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自性中的乾坤之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22:15 1

摘要: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继续分享《周易系辞传》网课中激发出来的一些思考,配图仍然是直播网课中边讲边写的课稿。

乾坤易简:《系辞传》义疏节选

柯小刚(无竟寓)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乾坤之为道,是在行动中演易,而不是在理论中演绎。在理论中演绎,所以后世易学越来越繁琐,义理叠床,象数架屋;在行动中演易,则“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系辞下》)。知是行之知,行是知之行,乾是坤之乾,坤是乾之坤,故易者一也。

“乾以易知”之“易”体现于其自强不息的纯一性之中,如船山所云:“强者之强,强人者也;君子之强,自强者也。强人则竞,自强则纯”(《周易内传》)。天地生物之所以能广大无边、变易不居者,恰在其专一而不易、自强而不息。“乾知大始”之“始”何以谓“大”?非“天命之谓性”的开端,不足以谓“大”也。此天命之性不在物外,而在每一个具体的人与物之中,内在地成为此人此物受命于天的“始”之“大”者。“乾知大始”就是自性固有之乾的自觉:自觉其天,自知其性,自强其命。

“乾知大始”就是自知“天命之谓性”,“坤作成物”就是自发“率性之谓道”。真知自然能行,良知自有良能,既“知大始”必“作成物”,既“以易知”必“以简能”。天人一也,知行一也,乾坤一也。“一”者非一可一也,一一乃一也。故一阴非道,一阳非道,一阴加一阳非道,一阴一阳乃谓之道也。“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三层意思的同时成立:阴阳各一、阴阳相继、阴阳合一。故乾之纯一不止在其纯阳,且在其全体是坤;坤之纯一不止在其纯阴,且在其全体是乾。乾“用九,见群龙无首”,乾之坤也;坤“用六,利永贞”,坤之乾也。乾坤不二,故“为物不贰”;乾坤非一,故“生物不测”。

无物无乾,无物无坤,然唯知道者自觉其“乾知大始”,唯行道者自觉其“坤作成物”。真知道者必自行道,真行道者必自知道。知则“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故知道之不易也;行则“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随机应变,应物而动,故能行道之变易也;知行合一,乾坤并建,乃合变易与不易,而臻于易简也。变易与不易之相反,唯臻易简而能相成。“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非能尽知一切知识也,而是能居易以俟万变,虽至赜而不乱也。

易之为变的深义,《系辞传》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但就在这段极言变易的话之后,就从变中生出了不变之义:“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系辞下》)这里“出入以度”的“以”是君子之“以”,“使知惧”的“使”是君子之“使”。“以”“使”是作《易》之人、读《易》之人的主动之权、用《易》之能。道屡迁而知道之人乃知其常,《易》“唯变所适”而用《易》之人“既有典常”。故“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此句之义,孔疏云:“言有人则易道行,若无人则易道不行。无人而行是虚行也,必不如此,故云道不虚行也”(《周易正义》)。《论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中庸》“待其人而后行”、“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皆此意也。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实际蕴含着“易简”之义的落脚点:人,具体的人,作《易》之人、读《易》之人、用《易》之人。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人只能存在于“一”中。“一”是单纯,也是整全。“易简工夫”就是找回一个人单纯的整全,达到一个人整全的单纯。如此,则能打开自性中本自固有但被自我遮蔽和锁闭的乾坤之门,由此见易,见到世界的单纯与整全,见到天地之诚明,见到真实自我之所是。“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是见天地之诚明;“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则是在天地之间成为真实的自己,以及作为真实的自己而成就世界:让家成为家,让国成为国,让天下成为天下,让一切事物找到自己的“时”与“位”,发生于其中,“成位乎其中”。如此,自然“易知”“易从”“有亲”“有功”矣,因为一切知识与行动,一切成己与成物,都不是出于外在名位的要求,而是发乎本己自性的乾之自强与坤之自厚,并从自性乾坤中开出的“可久”“可大”的世界,以及人类生活的“贤人之德”“贤人之业”。《中庸》云:“《诗》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亦斯之谓也。

拍卖进行中,5月22日晚九点结拍

来源:文化质量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