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财政体系崩溃:只能说亡得太迟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0 21:14 1

摘要: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就要加征税收,而官僚体系借着这个由头更进一步,想着法的榨取百姓,然后激发更多的民变。民变又引发更多的军事需求,逼迫政府继续加征税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最近,看到一个话题,感觉很有意思,那就是大明财政体系的崩溃。找了一些资料来研究了一下,发现还真是挺有意思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王朝的崩溃,最先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财政的崩溃。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就要加征税收,而官僚体系借着这个由头更进一步,想着法的榨取百姓,然后激发更多的民变。民变又引发更多的军事需求,逼迫政府继续加征税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一个帝国的崩溃,首先开始于财政的崩溃。我刚好也是研究财经的,就从自己的视角来解读一下大明朝,分享给大家。

当然,由于历史知识不足,错误在所难免,仅供参考与启发,如有偏颇,敬请指正。

1,关于帝国财政崩溃的几种观点

关于明帝国财政的崩溃,市场上流行几种说法,我在谈自己的观点之前,先聊一下别人的看法。

① 冰河期灭亡论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曾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气象史料指出,明朝中后期至清中期,正处于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小冰河期。

据科学家估算,从16世纪中叶起到17世纪末(明朝:1368-1644年),这段时间全球气温较之前下降了1-2℃。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不算什么,实际上这对农作物的生产生产了严重的影响。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说的:一位统计学家在过一条平均水深一米的河的时候被淹死了。《安东县志》中提到,崇祯十年(1637年)和崇祯十五年(1642年),涟水地区出现了“四月大雪杀禾,立夏大霜”的奇景。

不过,气温下降最重要的影响,并不是体感变凉快,而是干旱。气温下降,冰川融水减少,海陆水循环减慢,陆地的水资源就会大大减少。简单来说,就是喜马拉雅山上下来的水不够。

《现状防御条件下历史极端大旱重演影响分析——以明崇祯大旱为例》这篇由水利部出的论文中写道:崇祯大旱是近500年来我国持续时间最长、受灾范围最广的特大干旱事件。此次大旱,早在1627年在陕西北部出现,1643年大部分地区旱情明显减轻,前后持续17年,其中最严重的时段为1637-1643年。

在现状自然地理和水利工程条件下,若发生类似明崇祯大旱,核心旱区9省市连续7年年平均缺水率为21.9%,最高为38.7%;年平均粮食减产率为27.7%,最高为39.2%。

粮食减产,农民就饿肚子,饿肚子就要造反,越是造反,粮食产量越低,加剧了矛盾的爆发,这是古代王朝颠覆的主要套路。

② 免税嗜血说之国营养猪场

明朝建立之初,就设立了一个藩王制度,一开始是为了巩固天下,但后来成为了整个明王朝的特权阶层,趴在王朝的身上吸血。

有人说老朱是千古一帝,但说到底还是一个自私的人。一朝得势,只成门户私计。影视剧美化老朱,说是为了老百姓着想,本质上还是为了老朱家自己而已。别人贪污杀无赦,宗室子弟杀人放火,屁事没有。(当然,换了别人,大概率也差不多)

朱元璋在分封诸王时,特意将众多肥沃富饶的土地分配给了藩王。玩过金融,学过历史都知道,社会化到最后就会变成土地兼并,大鱼吃小鱼,而藩王具有不用纳税的尚方宝剑,还有丰厚的初始资本,自然成了明朝土地兼并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

到明末的时候,蜀王所占有的成都平原土地高达七成,其余两成分配为军田,而民田仅占一成。而河南一半的土地都被藩王、郡王占据,史称“中州地半入藩府”。

藩王不仅有土地、有资产,每年还有工资、福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室人口越来越多。明初,宗室人口统共才一百二十多人,到了嘉靖年间,达到了三万多,明末时更是达到了二十万人。

《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研究的数据显示,在隆庆年间至万历初年,明朝宗藩岁禄(工资福利)占据了财政收入的29%。到最后,实在发不起,只能欠着。

总之,到了明末的时候。全天下老百姓,都给老朱家人打工,老朱家人享福,让老百姓为他看家护院,哪有这种好事儿。换了谁处在那个位置,都得造反。

当然,免税的不仅有皇亲国戚,还有士大夫阶层。一旦取得功名都能够享受相应的免税待遇。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免税的人也越来越多。

