镇。1990年初,梁山县从菏泽划归济宁管辖,作为交换,属于济宁嘉祥县的核桃园镇划给了菏泽巨野县,看起来咱们菏泽做了赔本的买卖,实际上,菏泽赚大了,赚回了一座金山,其丰富的山石资源为菏泽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先是告诉读者,白马山天池就是因为采石而成的,政府把那个村民采石后留下的坑穴进行了改造,因为挖掘到了三处泉眼,泉水喷涌,长年不断,于是,一座最深处40多米,水面达600多亩的天池建成。马先生说:“拍个照片发出去若说是名山大川,可能没人跟你争论。”照片他肯定拍了不少,定然也拍得精美,几次相见,总见他带着专业拍照装备,跑前跑后为大家拍照,而且拍出来的照片常让大家啧啧称赞。我以为他仅是个业余的拍摄爱好者而已(现在才知道,马先生还是鲁西新区摄影协会副主席),同车而行,接过新书时,看了作者简介后我就被惊呆了,他曾著有《春华秋实》《曹州百家姓》等十余部著作!接下来,作者如同调整相机镜头,取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站在天池向下看,人造青岩绝壁,虽截面整齐但亦嶙峋突兀,峭壁耸翠,基岩裸体,峰峰直立,争奇斗异,可谓壮观。水色碧绿,清澈,周围的岩砾、砂石被染成红褐黄绿、深浅不一的颜色,沟壑参差艳丽,峰群一字从南向北排列,在氤氲的水汽中,闪烁着五光十色的光芒。”写至此,作者不由感叹:“在中原地带能造出高深莫测的所在,也算是非凡壮观。”读至此,我也不禁赞叹,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怎么如此挥洒自如!
金山因“凿石得金而名”,就是这座山,让拥有“新闻眼”“历史眼”(菏泽市作家协会主席赵统斌序言)的作者满眼风景,满目是金。
金山不只有民间传说中唐太宗东征时避暑的大洞——“秦王避暑洞”,还有“南佛北道”的北山金山观和南山金山寺,形成了佛道同处一山的独特景观。作者心里虽然觉得不伦不类,还是虔诚地观览,并随手写下:“金山大洞背风朝阳,香火旺盛时,烟雾如云;雨过乍晴时,晨雾暮霭穿射而入,大洞水汽蒸腾,烟雾缭绕,犹如置身云霞缥缈的仙境,巨野古八景之一的‘秦洞云霞’便因此得名。”读过马老师这段描述,已经去过一次金山的我,不由自主地又跟随作者的脚步重游了,不,神游了金山,没去过的朋友,还不快去金山,更待何时?
以山换核桃,看似赔本买卖,孰料核桃园里有金山!
一般人写山水游记,往往易陷入手机镜头式的浮光掠影,或者导游手册式的知识堆砌,作者这篇《巨野核桃园游记》巧妙地避开了这些雷区,没用什么花里胡哨的辞藻,却让人感受到了核桃园的物美、山美、水美,当然还有人美。《游左山寺》如此,《莲台山“说禅”》如此,《这才是国风:单县牌坊》亦是……
“天下第一坊”在单县。看过安徽歙县鲍氏家族七连座牌坊群和“八角牌坊”,看过北京西城区国子监琉璃牌坊,也在曲阜孔林“万寿长春牌坊”底下走过多次的马主席来单县,怎能不去牌坊街看“百狮坊”和“百寿坊”?岂止一次,“我观瞻不下百次”。额滴个天哪,比俺这个地道的单县人去的次数多了去了!
难怪这篇文章写得如此顺滑,让我一口气读了三遍。“一座牌坊,就是一段历史,一座牌坊,就是一个故事”,《单县志》记载,从宋代到清末,单县建造牌坊一百多座,享有“牌坊城”的美称,这该有多少凄美的故事啊——“牌坊万古芳,千秋历沧桑”。
看得出单县作协主席秦闪云先生和马先生是好朋友,陪同作者参观时,一个讲解得好,一个写得也妙!百寿坊,又名朱家牌,有圣旨全文,有皇子的赠诗,是现存规格最高的民间石牌坊。“百寿坊每一处精美雕刻中都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可谓一部立体史书。”作者这样感叹。
连单县至今流传着的歇后语“县官敲铜锣——自找无趣。”作者竟然也知道,并在文章中写出了这句歇后语的来龙去脉,用了12页的篇幅,写出了被誉为“天下第一坊”的百狮坊的修建始末。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不禁感叹——“单县牌坊,中国牌坊,这是国风,更是文化!”
