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范承祚 1957年毕业于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人文学院;同年入外交部工作,曾任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的阿尔巴尼亚语主要译员,是新中国授予和表彰的首批50名“资深翻译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先后任中国驻阿、希腊使馆参赞和驻阿尔巴尼亚特命全权大使
作者简介
范承祚 1957年毕业于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人文学院;同年入外交部工作,曾任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的阿尔巴尼亚语主要译员,是新中国授予和表彰的首批50名“资深翻译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先后任中国驻阿、希腊使馆参赞和驻阿尔巴尼亚特命全权大使,中华诗词学会首届理事。
本文音频
提起中国与阿尔巴尼亚的关系,对经历过二十世纪中期,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阿两国人民来说,曾经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对现代的中青年人也不算陌生,因为其父兄辈可能跟他们讲起过。
1964年1月,周恩来访问阿尔巴尼亚时,和陈毅参观地拉那。(图源:人民网)
在我国,一提起中阿关系,人们就会记起当年最高规格的迎宾礼遇、最大场面的百万人欢迎、最高调门的政治评价、最多次数的领导人员交往……总之,这是国际上一种难以想象的特殊“亲密”关系。这种关系渊源于当年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时代,出自意识形态为“第一因素”的国际主义需要,还由于中国当年奉行的反对“两霸”及其“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的政策。
建交建馆 平等相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神州大地上,大概几乎无人知道阿尔巴尼亚——东欧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小国。可以这么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这个亚洲大国,阿尔巴尼亚这个欧洲小国,彼此间素无往来、互不了解,当然也不存在任何瓜葛和历史遗留问题。
再加上阿尔巴尼亚在中世纪到上世纪初约500年间,受土耳其奥斯曼帝国长期统治,20世纪前半叶大部分岁月受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意、德法西斯先后占领,是欧洲最贫穷落后的国家。
也许有人会问:中国人早年漂洋过海,难道就不曾去过阿尔巴尼亚?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说明当年中阿关系连一点“蛛丝马迹”都不存在过:近两个世纪以来,大批华人去国外,闯欧美,在欧洲每一个国家都有他们的足迹——打工、落户、休养生息,一代又一代,而偏偏在阿尔巴尼亚不曾有过一个华侨。同样,二战胜利前的阿尔巴尼亚对遥远的、贫穷落后的、百年受帝国主义入侵和压迫的中国也知之甚少。
这种状况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变化。阿尔巴尼亚人民在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先后赶走了意大利、德国法西斯占领者,1944年获得解放,1946年正式成立人民共和国。
解放后,阿共机关报《人民之声报》在侧重报道关于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设与斗争的同时,也经常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战争——几大战役的胜利、打败八百万蒋家王朝的军队和新中国的成立。
阿尔巴尼亚人民对中国已不再陌生了,公众普遍知道了毛泽东这个伟大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二个月,即1949年11月23日,中国和阿尔巴尼亚建立了外交关系。
两国建交后的前五年,双方尚未在对方首都设立官方代表机构,彼此交往很少。每遇阿方有重大节日或纪念活动,我方往往派中国驻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使节作为代表,前往地拉那参加、祝贺。我方派往东欧国家的演出团体,必要时酌情分出一些演员组成演出组,象征性地到阿尔巴尼亚访问。
1954年是中阿建交后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年份。这一年,两国出于社会主义利益的共同需要,达成协议——各自在对方首都建立大使馆。毛泽东主席任命了徐以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阿方则派出奈斯蒂纳赛为首任驻华大使。
中国留学生范承祚(前排中)、蔡祖森(后排右1)、罗马尼亚留学生米库(后排左3)同穿节日盛装的阿尔巴尼亚青年在一起。(图源:《往事如诗——范承祚回忆录》)
在落实“建馆”协议的同时,双方第一项交流活动则是互派留学生——阿方来两名,中方去六名,笔者是其中之一。阿方对中方多派留学生之举是满意的。
从派出留学生这件事上,作为被派人之一,我当时逐渐了解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国风度”:我国关于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提法,对待阿尔巴尼亚同对待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上一视同仁的做法,尤其是我国考虑到阿是社会主义阵营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贫穷落后、四周被敌对国家包围的现实状况,于是对这个兄弟国家采取了同情、谅解、支援、鼓励的态度,多为它着想、照顾。用徐以新大使的话说:“我们到这里建使馆、派人员,就是为了更好地支援阿尔巴尼亚。”这些内涵也许就是毛泽东、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相关例证之一吧。