更有甚者,产生了很多挂靠业务,也就是把自己的土地挂靠在一些读书人的名下。

因此,尽管明朝有大量新开垦的土地,但明朝中后期的重新丈量土地,竟然不足朱元璋时期的五分之四。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从官员宅邸抄出白银7000万两,而当年户部存银仅8万两。

③ 白银紧缩之货币论

有人认为,大明朝中期,明朝通过对外贸易,赚取了大量的白银。随后,白银成为市场交易的主要货币,但白银本身在古代是没有太多价值的,不能吃不能喝。

所以,当欧洲人用一块块“石头”换取了我们辛苦劳动的成果之后,大明朝众臣非常高兴。《大明王朝1566》中,就有这样的镜头,我们用50万匹丝绸去交换,按照西洋售价15两/匹计算,50万匹丝绸总价值为750万两白银。而明朝收入最高的一年是明朝神宗1602年,2295.3万两,可想而知,影响有多大。

但是,明朝士大夫不知道的是。与他们做对对手方的西班牙发现了超级银矿,1545年波托西银矿被发现时,矿工用铁镐就能挖出含银量40%的矿石,巅峰时期每天能产出半吨白银。

稍微有一点现代金融学常识的人就知道,这会带来的通货膨胀,因为白银不能吃不能喝,最终还是要用来买吃的、喝的,而粮食每年的产量是有限的,价格自然就会上涨。在西班牙马德里市场上,小麦价格在1550-1600年间涨了四倍,铁器价格翻了三番。

这种白银通胀通过海洋贸易也传到了中国,再加上,老朱瞎搞,带头造假。还说什么贪污要扒皮,我看按照这个罪名,第一个要怕扒皮的就是他自己。老朱自己搞了个什么大明宝钞,没钱就印钱。《明实录》记载,1581-1635年物价上涨460%,而官员俸禄54年未增分毫。

有现代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疯狂印钞本质上就是在抢钱,而且还是在抢穷人的钱,因为富人有很多资产,可以抗通胀。结果,就是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更加糟糕的事情发生了,1572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把全国田赋、徭役统一折银征收。原本这个改革是一个好事儿,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税收成本。

但他却忘了,国内银矿年产量不足30万两,而万历中期,明朝每年白银需求量高达2000万两。巨大的缺口,主要是通过外贸实现的。当时明朝每年获得约300万两白银,占当时全球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

事情在明末发生了反转,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导致的白银断流,同时1633年德川幕府彻底锁国,切断了日本白银的合法输出渠道。福建海商郑芝龙的走私船队虽然还能从长崎偷运白银,但年输入量已从高峰期的150万两锐减至不足30万两。

现在学过金融的都知道,货币突然紧缩会发生什么?那就是通货紧缩!

问题是什么?由于货币购买力上升,本质上导致债务压力大增。比如,原来欠地主10两银子,需要织一匹布才能偿还,但当布匹的价格大幅下降的时候,可能需要3匹布才能偿还,无形中增加了债务人的债务压力。

同时,持有货币的人,就不会消费和投资,因为拿着钱就能赚钱,还支出什么呢?还有什么比这还稳赚不赔呢?

而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所以,明末经济在白银紧缩的政策下,出现了崩溃。

④ 马尔萨斯陷阱之周期论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王朝周期律无法避免的。背后的原因,正是马尔萨斯陷阱,也就是人口超出了环境承载的范围,导致崩溃。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历代王朝,也就300年左右寿命的原因。

根据记载,明初大概有6000万人口,考虑到统计问题,以及妇女等漏统计的问题,可能实际不止这么多。而明末的时候,普遍估计人口峰值在1.5亿至2亿之间。

明初的时候,人均资源量多,只需要维护正常的秩序,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自然就能恢复经济。等到人口越来越多,人均资源量越来越少,在技术停滞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存量竞争。

这种情况下,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具有资源、权力和知识的优势,就会逐渐发生土地兼并。这是难以避免的,因为经济有周期,而穷人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弱。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税田850万顷,至万历三十年(1602年)仅剩500万顷,税基萎缩41%。天灾疾病一来,就得贱卖田地,沦为佃农。

然后,贫富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经济也会逐步向政治渗透,保护这种特权,双方勾结在一起剥削老百姓,最后老百姓实在受不了了,就开始革命。战争、死亡之后,重新分配土地和权力,人均资源量上升,进入下一个循环。

