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官场第一场狠人,他一己之力5年干掉87名贪官,被誉为现代官场“包青天”,而当面临升天提拔时,他却出乎意料地选择辞职,他就是前巴东书记陈行甲。
他是官场第一场狠人,他一己之力5年干掉87名贪官,被誉为现代官场“包青天”,而当面临升天提拔时,他却出乎意料地选择辞职,他就是前巴东书记陈行甲。
陈行甲是一名清华大学毕业的硕士生,被国家委以重任派往贫困县巴东做县委书记,从2011年至2016年年底,在五年的任期内,他铁腕无私,雷霆出击,亲手将该县的87名贪官一一投进大牢之中。
巴东地处鄂西,属国家级贫困县,但巴东贫困并不等于政治清明,官员清廉。
2011年10月15日,陈行甲正式离任宜都市长到巴东上任县委书记,车行至野三关镇泗渡河,一出隧道,眼前是亚洲第一高度的特大桥,桥面下560多米的深谷,两旁雄健的山的轮廓,茂密的森林,山涧的清流,雄壮美丽的江山让人震撼。
当时陈行甲不知道的是,命运中最大的挑战就在前面虎视眈眈地等着他,陈行甲即将与他猝不及防地相遇。
陈行甲出生于湖北兴山一个贫困山村,母亲是陈行甲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她虽然是个只读过两年书的农村妇女,但识大体晓大义,儿时,邻居大娘常来借盐,每次来借,母亲从不让人空手回去,可大娘家总借不还,陈行甲不明白为什么还借。
母亲告诉他“人不到活不下去的地步,怎么会借盐吃,以后不能讲这样的话。”
在母亲的教育下,陈行甲善良正义,他出身底层,深知人民不易,这也是他痛恨不为官清廉的原因,同时,在母亲的监督下,他学业优异,本科毕业于湖北大学,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
平日里陈行甲总是面带笑意,看上去温文尔雅,他身材修长,很有书生气质,在做自我介绍时,他幽默地介绍说,自己曾以30岁的“高龄”考入清华大学,是全国首批公共管理硕士。
在有着“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口号的清华大学,他每天晚上都去西操场跑步,连续两个学期抢到了紧俏的游泳课,他还是个文艺青年,会弹吉他,喜欢低吟浅唱,偶尔提笔写诗。
2011 年 10 月 15 日,已过不惑的陈行甲,在考入清华大学的第十个年头,从有着 “中国百强县市” 之称的湖北省宜都市,调任至 “国家级贫困县” 巴东县担任县委书记,由此开启了他在巴东这片土地上的新征程。
县委书记陈行甲到任后,慢慢揭开这平静下的黑暗,他心里清楚,巴东难以发展的症结,就是在于官员的问题。
陈行甲始终将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重要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州的指示精神。
自上任之初,他便结合巴东县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制定并推行《巴东县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 “五个严禁” 规定》。
从工作细节和日常小事入手,对干部队伍进行严格管理,力求通过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方式,筑牢干部作风建设的防线,为巴东县的发展营造清正廉洁的政治环境。
刚上任,群众就举报了一个豆腐渣工程,案子查了4个多月,没有任何进展,为此,陈行甲写了一篇讲话稿,痛批这种现象。
经地方媒体微信公众号推送,不到24个小时,阅读量超过10万,陈行甲愤怒了,面对这些官员,爆粗口,当下鸦雀无声,在场的官员都低下头。
这次让文质彬彬的陈行甲愤怒的就是来源于老百姓的举报信,老百姓的举报很详细,有图有真相,陈行甲抽了一个周末的时间,发现确实存在如举报信上所说的问题。
但4个多月过去了,作为县委书记的陈行甲签批了两次,案子却基本没有进展,期间他召集过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在县委大楼6楼小会议室里追问具体情况。
在调研中他注意到,县城里不少拔地而起的十余层建筑,实则多为砖混结构——这类建筑在地质灾害隐患面前尤为脆弱,一旦遭遇险情,极可能引发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
而巴东县城依山而建,地质灾害多发,这些楼的背后都有违法违规干部的影子,陈行甲后来说,最后我查处了535栋违法违章盖的楼,罚款罚了4000多万元。
2015年的某一天,怒气冲冲的陈行甲在一次县委常委会上怒不可遏地抨击了这起工程案。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一个300万的工程项目到现在还没开工,建筑商就四下游说,上下打点,直接送出去了120万。
陈行甲怒批:
“试问真正能用在工程上的款项还能够剩余多少?谁能够保证在这个工程项目落地之后不是豆腐渣”?
在铁证面前,这位曾经声名显赫、威风凛凛的县长,被铁面无私、大义凛然的黑脸包公陈行甲直接送进了大牢,可见陈行甲是多么的嫉恶如仇,在杀伐决断间令巴东的官员们闻风丧胆,不寒而栗,因此,他在五年期间拉下了87名贪官。
曾有人质疑。难道陈行甲就能木秀于林,真正的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吗?难不成他在官场上的这些年,什么礼物都未曾收过吗?
陈行甲对此微微一笑,幽默的说,其实呢,他并没有那么的另类,也没有那么的独来独往,也偶然会象征意义的收取一些东西。
但他只收取了百姓送给他的麻辣豆腐乳,这那是群众感谢他为巴东县劳心劳骨。做实事,办大事所送出的一份浓浓的真情。至于他其他礼物,陈行甲都毫不留情的一律劝退。
而陈行甲后来禁止中午饮酒也遭到反对。会上有一个副县级官员公开对陈行甲说:“你是讲普通话的,你不懂我们土家族,喝酒是我们的民族风俗”。
后来从县直机关开始才推行下来。除了利益上的阻力,观念上的差距也是他施政的一大阻力。陈行甲第一次去最偏远的乡镇,经过萍乡调研,小轿车开了6个小时,一路颠簸。于是他相继提出修路和农民办事不出村,修桥修路基本达成共识。农民办事不出村,则没有那么顺利。
有人说,陈行甲这是在说梦话,山区哪里能搞信息化?试点成功后,巴东最终将21个部门的87个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纳入网络平台,实现了村民在村里就可以办理相关审批事项。
出生于宜昌市兴山县农村的陈行甲,在党和组织的精心培养下,一步一步成长为领导干部,始终将赤诚为民、牵挂冷暖的情愫记在心间。
巴东有贫困人口5.8万户,17.29万人。2011年12月,他向全县发出结穷亲号召,要求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结一户穷亲。他挤时间开展书记边界行,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巴东的每一个偏远村寨,他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贫穷,并是一对天然孪生体。十多年前,巴东有不少群众出门打工卖血。没想到。都。收获无果。在陈行甲的带领下,巴东县更多的穷亲越走越近,结穷亲高度契合了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全县结对1422对,直接受益困难群众4000多人。
巴山夜雨,楚峡云开,陈行甲认定旅游是巴东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一首亲自写下的《热恋巴东》,所以,这首诗歌在网络广泛传播。
他号召全县人民从一点一滴做起,建设长江边上最干净的城镇,实现了街道黑化、城区亮化、环境美化。夜晚的长江两岸星光璀璨,律动流芳,颇具城市味道。秘境巴东,一步一步走向全国,面向世界。
但是之后陈行甲要升职之际,他却用一篇《再见,我的巴东》告别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搞旅游,做网红,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他不愿辜负乡亲们的期待。
来源:历史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