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方向为心灵哲学、人工智能哲学与实验哲学,形而上学与中西哲学比较。出版著作《即物以穷理:一种有我的物理主义世界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直觉与理由:实验语言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23年);《于是集》(华夏出版社,2024年)。
梅剑华
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2022—2023博古睿学者
研究方向为心灵哲学、人工智能哲学与实验哲学,形而上学与中西哲学比较。出版著作《即物以穷理:一种有我的物理主义世界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直觉与理由:实验语言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23年);《于是集》(华夏出版社,2024年)。我最近比较关注“感应”和“因果”的关系问题。
西学里面的因果和中国哲学里面的感应,它们有一个类似对等的地位。因果观念对于人类生活是根本性的,是我们理解事物的一个基本的框架。
西方哲学—科学致力于发现因果关系,找到背后的机制,这是一种哲学—科学的探求。感应在中国哲学里面有类似的地位。在儒学里,程伊川(程颐)讲:“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英国汉学家葛瑞汉(Angus Charles Graham)把“感”和“应”英译为“刺激”(stimulation)和“反应”(response),其实就类似于因果的模式。我们中国古人理解世界的时候,就是用了这样一种感应的模式。
那么感应的基础是什么呢?感应的一个模式是同类相感。气聚而为物,气就是类感的基础。相应地,在西方哲学里面,物是因果关系的基础,物物之间发生作用会产生因果联系。于是(感应/因果)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基本模式。
与西方哲学科学的模式相对应的是中国人思维世界的方式——当我们谈到这两者之间的“中西差异”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说,“中学里有感应,西学里有因果”,它们位置类似。而后就有一些学者对它们之间的相似和不相似做一些讨论。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这些讨论背后反映出的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关联。
比如,有一种观点认为,感应和因果是完全不同的。因果是一种理性思维,因果的底层有因果机制,可以通过科学来发现。但感应的底层则完全不同。所以很多学者,尤其是研究西方哲学的学者,会认为感应和因果是完全不同的。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感应就是因果。如果你接受现代科学的整个框架,那么你必然会把感应放到因果的框架里面去,认为感应就是因果。
《说文解字》对“感”的解释是“动人心也”,它的下面是一个“心”,“感”就是使人心动。既然感是跟人有关系的,跟人的心念有关系,它恐怕就不能完全用科学的解释来说明。因为科学主要关注的是物理因果,物与物的物理因果关系。而心理因果是说,我心里有个想法,引起一个行动。
我们现在讲的因果,比如说通过因果关系去找到背后的因果律,这种思维方式从近代科学革命开始流行。从伽利略开始,古典的因果概念退场了,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四因”、上帝作为原因就退场了,它们被“动力因果”取代。动力因果不是特别在乎事件是由谁发动的,而是会注意一个事件如何引发另一个事件,我们称之为“事件因果”。
当感应遇到了我们现在的因果理论,你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有点类似我们谈的心理因果,而心理因果又确实是我们现在科学哲学、心灵哲学所讨论到最后仍然没有解决的一个争议性问题。
我为什么关注感应和因果的关系,就是因为它卡在我们古今中西的核心问题里——在科学模式之外,我们怎么理解人的生命力,理解一种精神性的东西?你没办法完全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这种生命力,这种精神性的东西。心灵哲学中讲的现象意识、人的独特感受,不管神经科学如何发展,你总是觉得有一些东西没法完全解释清楚。也许中国哲学讲的感应,可以跟这种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东西形成一个呼应,甚至有可能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是我的一个主要关切。
我比较感应和因果,也跟我关注的人工智能有一些关系。我们在讲人工智能的时候,曾经有过关于“大数据”和“小数据”的争论。北大的朱松纯老师认为,真正的AI需要具备因果能力,而不需要大数据。因为大数据当中只有相关性,要从相关得到因果是很难的,因此我们要从“大任务小数据”的路径开始,而不是走“大数据小任务”的路径。
我以前比较接受这个思路,认为人的基本能力是一种因果推断,因此因果就成了我这七八年思考AI的基本观念。我现在觉得,到了大语言模型时期,整个局面发生了倒转。我们以前通过原理想问题,大语言模型这个技术出来之后,技术改变了我们对原理的理解。ChatGPT可以跟你对话,可以通过图灵测试,可以回答因果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大数据路径,通过预测下一个词的token计算概率,就能获得正确的答案,甚至是更有创造性的答案。
那么,这样一个技术就会倒逼我们去想这些问题:我们到底怎么去理解人,去认识世界?世界万物之间有许多关联,我们怎么把关联抽象出来,形成一种感应机制或因果机制,最后变成我们人类的感应思维和因果思维?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底层就是关联性,就是相关性。
感应和因果可以回答我以前关注的问题,包括中西的差异问题。它们是理解古今中西的把手,为我们理解现在的人和AI的区别提供了很多有意思的说明。
策划、采访、统筹:张畅
中文字幕:实习生 陈楚淼
字幕英译:实习生 孔德湧
文稿整理:实习生 何奇睿
拍摄:奕博
剪辑:小文
来源:学人scholar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