关于这一点,前面我也聊过。详细的可以参考《马尔萨斯陷阱2.0:科技停滞新时代》

⑤ 逼良为娼之官僚论

有句话流传很久,大明的官,狗都不当!还有人说,宁做宋朝犬,不做明朝官。

明朝对于官员贪污的处罚非常重,60两就得杀头。但,明朝实行的是官吏低俸禄制度,也就是说,明朝的官员收入很低。

据统计,在明朝的276年中,明代官员的工资标准只变动了一次,随着中后期通货膨胀严重,一个官员的收入根本养不活自己一家,还有衙门的所有吏差。举几个例子:

● 正三品大臣通政使曾秉正辞职回老家时,因凑不到路费,将年仅4岁的女儿卖给他人。

● 海瑞当淳安县令时,长期吃不上肉,去世后家人连棺材都买不起。

最后,不得不逼良为娼,很多官员为了生计,不得不违反规定,然后就被其他人抓住小辫子,不同流合污就会被干掉。

上面的人为了办事,不得不默认这种事情,否则就会被整个官僚系统排斥,什么事也干不成。当贪污成为了整个官僚系统的潜规则,法规也就失去了作用,因为法不责众。

人一旦打破了做人的底线,恶就会从潘多拉魔盒中放出来。当犯罪得不到惩罚的时候,实际上等同于鼓励犯罪。

当一个官僚系统彻底腐败的时候,也就基本丧失了功能,只需要一些小事儿,就能让系统爆炸。

⑥屯田制之军工崩溃论

明朝后期对外战争的消耗,加速了明帝国的财政崩盘。比如,万历后期,辽东军费就占朝廷军费支出的1/3。

可是,在明朝之初,依靠屯田制度,一度屯兵百万,几乎不需要朝廷担负太多军费。朱元璋曾经为此自豪道: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其实,也是吹牛。

什么叫做屯田制度呢?有点类似于我们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朝廷将大量的国有土地分配给卫所,按照三分军备7分屯种的原则分配。

每个卫所标配兵员5600人,卫所下辖5个千户所,千户所标配1120人。每个军户分配50亩屯田,配备耕牛、种子,战时为兵,闲时为农。

鱼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专业的士兵肯定比农户战斗力强,因为训练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又想少花钱,又想要有战斗力,哪有这种好事?

更离谱的是,屯田不仅要从事军事和种田的双重任务,还要上交粮食。

永乐元年,全国军屯田子粒两千三百多万余石,而当年全国税粮不过三千一百余万石,军屯田收入占全国税粮的百分之七十多。

好家伙,累死累活,最后勉强苟活,严重影响了军户的积极性。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军户田亩没有增加,赋税倒是没少,巴不得把人榨干。

再加上老朱还搞上了军户世袭制,一户军户,一辈子军户,军官也大多世袭,上升空间窄小,底层军户成了军官的家奴,这就导致了军士大逃亡。明英宗时期,逃亡的军人达到了120万,占据当时军队的一半左右。

为解决屯田荒废问题,朱棣允许军官“代管”屯田(美其名曰“召商屯种”),结果演变成明目张胆的侵占。

所以,上级军官不但不阻止,甚至乐见其成。一方面,可以把空出来的田亩卖给大地主,另一方面,可以冒领空饷。

就算那些留下了的军户,吃都吃不饱,哪有什么训练,基本上已经退化为农民,毫无战斗力可言。

所以,战争一来就拉胯,屯兵制名存实亡。募兵制开始重回舞台,但这大幅增加了朝廷的军费负担。明朝后期,募兵制成为主流,但却经常欠饷。

由于欠钱,明末辽东13营的士兵不仅集体罢工,拒不执行命令,而且殴打了当地的最高长官辽东巡抚毕自肃、总兵朱梅等人。

有那么一句话,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现实却是,没钱支付军费。福,老朱家享了,谁愿意拼命,自然是战斗力拉胯。

⑦好战必亡之战争论

有人认为明朝战争太多,损耗国力。如果说宋朝是忘战必危的典型,明朝就是好战必亡的典型。

都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轻易不可开启战端。《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没有好处的战争,是徒劳无功的。战争应该就像基建一样,要有边际效益,要么获得土地,要么获得人口,要么获得资源。

明朝早期,朱元璋开启了13次北伐!朱棣靖难之役打了几年后,又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北伐,他自己也死在了第五次北伐过程中。

