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の研学|书店不卖书,茑屋如何成为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书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0 21:40 1

摘要:连锁的下一步,不是标准化的胜利,而是生活化的深耕;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而是千人千面的共鸣。

连锁的下一步,不是标准化的胜利,而是生活化的深耕;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而是千人千面的共鸣。

走进“全球最美书店”之一的茑屋书店,看见连锁创新的更多可能。

内容来源:研修-の旅·逸马战略陪跑标杆参访

参访对象:茑屋书店

干货有趣

2530字|6分钟阅读

在连锁行业,“标准化复制”曾是效率的代名词,也一度成为企业快速扩张的密码。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规模的堆叠并不等于品牌的厚度,标准的统一也未必带来用户的忠诚。

真正的未来,不在“开更多的店”,而在“让每家店真正被需要”。

连锁的下一步,不是标准化的胜利,而是生活化的深耕;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而是千人千面的共鸣。

5月13日下午,逸马战略陪跑研学团队走进了东京茑屋书店。这家被誉为“全球最美书店”之一的空间,颠覆了我们对“书店”的传统想象。

在茑屋,你几乎找不到书,却能看到“空间”被经营到极致的样子。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可能会困惑:为什么一家书店里,有咖啡厅、电影元素、艺术展览、潮玩、生活方式体验区、甚至还有收费的厕所和冥想角?但当你带着“连锁业者”的视角看待它,你会意识到: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店,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集合体,是一个以文化和体验为锚点的“第三空间”。

01

“不卖书”的书店

为何还叫书店?

走进涩谷的茑屋书店,第一感觉是“迷路”——不是地理意义上的迷路,而是观念上的失焦。

你以为是书店,结果看到的是“星球大战”IP展陈;你想找书,发现每一层楼都被改造成不同的生活场景,有人在喝咖啡,有人在聊天发呆,有人在打牌聚会。书在哪里?只有在某些角落里,零散地摆放着几本艺术书,仿佛只是为了“点缀”空间美学。

从连锁产业的角度看,茑屋正在做的是一次彻底的空间重构:书店只是入口,但真正售卖的是时间与体验。

空间即产品,体验即消费,文化即连接。

这种转变的底层逻辑是:传统零售的“货场人”模式,正在被“场景-内容-关系”所替代。书不再是必须售卖的商品,而是一个“身份锚点”:你愿意在这里停留,因为你觉得自己属于这里;你愿意花时间在这儿发呆、聚会、办公,因为这个空间让你舒服、有品位、有归属感。

这正是“第三空间”的本质:它既不是家,也不是办公室,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情绪空间、社交空间、灵感空间。

02

收费洗手间、共享时段

空间被拆解为“时间单位”

研学团同行的几位连锁企业家注意到,在涩谷茑屋,连上洗手间都要收费,一小时80元人民币的空间体验定价,更是刷新了大家的认知。

传统的“店”是商品的集合,茑屋却把“空间”本身变成了商品——而且是可以按小时计费的商品。

你可以在这里租一个角落办公,开会、看书、聊天、休息、喝咖啡;你也可以租一个“空间单元”,举办一个分享会、亲子活动,甚至一场艺术展。“空间即服务”,让每一平方米都变成可盈利、可管理、可持续的资产。

这一模式的背后,是对顾客“使用权价值”的重新定义:人们不再为拥有买单,而是为“当下的体验”付费。

我们惊讶于这种模式的细致与成熟,但也意识到,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商业奇迹,而是一种长期耕耘“客户认知”与“生活方式塑造”的结果。本质上,这种模式要求运营者拥有极强的内容策划、空间管理、客户洞察与场景整合能力。

正因如此,复制茑屋书店从来不是容易的事。

03

关山茑屋

空间与书香融合的样板

参访完涩谷茑屋后,研学团转往关山茑屋书店。这是茑屋最具代表性的“郊区社区型”版本。

不同于涩谷的“文化游乐场”,关山的茑屋保留了更多“书”的存在——几栋小楼之间,藏着书架、咖啡、艺术品和不同形式的共享空间。一层是开放的生活方式展区,二楼则是围绕“阅读、社交、共创”设计的空间。

大家坐下来交流时,有人说:“这才像书店”;也有人说:“这才是生活。”

但共识在于:茑屋并没有试图定义书店应该是怎样的,而是定义了“空间该如何让人留下”。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社区融合型业态”的雏形:一个以书为媒、以场景为核的“城市客厅”。它不强调“购买”,而是鼓励“停留”;不强调“销售额”,而是重视“满意度”;不追求“标准复制”,而是聚焦“因地制宜”。

从连锁经营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颠覆了我们习惯的“标准化复制”逻辑。

04

千店千面

不是口号,是底层逻辑

很多企业喊着“千店千面”的口号,却在执行时陷入“千篇一律”的困境。因为他们误以为“标准化”和“可复制”是绝对矛盾的。

但茑屋告诉我们:真正可复制的,不是标准,而是价值观与思维方式。

正如马瑞光老师所言:“茑屋的复制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客户满意。”

这背后的含义是:每一家店的空间设置、内容设计、场景布局,都是基于“当地人需要什么”而来。

这对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你要放弃“一套方案走天下”,转而构建“区域化、在地化”的产品与服务组合。这不仅意味着运营逻辑要变,团队结构也要变,人才体系更要变。

“千店千面”真正的难点,在于企业是否有能力建立差异化复制的管理体系,是否能构建“本地+总部”协同运作的组织能力。

这正是未来连锁企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05

“不统一”的背后

是更高级的统一

茑屋的多样性,看似“散”,但并不“乱”。

涩谷与关山两家店虽风格迥异,却都牢牢围绕着几个核心要素展开:

1、空间设计以顾客使用场景为出发点;

2、内容策划围绕文化、艺术与生活方式;

3、商业模式以时间价值为核心;

4、顾客体验优于产品销售;

5、与本地社区形成关系与黏性。

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统一”:统一的是价值观、体验感、品牌气质与生活方式认同感;不统一的是形式、内容与空间呈现。

如果说传统连锁追求的是“表层一致”,那么茑屋代表的是“底层统一”。

这也正是连锁业进化的必经之路——从标准化到生态化,从产品主导到场景主导,从售卖逻辑到关系逻辑。

写在最后

参访完两家茑屋书店,马瑞光老师在交流时提到:“我们终于理解了,复制的不是标准化,而是客户满意的结果。唯一的标准,就是客户满意。”

这句话或许正是对这次研学最精准的总结。

我们常说,要打造万店连锁,靠的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千人千面”。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少之又少。原因不是理念难懂,而是认知转型太慢、组织能力不够、商业模式未调适。

茑屋书店,用它在世界开出的1000多家“千面空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镜鉴:未来的连锁,不是靠卖货取胜,而是靠让顾客愿意留下来、愿意回来、愿意传播。

这不只是“书店”的故事,这是零售的未来,也是连锁的课题。

来源:超级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