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中评│“小而美”博物馆走红,小众出圈大有可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20:30 2

摘要:在刚过去的国际博物馆日和“五一”假期,那些曾“名不见经传”的“小而美”博物馆异军突起,洛阳龙门博物馆、湖北省云梦县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等,纷纷迎来客流高峰。社交媒体上,“中小博物馆”“小众博物馆”热度高涨,它们凭什么能在“文博热”中成功“逆袭”,为文化发展

皖中评评论员 孔德淇(资深时评员)

在刚过去的国际博物馆日和“五一”假期,那些曾“名不见经传”的“小而美”博物馆异军突起,洛阳龙门博物馆、湖北省云梦县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等,纷纷迎来客流高峰。社交媒体上,“中小博物馆”“小众博物馆”热度高涨,它们凭什么能在“文博热”中成功“逆袭”,为文化发展带来哪些新的思考?(5月19日 新华网)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坐落在寿县新城区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范围内,是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合新闻记者 杨凤炆 摄

特色鲜明,是“小而美”博物馆的第一张名片。这些展馆果断摒弃“大而全”的同质化路径,拒绝成为千篇一律的“普适百科全书”,而是专注做深耕本土文化的“独家讲述者”。有的以城市发展脉络为叙事主线,让观众透过一件器物、一段史料,洞见一地一物的前世今生;有的借自然景区之灵气,将展厅延伸至山水之间,让游客在草木氤氲、峰峦叠翠中触碰历史温度;还有的通过场景复原、虚拟仿真等技术路径,打造可参与、可感知的古代文化体验场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份专注与独特,就像一股清流,满足了人们对深度文化体验的渴望,填补了历史拼图的细节,也充实了大众的文化认知。

创新求变,则是“小而美”博物馆的破圈密码。展览策划上,该类展馆以小切口深挖特定文化主题,展品有限却件件惊艳,尽显“小体量、大格局”的展陈张力。如杭州市临平博物馆策划的“东方色彩美学展”,以20余件文物解读古人“取法自然、赋意礼制”的色彩哲学,实现从器物陈列到文化阐释的跃升。展示形式上,沉浸式展陈成为链接年轻受众的核心纽带。洛阳古墓博物馆“地宫探秘”项目,借光影、声效构建多感官场景,使观众从被动观赏的“局外人”转化为身临其境的“亲历者”。运营模式上,文商旅融合提升社会触达率。广东中山龙泉博物馆与酒店共建体验空间,宁波地质宝藏博物馆入驻商场,通过文化与商业双向赋能,推动博物馆融入生活场景,增强社会存在感。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内展出的楚金币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高额辅助称量货币,主要用于大宗商贸活动。合新闻记者 朱芳颖 摄

当然,“小而美”博物馆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馆藏文物数量和级别有限、号召力不足,是横亘在前的现实难题。人手短缺、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也制约其进一步发展。但困境也是机遇,中小博物馆可充分利用国家“大馆带小馆”的政策,借助大馆之力,将高端展览请进当地,为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打开一扇窗。此外,中小博物馆还应挖掘自身潜力,盘活社会资源,征集民间藏品,充实馆藏的同时,拉近与观众距离,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民众的精神寄托。

“小而美”博物馆的走红,为文化领域和文旅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文化消费多元的今天,唯有精准定位、深耕特色、勇于创新,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崭露头角。文旅融合方面,文化已成为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旅游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二者深度融合,方能释放巨大发展潜能。

每一段被珍视的历史,每一份被传承的文化,都值得被看见、被铭记。这些“小而美”的博物馆,就像一颗颗散落民间的文化种子。期待它们继续保持特色,不断创新发展,在文化保护的田野上茁壮成长,让文博之光点亮每一个角落。

合报皖中评融媒体工作室 出品

投稿邮箱:zhufy@hf365.com,594544237@qq.com

来源:合肥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