谢谢你马先生,谢谢你为单县代言!
把《踮起脚尖看黄河》的标题选作这本书的书名,足以说明这篇文章在作者心中的分量,那么,这篇文章在书中也理所当然地是“重头戏”。作者出生在菏泽市牡丹区(此处牡丹区是不是鄄城笔误?)黄河岸边一个小乡村,他的老家离黄河仅10里的路程,踮起脚尖就能看到黄河。不过小时候,个子矮,踮着脚尖也看不到,只好在“1977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我和村里七八个发小步行了十多里,在鄄城县临濮供销社交完放学后捡拾的半布袋干榆钱,过‘金堤’去看黄河”。看黄河的过程十分艰辛,“记不清踮了几次脚尖努力向上看着,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歇了两歇爬上了8米多高的黄河大堤,又踮起脚尖向前看,还是没有看到黄河的一丝踪影,在同伴的催促下又走了1里多地,才看见了一条宽宽的大河”,这就是作者昼思夜想的黄河,自此,这条母亲河就永远地烙印在作者的脑海里了!
岁月更迭,人世沧桑。故乡是剪不断的情感脐带,滋养着作者,所以,作者顺理成章地把故园情怀、乡土情结化作成了这篇文字。家乡的老屋、大集,朋友的只言片语,亲友交往的一点一滴,不灭的童年记忆,淳朴的乡音乡情,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溜进作者的脑海,最让他念念不忘的是那临濮大集。
黄河南岸的临濮大集,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是菏泽北方四大名集。“我多次赶过临濮集,大多数是和父亲一块儿步行去的”,哈哈,后来有了自行车,作者还“坐在前大梁婴儿椅上”去赶集呢。正是作者爱赶集,他至今还记得“在大隅首喝过一毛钱一碗的胡辣汤,吃过一毛钱5个的水煎包”,估计现在他是喝不到那样实惠的胡辣汤、吃不到那样鲜美的水煎包了,尽管现在的食材比那时好了许多。作者依然还清晰地记得“在供销社上交过干榆钱,在羊行买过‘猪秧子’,和母亲用布票扯过5尺比基尼布给我做鞋,和父亲在菜市场贩卖过2分钱一斤的白菜,我算账,也曾陪姥娘在国营饭店用一手巾麦粒换过馒头。爷爷在集上打过酒,也不忘给我们买两把‘滴滴金’和几个‘花炮’”不难看出,过往岁月的艰辛和美好,那些无法重返的儿时场景,在作者的记忆里,鲜活了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
作者在《踮起脚尖看黄河》这篇文章中的故乡情结,并非简单地怀旧,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将儿时在故乡让故乡生活的点滴娓娓道来,让故乡变得诗意盎然。当然,这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马老师的乡愁乡情是由小到大的家国情怀,在这篇文章将要结束时,作者这样写道:“人们赋予了黄河太多的感情。一段段传说,一个个故事,千年辉煌,丹青史卷,多少喋血雄魂,从未谢幕。矗立在黄河岸边,看着桀骜的黄河水,接受母亲河的洗礼。万年河水,盛满苦难,盛满阳光,盛满憧憬。”
读到此处,掩卷沉思,我好像看见了作者戴着一副学者式的眼镜,挎着相机,踮着脚尖又在看黄河!
书还未读完,正在捧读学习中……
马学民,中国散文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省散文学会会员、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牡丹区作协副主席、鲁西新区作协副主席。曾任中共菏泽市开发区工委机关报《今日开发区报》总编辑。著有《春华秋实》《曹州百家姓》《历代尧舜禹诗词》《菏泽开发区史话》《丹阳志》等十多部。发起并参与《菏泽开发区志》《菏泽开发区社区概览》《百村记忆》编写。作品散见《当代散文》《青年文学》《齐鲁晚报》《菏泽日报》等。2021年、2022年两届齐鲁晚报“青未了散文奖”获得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
转自太阳雨文学
来源:魅力丹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