明朝中期,特别是嘉靖年间,明朝进行了多次边境战争,东南沿海又有抗倭战争。让人恶心的是明英宗在土木堡之战中,丧失了全部明军主力。

明朝后期,一方面内部各种起义不断,另一方面北方的满清成长起来,威胁边境。

基本上来说,明朝的皇帝都很好战。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的路上。

⑧重农抑商论

根据统计,明朝的商税只有宋朝的六分之一,商税只占据全国税收的5%左右,而宋朝达到70%。明朝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于农税,占比超过70%。

这就不得不提到老朱的推行“户役”制度,他将全国户籍分为80种役户,主要有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各类户籍只能世袭,不能流动。

同时,老朱还严格控制商人活动,利用“路引”“商引”来盘剥商人财产,制定商税政策抑制商税。朱元璋曾说:“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

有了现代经济学常识的都知道,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资源的自由流动。这种制度严重削弱了大明的经济发展,蛋糕没有做大,也为后来财政的崩溃埋下伏笔。

至少,从经济角度来看,明朝是走向倒退的。据说,宋真宗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就达到了一亿六千万贯,是唐朝财政收入最高时候的三倍,而明朝财政收入最高的时候也不过是宋真宗时期的20%。(当然,这个数据有争议,有人认为是统计误差。)

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朝在发展经济方面,没有太多建树,几乎完全回归了小农经济。

彼时的欧洲,恰恰正在经历一个关键的大航海时代,明朝的种种经济制度与此格格不入,错失了全球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

《中国经济通史》写道:“有明一代,专制主义政权对商品经济的干预、摧残、破坏,不仅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延缓了我国封建社会的进程。

————————

除了上面的8条,还有宦官论、八股论、朝贡论、党政论等等,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上面这八条已经可以把主流的观点概括在内了,都对明帝国崩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任何一项都无法构成明帝国财政崩溃的唯一因素,因为其他朝代或多或少也有类似的事情。下面我聊一聊自己的一些看法。

————————

历史上来看,王朝周期律,很难避免,但明朝却拥有一个历代王朝都不具备的条件。

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历史上的中原王朝,随着人口的增加,陷入存量竞争,相互兼并,贫富差距拉大,天灾人祸,战争爆发,直到人口大量减少,重新洗牌,建立一个新的秩序,循环往复。

破解这个规律的办法就是对外发展,提高生产力,把蛋糕做大。明朝明明有机会,在大航海时代,通过对外贸易,成为工业革命最早的一批国家。结果浅尝辄止,开启海禁,错失良机。

2,明帝国财政论

研究完整个大明的财政历史,我感到有点悲伤。不管是因人性追利的本性,还是因认知不足带来的盲动,整个大明朝的历史看下来,还是那句话最能表达我的感知: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让我感慨自己出生在一个好的时代,个人的力量在历史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哪怕是朱元璋也不例外。珍惜现在,勇于向前,过好每一天。与前辈们相比,我们如今遭遇到的所有困难与痛苦,都显得微不足道。

废话不多说,还是回归财政话题。

一个国家的财政,无非收入和支出。财政危机,要么就是收入不足,要么就是支出过度,要么兼而有之。下面,我们慢慢来剖析:

✓收入:四大财政黑洞

明朝洪武年间税粮约2089万石(1385年)至3297万石(1393年),此后维持在3000万石左右。但是此间,人口增长,但税收却没有增长多少,甚至明朝后期下降到2000多万石。

钱去哪了呢?一般来说,收入取决于三个重要的因素,其一是人口增长,其二是劳动效率,其三是分配制度。

显然,大明的人口增长了不少,但劳动效率进步有限,分配体系也出了大问题。

对于居民来说,收入一般分为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① 国家的第一大块收入是国有资产。

这些属于财产性收入,比如皇庄/土地/矿井/盐铁专营等等。这些资产可以一直产生收入,属于被动性收入,可以复利增长。

可是明朝通过分封把蛋糕分给了藩王,表现为国有资产流失。他们享受了待遇,却没有承担责任,这就产生了责任与收入的不匹配。

随着藩王数量的不断增加,国有资产不断流失,此消彼长。很多人光看到了支出,却忽略了对收入的影响。

② 国家收入的第二块是税收。

这种扒皮式的收入属于劳动性收入,与老百姓的收成挂钩。在明朝,税收以土地税为主,占比近8成。可是,这也被人偷走了。

随着免税群体越来越多,税基在大幅下降。明朝初期登记的土地面积为8.5亿亩,到了1502年仅剩下4.2亿亩。

这两件事对整个财政的影响是巨大的,复利效应下来,会让有地的人越来越多,土地兼并的速度加快,最终酝酿成大灾。

很久以前,我曾经有过疑问,为什么大家明明知道土地兼并,会导致危机出现,最后可能会导致自己被推翻,但地主们还是像飞蛾扑火一样贪婪。后来我才懂了,这叫死道友不死贫道。

