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李白、杜甫作为盛唐诗坛最明亮的双子星,被后世誉为诗仙、诗圣的两个人,为什么没有入选“唐宋八大家”,反而是鲜为人知的苏洵、曾巩等人名列其中?今天咱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李白、杜甫作为盛唐诗坛最明亮的双子星,被后世誉为诗仙、诗圣的两个人,为什么没有入选“唐宋八大家”,反而是鲜为人知的苏洵、曾巩等人名列其中?今天咱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什么是“唐宋八大家”?
虽说是“唐宋”八大家,但其实“八大家”之名始于明朝,是明初朱右选了唐宋以来八位散文家的文章,撰成《八先生文集》。至明朝嘉靖年间,一代儒学家、散文家唐顺之编撰《文编》,其中唐宋时期只收录了八先生的文章。
至此,“唐宋散文八大家”的说法定型并广为流传。
我们今天说唐宋八大家往往忽略了“散文”二字,不论朱右还是唐顺之,他们编选的都是“文集”,而非“诗集”,八大家都是在散文方面有颇高成就的文学家,而李白、杜甫虽然也有美文流传,但他们更大的成就还是在诗词一道,当然不会入选散文大家了。
八大家是哪八位?
那么问题又来了,唐宋以来那么多文人,能写出惊世文章的也有许多,如王勃《滕王阁序》、杜牧《阿房宫赋》,甚至被许多人誉为“千古第一奇文”,却为什么没能入选八大家,反而是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入选呢?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八个人开启了古文运动,具备开创性。并经历了数百年的坚持,终于得以让复古散文迎来正道的光。
散文与骈文
中唐韩愈提出“古文”这一概念,是指先秦至汉代以来的古代散文,其内容充实、行文自由、朴质流畅,与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形成对比——骈文讲究对仗工整、声律铿锵,常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又称“四六文”。
骈文过于讲究句式,堆砌辞藻和典故,形式大于内容,哪怕是《滕王阁序》这种骈文精品,也几乎一句一典。王勃是千古奇才,辞藻、典故、内容三者的相对平衡他尚能把握,而更多不如王勃的人,就只剩下堆砌了。
韩柳古文运动
于是韩愈首倡古文运动,柳宗元随之响应,彼时韩、柳已成当代文宗,骈文遭到重创。苏轼为韩愈写碑文说“文起八代之衰”就是指这件事儿。
韩、柳兴起的古文运动只取得了暂时性胜利二位先生先便后去世,以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为代表的骈文好手又占据上风,因为这三人都排行十六,故称“三十六体”。
五代至宋初,浮夸华丽的文风比前代更甚,前蜀的牛希济评价当时文风说“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文章都以妖艳为胜了,还谈什么文以载道呢?
宋代古文运动
五代乱世结束,宋朝进入稳定时期,这时候就该考虑思想性了。于是欧阳修站了出来,引导了宋代古文运动,也是继韩、柳之后的第二次古文运动,这次会彻底把骈文打退出历史舞台。
而且,欧阳修是韩愈、柳宗元的文章粉,对二人推崇备至,他引导古文运动,可以算是替偶像完成未竟的事业了。
宋六家
欧阳修之后是三苏,老爷子苏洵虽然科举成绩不咋样,但他的文章得到了欧阳修的大力赞赏,并推荐给朝廷,晚年也短暂迈入仕途,算是实现了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伟大梦想。
苏轼、苏辙更不必说,都是欧阳公最看好的后生,老先生声称要为让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是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
曾巩是欧阳修最得意的门生,科举阅卷看到文章写得好,认为只有我的学生曾巩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为了避嫌都不敢给第一名。他自然要继承恩师的衣钵。
王安石与曾巩交好,他的文章被曾巩推荐给欧阳修,得到了极大的赞赏。
你看,宋六家中的后五人,都得到过欧阳修的赞誉和提拔,他们中年纪最大的欧阳修生于1007年,大约在天圣九年(1031年)引导古文运动,年纪最轻的苏辙逝于1112年。
不管在朝廷上的斗争如何激烈,在古文运动上始终一脉相承,所以晚年苏轼和王安石相遇,才会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或许就是古代文人的浪漫吧。
为什么是这八个人?
宋代古文运动经历了近百年,如果从韩、柳算起,更是经历了三个多世纪的不断努力和改变,终于让内容充实、行文自由、朴质流畅的散文,取代了辞藻堆砌、华而不实的骈文,让文章真正能实现“文以载道”的理想。
或许正是由于他们究其一生不断为推动古文运动付出的努力与坚持,才让他们为后世所推崇,成为我们熟悉的“唐宋散文八大家”吧!
来源:张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