中阿在对方首都建立大使馆之年,正值两国国庆“逢五逢十”周年,双方各自决定隆重庆祝,并邀请对方派政府代表团出席庆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时间在前,阿方先向中方作了三点重要表示:
1:阿尔巴尼亚党和国家领导人霍查、谢胡、列希等都将出席中国大使的国庆招待会;
2:派外交部长贝哈尔·什图拉率阿尔巴尼亚政府代表团前往北京参加中国国庆;
3:阿首都和外地一些单位将为此举行报告会或庆祝会。
继则中方对同年11月29日阿尔巴尼亚国庆十周年(解放日,非建国日)也作了对等相应的表示: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出席阿驻华大使的国庆招待会;李先念副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阿参加阿国庆庆典;一些单位举行庆祝活动。
可见“建馆”之年,中阿双方为发展两国关系迈出的步子起点就高。
为显示对阿尔巴尼亚的重视,在什图拉外长率政府代表团抵京之际,一个6亿人口的大国总理周恩来亲自到首都机场迎接一个100多万人口的小国外长。此举完全不同于另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平素对阿的做法。
毛泽东主席接见什图拉,在谈及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情况时,谦逊地称:“中国虽大,但像一只动作慢的‘大骆驼’;阿尔巴尼亚虽小,但像一只迈步快的‘小老虎’。”这都令阿外长及其率领的政府代表阿尔受感动。
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李先念副总理在地拉那先后向阿尔巴尼亚领导层作了表示:新中国成立五年来,经济上虽然尚存困难,但愿意力所能及地对社会主义的阿尔巴尼亚尽一些国际主义义务。
1954年,阿尔巴尼亚的外长具·什图拉访华,中阿政府签订了《技术与科学合作协定》,之后以此为依据又签订了《中国给予阿尔巴尼亚无息贷款的协定》。中国为阿尔巴尼亚提供了长期贷款以及一些物资援助,由此拉开了中国对阿尔巴尼亚援助的序幕。
从此,中阿之间的领导人员交往和我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就这样启动了。
三批礼品 意味深长
作为赠送,中国给阿尔巴尼亚的第一批礼品是什么?说来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周恩来总理出面赠阿一份“有声有色” “可视可听”的大礼,这份大礼内容之妙、数量之多是阿尔巴尼亚领导层始料不及的。这就是:周总理会见阿政府代表团团长、外长什图拉时,听到客人讲起中国国庆节日之夜的焰火晚会美不胜收,是一大“享受”。中国政府首脑当即决定:为了让兄弟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在自己国庆十周年时获得一次同样的“享受”,中方向阿方赠送一批自产的焰火,并派专人前往地拉那培训阿人员“放花”。
周总理想得真周到啊!这使什图拉外长、纳赛大使喜出望外。中国虽穷,但毕竟是个大国,一出手就非同小可。经办单位落实总理的表态,动用了20个国际货运“车皮”,先火车陆运,后装船海运。同我们上次来阿的路线一样,耗时近月,这批分量、重量都大的物品运抵阿尔巴尼亚的都勒斯港。焰火和放焰火的一个班人员都赶在阿国庆节前十天到达地拉那。费用当然全部是中方的,不在话下。
1954年11月29日,地拉那之夜是一个光辉灿烂、亮如白昼的节日之夜,是阿尔巴尼亚解放以来任何一个国庆夜晚所不能比拟的。成千上万首都市民齐集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广场及其“放射型”的8条街道,大开眼界。五色火花满布夜空,大放特放,绚丽多彩。
这是位于地拉那市中心的阿尔巴尼亚国家银行大楼。(图源:《往事如诗——范承祚回忆录》)
我本人的视觉、听觉也同样获得了一次近距离的特殊享受。焰火晚会上,我的两眼,看到了歌舞载道和“落霞”坠天;我的双耳,则灌满了阿国师生和广大群众对中国的热情赞美和友好表示。
是夜,我在日记里是这样记载的:
千红万紫首都夜,
彩焰纷飞散九天。
佳节全民今享受,
阿中友谊一新篇。
中国赠阿的第二批礼品是什么?说来是阿方也不曾想到的。为表示一视同仁地对待阿尔巴尼亚,中国就像对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一样,在地拉那也举办了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工艺美术制品展”。
这是中国在地拉那建立大使馆后,体现中阿友好关系的一个较大动作。显然,展览规模对这个国家来说,属大展;展品的工艺水平对阿尔巴尼亚人民来说,属巧夺天工。展柜布满了两个大厅。
1955年阳春,一周内参观人群络绎不绝。从阿党政最高领导人到普通群众都赞不绝口,称此种展览及其展品是阿解放十年来不曾见过的,大开了眼界。当人们得知中方决定将此展览的展品作为礼品,全部无偿地赠送给兄弟的阿尔巴尼亚人民时,都感到兴奋不已。
他们在“留言本”上写道:所有展品体现了伟大中国人民无与伦比的艺术天才,这份大礼表明了阿中友谊情深义厚。
中国赠阿的第三批礼品分量则明显加重和非比一般了。1955年3月30日,阿尔巴尼亚《团结报》发表了该报编辑部主任安德烈·格拉斯的文章《伟大中国人民的礼物》,报道了日前由中国海运来的6500吨小麦、40吨锡等物品,而且预报了稍后还将运来有利于阿国计民生的下列物品:成百上千吨的白糖、大米、奶粉、丝绸等。
在舆论界一片叫好、老百姓同声致谢的同时,阿尔巴尼亚政府首长和都勒斯港务局在来自中国轮船泊岸的码头上举行了有群众场面的“迎礼”仪式。这些物资有效地缓解了该国百余万人口凭票、定量供应粮食和其他日用必需品的紧张状况。
阿领导人感谢中国解决其“燃眉”之急。《团结报》则盛赞中国慷慨好义,认为“万水千山阻隔不了阿中真诚友谊,一种没有边界和空间的友谊”。
安德烈·格拉斯的文章经我译成中文后,投寄我们的《人民日报》。中国党报于同年5月2日全文转载、翻译和发表此文,对我也是一件新鲜事。因为我才学了半年许阿尔巴尼亚文,已经可以用较好的语言译较长的文章,登全国大报了。此事还说明,我开始用阿、中两种文字为两国关系服务,用行动参与这个双边友好关系的发展进程了。
从此,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持续增多,越来越大。这种援助,比之苏联和东欧国家解放后几年来对阿援助的规模和数量正在后来居上,它立竿见影地解决这个国家现实的经济难题,使全民受惠,流传很广。我们留学生耳朵里听到的尽是广大群众道不完的感激、溢美之言。
来源:红色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