当国家没钱的时候,朝廷又会进一步增加赋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收入增长,实际上是以透支未来收入的方式实现的。

当老百姓的收入下降,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根本不可能用来更新农具、学习技术等等,这个时候,一切都为了活着,劳动效率下降,未来就会出现天灾人祸,到时候吃进去的都得吐出来。

③ 国家的第三个收入是官僚

由于大明朝实施着极端的低廉薪酬体制,根本无法覆盖成本。这相当于,让一群饥民去做搬运粮食,让老鼠去看守仓库。因此,官僚系统起到了负向收入的作用。

一个读书人辛辛苦苦读书几十年,耗费的钱粮可不少,结果上班工资严重不匹配。既然该给的不给,官僚们就会自己拿。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获取收入。

《大明王朝1566》中就有这样的剧情,嘉靖年间,盐税从朱元璋时期的1000多万两锐减到只有100多万两。嘉靖让严嵩去收钱,严嵩派鄢懋卿巡盐,实际收上来总额530万。

报上来330万,严嵩吞了100万,鄢懋卿100万,国库230万,嘉靖自己只得100万,气的嘉靖差点儿吐血。

但最终嘉靖还是忍下来了,因为皇帝还需要他们去办事,别人一毛钱都收不上来,类似贪污的例子可不少。实际上,就是将原本需要支出的钱,换了一种方式支出。

这种制度是非常坏的,直接让好人在这个系统里面就无法生存,鼓励犯罪。

我们上面说到的这些问题,在帝国初期的时候,可能表现并不明显。但随着人口的增多,免税群体在扩张,藩王数量在增加,通货膨胀上升带来实际收入进一步下降。

这就会形成负向的螺旋式下拉动力,直接将帝国的收入拉入深渊。就像黑洞一样,初始的吸引力可能不大,随着距离变近,就会形成不可逃逸的吸引力。

明帝国因为财政收入不足,出现财政赤字,资产性收入减少,而特权阶层则享受复利增长,财富增加。所以,在整个明帝国的财政体系中。出现了严重的收入分配问题,这是帝国之初就有的制度性缺陷。

④第四个收入是贸易

哪怕有上述问题,但只要收入提高了,这些都不是问题。

《国富论》给出了基本的原理,财富增长来源于分工,分工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想要把蛋糕做大,应该鼓励商业行为。

而,宋朝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影子,商业发达。由于当时明朝在全球范围内仍属于技术相对领先,完全可以在宋的基础上,通过分工带来的技术进步,解决明帝国内部的各种问题。

但是,老朱却重农抑商,而且严厉限制人员流动。不仅仅是限制物资流动,为了便于管理,也用八股文限制思想的交流。

整个明朝 276 年间,科举产生246位状元,竟没有一人在科技、文学、艺术领域留下划时代成就。可以说,明朝的300年,几乎是中国科技停滞的300年。

而同一时期的欧洲,正在经历文艺复兴,文化蓬勃发展。尼古拉·哥白尼在1543年提出日心说。弗朗西斯·培根著作《新工具》批判了传统的演绎法,倡导归纳法和实验科学,为现代科学打下了基础。列奥纳多·达·芬奇在解剖学、光学、机械等领域有卓越贡献,创造了许多发明和设计。

就算中国人没有原创想法,原本我们可以学,可是明朝干了些什么。拿着一大堆的丝绸,去换别人的石头(白银),不要科学理论,也不要黑奴,还不要高产作物

换回来的石头不仅没啥用处,反而非常危险。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后期供给中断,又造成了严重的通货紧缩。原本以为是收入,结果却进口了灾祸,造成实际收入(购买力)下降。

✔ 支出:亡的太迟了

帝国的毁灭,收入与支出往往都是共同起作用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到底明朝把钱都花在了哪里?

