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微公司不仅是大陆第一家进入台积电5nm产线的供应商,在刻蚀设备领域还具备和设备一哥北方华创掰手腕的底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具体到芯片世界,一个再伟大的芯片设计构想,没有设备做支撑,最终都只能湮没于纸面。
其中,在刻蚀设备环节,中微公司已经名声大噪。
中微公司不仅是大陆第一家进入台积电5nm产线的供应商,在刻蚀设备领域还具备和设备一哥北方华创掰手腕的底气。
2023-2024年,中微公司的刻蚀设备营收从47.03亿元增长到72.77亿元,而北方华创相应业务营收近60亿元增长到约80亿元,中微公司在增速上更胜一筹。
这一成绩,离不开中微公司的业务专注性。
我们都知道,北方华创之所以能跻身全球前六大半导体设备厂商,主要功劳在“平台化策略”,像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清洗机等,北方华创均已打通。
2025年3月,北方华创拟收购芯源微,核心目的之一就是补足涂胶显影设备产品线。
而中微公司,2024年刻蚀设备的营收占比超80%,业务更加垂直。
在整个半导体设备行业,刻蚀设备的地位并不容小觑。
相对于后道设备(封装、测试),前道设备(制造)历来都是资本开支的大头,占比在80%以上,而刻蚀设备又是前道设备中的重中之重,在其中的占比达22%,仅次于光刻机(23%)。
也正因此,伴随近几年全球晶圆厂设备投资加大,中微公司的业绩增长弹性十足。
2020年-2024年,中微公司的营收从22.73亿元增长到90.65亿元,翻了4倍;净利润从4.92亿元增长至16.16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34.62%。
2025年以来,公司经营业绩持续上扬,其中一季度营收为21.73亿元,同比增长35.4%,净利润为3.13亿元,同比增长25.67%。
当然了,能真正实现业绩高增长,还得靠中微公司的产品实力。
从65纳米到5纳米的生产工艺,中微公司的刻蚀设备均可覆盖;全国范围内95%以上的刻蚀需求,中微公司均可满足。
并且,中微公司的研发实力也可谓高深莫测,独创了双台机技术,输出量更高、加工成本更低。
目前,中微公司CCP双台机有近600个反应台在国际最先进的逻辑产线上生产;ICP双台机反应台之间的刻蚀精度可控制在每分钟0.02纳米,并在氧化硅、氮化硅和多晶硅等薄膜刻蚀工艺上得到应用。
截至2024年底,中微公司的CCP刻蚀机累计装机量超过4000反应台,近10年平均增速高于30%;ICP刻蚀机累计安装数达到1025个反应台,近4年平均增速超过100%。
而从中微公司近年的发展路径来看,其显然并不满足于此。
第一,开启平台化布局。
在产品做到精的基础上,中微公司开始拓宽产品品类。像薄膜沉积设备、MOCVD设备、VOC设备,中微公司均已经涉足。
其中,在MOCVD设备领域,中微公司已经成为氮化镓基LED市场份额最大的MOCVD设备供应商。
在薄膜沉积设备领域,公司产品更是上马没多久就获得订单,2024年成功实现首台销售。
2024年,中微公司成立超微公司,重点开发电子束量检测设备,并于2025年再次高调增资,量检测设备成为公司又一大核心布局方向。
据悉,2016年-2023年,量检测设备整体维持15%的平均增速,现在已经是光刻机、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之外的第四大设备门类,成本占比高达13%。
有了新产品的加持,中微公司的订单加速放量。
2025年第一季度末,中微公司的合同负债高达30.67亿元,创近年新高。也就是说,下游客户与公司签订合同提前支付的预付款增加,暗示中微公司在手订单旺盛。
第二,提高研发效率。
整体上,半导体设备行业呈现“强者恒强”的格局,多年来头部厂商永远都是那么几家。
主要原因离不开客户验证壁垒。
对小公司来说,能够得到大客户验证的机会非常难得,而得不到验证测试就很难发现自身设备的不足,产品质量提不上去就更拿不下客户,形成恶性循环。
而中微公司,已经拓展台积电、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知名客户,并由此积累了大量的芯片生产线量产数据和客户验证数据。
再加上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中微公司研发效率提升明显。过去,公司研发出一款新设备需要3-5年,现在已经可以压缩到2年甚至更低。
具体来看,2020年-2024年,中微公司的研发投入从3.31亿元一路攀升到14.18亿元,研发费用率更是在2024年达到15%以上,远超盛美上海(12.98%)、北方华创(12.3%)、华海清科(11.22%)等同行。
而未来,中微公司的发展也持续可观。
首先,先进制程增加刻蚀需求。
先进制程演绎过程中,除了性能提升,集成电路对芯片的刻蚀需求也水涨船高,相应地会推动刻蚀设备增加。
像14nm集成电路,其生产所需刻蚀工序还仅为64次,到了7nm阶段则为140次,5nm阶段更是冲到160次。
另外,3D NAND芯片正在向更高的堆叠层数开发,现下全球先进技术已经突破300层。而在层数增高的过程中,刻蚀、薄膜沉积的操作步骤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加大对设备的需求。
目前,中微公司已经研制出超高深宽比掩膜(≥40:1)ICP 刻蚀设备和超高深宽比介质刻蚀(≥60:1)CCP刻蚀设备,有望受益于需求放量。
其次,国产替代势不可挡。
需求端,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前道设备消费市场,2023年的全球市占率高达35%。
但供给端,刻蚀设备的国产化率不足20%,薄膜沉积设备的国产化率不足30%,国产替代的缺口很大。
中微公司作为刻蚀设备的佼佼者、薄膜沉积设备的后起之秀,有望迎接国产替代浪潮。
最后,总结一下。
下游需求扩张,叠加自身产品实力,中微公司近年的业绩持续增长。同时,公司还在丰富产品品类、加大研发,以谋求更强的竞争地位。
在如今国产替代大趋势下,相信中微公司仍具备更高的发展动能。
来源:飞鲸投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