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警报!陈奕迅“复活”背后,香港一周31命,我们忽视了什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0 21:31 2

摘要:欢迎大家来到咱们的频道!先点个关注,咱们再继续,这样既方便讨论,也方便分享,咱们一起愉快交流~

欢迎大家来到咱们的频道!先点个关注,咱们再继续,这样既方便讨论,也方便分享,咱们一起愉快交流~

最近,歌神陈奕迅一条“复活后先吃肉”的动态,让无数歌迷松了口气。

此前他因确诊新冠,演唱会被迫延期,甚至一度传出“去世”的谣言,着实吓坏了不少人。

然而,陈奕迅的“中招”并非个案。

在我们以为新冠早已“随风去”的时候,它却悄无声息地再次抬头,甚至来势汹汹。

根据中疾控发布的监测数据,4月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阳性率从7.5%上升至16.2%,已经连续三周位居所有呼吸道病毒首位,是同期流感病毒的8倍

差不多每6个因呼吸道问题就诊的患者中,就有1个是新冠。

情况在香港更为严峻。

根据香港卫生防护中心的报告,仅在4月底到5月初的一周内,就报告了31宗与新冠有关的死亡病例。

更令人揪心的是,多名儿童出现重症,最小的甚至只有8个月大。

香港媒体报道称,过去四周共录得81宗成人新冠重症个案,其中30人死亡。

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新冠阳性率要略高于北方。

以广东省为例,4月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报告发病数,相比3月份激增了近6.5倍!

南方的朋友们,警惕性要拉满了。

病毒这东西,跟软件似的,也在不断“迭代升级”。

香港卫生署通过污水检测发现,目前香港本地新冠病毒的“主力军”是一种叫做XDV的病毒变种。

它本质上还是奥密克戎家族的JN.1和XDE的重组后代,但有几个新特点:

1.免疫逃逸能力更强:就算你以前“阳”过,或者打过疫苗,照样可能再次中招。

2.症状更隐蔽:主要表现为咽痛、低烧、咳嗽,有些人甚至没啥症状,很容易被当成普通感冒糊弄过去。钟南山院士也提到,这一轮新冠感染,“刀片嗓”的症状更明显一些。

3.传播力不弱:已经在中国内地、港澳台及东南亚多国成为主流毒株之一。

除了病毒自身的“努力”,我们自身的免疫力下降也是重要原因。

有分析指出,随着距离上一波感染高峰(例如2023年12月到2024年1月)时间的推移,人群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的抗体保护会逐渐减弱。

同时,近期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状况也可能对人群整体的免疫屏障产生影响,为新冠病毒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再加上“五一”假期的人员大流动,无疑也为病毒的传播添了一把火。

面对汹涌的疫情,钟南山院士表示,公众不用恐慌,但也还要足够重视。

他指出,从3月到5月,我国新冠病毒阳性率确有上升,在发热门诊和病毒感染人群中高居第一。

这种趋势不仅在国内,新加坡、巴西、意大利、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也面临相似情况。

钟南山院士团队预测,此轮疫情目前仍处在爬坡阶段预计6月底前结束流行,大约持续6至8周时间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恰好与接下来的中考、高考时间相重叠,正在备考的广大学子们,无疑将面临很大的防护压力。

他还特别提醒,在香港,83%以上的重症或死亡病例是65岁以上人群,且90%以上有合并症,如肿瘤、免疫低下或心肾疾病等

对于这些高危人群,一旦确诊应及早用药干预,避免进展成重症。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的主流毒株大约每半年就会发生一次谱系更替,这和全球新冠每隔半年到一年左右发生一次流行高峰的规律相吻合。

香港卫生署甚至认为,新冠已在当地演变成为一种有周期性的风土病。

这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新冠病毒将与我们长期共存,至死方休。

更让人头疼的是“长新冠”问题。

高福院士团队的一项大规模在线调查显示,高达30%的曾感染新冠的人群存在长新冠症状。

即使病毒转阴,疲劳、脑雾、头晕、记忆力下降等各种不适症状仍可能持续困扰。

每一次感染,对身体都可能是一次不大不小的冲击,特别是对免疫力较弱的儿童、有基础病的老人,以及即将面临大考的学子们,威胁不容小觑。

面对这挥之不去的“幽灵”,我们并非束手无策:

1.老生常谈,但最有效:勤洗手,保持室内良好通风,在人群密集场所和医院全程佩戴口罩。

2.筑牢自身防线:注意锻炼身体和补充营养,保持良好的抵抗力。

3.重点人群重点保护:儿童、老人等易感人群应根据指引接种相关疫苗。

4.及时就医用药:钟南山院士建议,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并确诊,一定不要拖延,特别是合并基础疾病的65岁以上高危人群,48小时内及时用药干预,可以明显改善症状,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新冠病毒的“复活”再次提醒我们,在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需要常怀敬畏之心。

它不是第一个我们无法“消灭”的病毒,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放松警惕,就可能给它可乘之机。

这场与病毒的持久战,远未结束。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来源:菁菁看万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