一般来说,国家的支出包括维持官僚系统运转的必要支出,国家大型基建项目,民生支出,以及战争支出等等。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要产生经济效益。这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但古人完全不懂。所以,有很多不必要的开支,甚至是资源错配。

实际上,我以前对明朝的历史了解的不算多,基本上没有太多偏向性。可是,等我真正研究完之后,我只有一个感受:大明亡得太迟了,让老百姓遭老罪了。

✔ 瞎搞:劳民伤财

首当其冲的就是帝王陵墓,因为帝王陵墓基本上无法产生任何未来收益,属于纯粹的消费行为,而且耗费的资金量非常巨大。

而明朝在这个方面,可是非常离谱的,据统计,明十三陵的13座皇陵一共花费了至少4200万两白银。现在成了景区,多少年才能回本?光是万历皇帝的定陵,就历时六年,耗资800万两白银,相当于明朝两年的田赋。

2024年中国财政收入21万亿,这相当于中国搞了一个42万亿的大工程,这么大的工厂,怕是喜马拉雅山通风,也要不了这么多钱。雅鲁藏布江水电站,也才1万亿元。

大家想一想,这背后,都是白骨皑皑,无数老百姓因为修建帝皇的陵墓而死亡,无数的老百姓因为建设陵墓而间接死亡。如果把这些钱省下来,至少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所以,封建社会是非常残酷且无情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绝不是耸人听闻。

除了陵墓,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比如嘉靖帝修道,神经病,又花了不少钱,还有皇上喜欢干木匠的。还有永乐大帝,花费巨资搞了一个什么永乐大典,据记载,《永乐大典》正本共有11095册,其中字数约为3,7亿,结果现在都没了。(关于这一点,可能有争议,有人可能觉得有价值,但我倒是觉得,这么有名的东西,如果真那么有价值,就不会丢。明朝已经是一个造纸业很发达的年代了。)

万历四十四年(1616)诸城县举人陈其猷曾绘制《饥民图 》上疏 ,其序云:臣自正月离家北上 ,出境行二十里 , 见道旁刮人肉者如屠猪狗 ,不少避人 ,人视之亦不为怪 。于是毛骨凛凛 ,又行半日 ,见老妪持一死儿 ,且烹且哭 ,且问曰:“既欲食之 ,何必哭。 “妪曰:“此吾儿 ,弃之且为人食 ,故宁自充腹耳 。” 臣此数日饮含不能皆甘。

什么意思呢?举人陈其猷为了科举到京城,一路上看到易子而食,人像畜生一样被公开剥皮食用。然后一边流着泪,一边用画把这些记录下来,想让权贵们看一看。

✔对内和对外战争

明朝是历史上起义最多的朝代之一。根据《明实录》的记载,从洪武到宣德的60多年间,全国各族人民起义和反抗事件共411起;从正统到正德的86年中,共发生农民武装反抗505起;从嘉靖到万历的100年中,共发生农民武装反抗463起。

在明朝,规模几千或一两万人的起义只能算小起义,人数高达数万人的大起义贯穿了明初到明末。《中国古代农民战争》也指出,明朝跟元朝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民众起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直到把明朝送进坟墓。

为什么多呢?还什么理由?老百姓日子过不下去呗,当活着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奢望的时候,起义并不是什么太难的决定。

既然起义了,朝廷就要派兵镇压,派兵就得花钱。再加上外边疆问题,明朝的军费在整个封建王朝都是多的。根据《万历会计录》的记载,万历前十年的全国财政收入平均在1810万两左右,其中边镇粮饷占总支出的44.58%,折合白银806万两。

关于这一点,前面已经提过了,这点不赘述了。

✔养猪

关于这一点前面已经具体说过了,无非就是皇室太多,按照制度,藩王每多生一个孩子,他们就能从朝廷多申请一份俸禄。结果,皇室成员越来越多,俸禄太高,挤占了大量的财政空间。这些钱没有贡献,却可以白拿钱,这还怎么玩。这和清末的八旗子弟一样,招猫逗鸟,屁事不干,只会捣乱。

基本上来说,明朝的财政支出就花在了三个地方,除了一些正常的开支之外,就是打仗、浪费和养猪

最后,我想说我的观点可能不完全对,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用经济的视角,可以过滤掉很多假象,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大明朝。历史史料真真假假,但逻辑是骗不了人的,特别是长周期的逻辑与事实。塑造一些细节,起不了什么太大的作用。

PS:由于本人对明史缺乏深入的了解,以上可能有偏颇,仅供参考。

来源:白刃行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