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谎,把心交给读者|《浅读巴金<随想录>》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0 17:30 1

摘要:2025年5月17日下午,在巴金诞辰120周年、逝世20周年之际,由现代出版社推出的《浅读巴金〈随想录〉》新书分享会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邀读者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现场读者与两位特邀嘉宾共同追溯二十世纪文学巨匠巴金的精神轨迹。《随想录》承载着作家的文学初

2025年5月17日下午,在巴金诞辰120周年、逝世20周年之际,由现代出版社推出的《浅读巴金〈随想录〉》新书分享会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邀读者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现场读者与两位特邀嘉宾共同追溯二十世纪文学巨匠巴金的精神轨迹。《随想录》承载着作家的文学初心,正如巴金所言:“不说谎,把心交给读者。”

这部《浅读巴金》用大众化的语言阐释了巴金的经典著作中包含的文学内涵和时代意义。作者摘录了巴金原文中的金句并加以解读,回顾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还原了一位真实可亲、孜孜不倦、严于律己、诚恳待人的巴金形象。活动现场,本书作者金小安女士从文本细读切入,阐释其“以浅显诠释深邃”的创作理念。她将巴金笔下“把心交给读者”的文学信念与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相勾连。

在分享会的活动现场,作者金小安分享了本书创作的心路历程,为读者们分享了这一书名背后的故事。她说:“我曾尝试着用理性而轻松的语言拆解文本去书写,却一边写一边疼,那种捂住胸口却遮掩不住撕裂感的疼。”这是她第四遍阅读《随想录》,本以为这本书已不算陌生,能够驾轻就熟,甚至某些篇章只需“扫”一眼便能落笔成文。然而,又一次败在了自己的过度自信和浅薄面前。“《随想录》的深邃与广博,岂是草草几遍阅读就能轻易领会的?更不要提在这阅读过程中那种直戳心扉的精神痛感了。”这种痛感来自她与巴金先生的共情。

她坦言:“任何时候,只要有机会让更多的人走近巴金、了解他的作品,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的一切,坚定地说:‘我来!’这是为何呢?我的导师陈思和教授今年71岁了,他仍自称为‘河底的石头’,执着地热爱着他的岗位与文学。我渴望推开这扇门,让那些对巴金先生感到陌生的人,先看到他的样子,然后再用我后半生的时光,一点一滴地,去夯实这条‘了解之路’。我当然知道自己所做得还远远不够,但我将矢志不渝地继续前行。因为敬爱的巴金先生,我也期盼生命花开。”

李存光教授是巴金研究方面的专家,他为读者分享了他读《随想录》的心得。他指出,读者的阅读顺序是自由的,可以先读金小安的《浅读巴金》,再读《随想录》,也可以先读《随想录》,再读金小安的《浅读巴金》。李教授还指出,想要理解《随想录》,必须也要理解巴金的经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巴金本来想要直接投身改造社会的运动当中,但出于种种原因,他开始将他感受到的种种苦痛与思考都付诸笔端。1927年,巴金23岁,离开上海去往法国的时候,在日记中记录他坐船时的经历和思考,一方面给家人看,让他们放心,另一方面也为了记录自己的感受,他文字中那些对祖国、对世界、对人类的爱,读来令人潸然泪下。巴金有极远大的志向,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陈思和教授在本书序言中指出,过去,文化思想领域发生过多次争论,有过激烈冲突,也有过左右徘徊。巴金是身在其中的过来人,他紧紧盯着时代进步的步伐,积极参与文化领域的各种争鸣,以他德高望重的身份,有力地支持了思想解放运动。要了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不能不读这本博大精深的《随想录》,它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涵,涉及政治、思想、文化、伦理道德、历史反省、人性忏悔、生命感受等多个领域。研究《随想录》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角度和路径,其中一种方法,就是金小安在这本《浅读巴金〈随想录〉》里所采用的方法,逐篇阅读,逐篇体会。

巴金图书馆馆长周立民老师读完这本书后评价说,金小安这样的解读方式或许更适合今天的去历史化的青年读者。比那些反思、教训、总结等大道理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把青年读者吸引到《随想录》的文本上来,吸引到巴金先生所描述的语境里,这才有做进一步纵深探索的可能。金小安试图用普通读者都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而不是拒人千里之外的学术话语向读者传达巴金的心声和忧思。金小安的一大武器就是:共情——与巴金的思想感情共情,与《随想录》的文字和观点共情。《随想录》缺的不是无谓的赞扬,也不是不着边际的批评,首先应是阅读,是每一个感兴趣的读者心平气和地阅读,只有直面巴金的文本,才有进一步的评判和议论的可能。

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金小安女士与李存光教授的分享,让巴金“把心交给读者”的赤诚形象愈发鲜活,加深了大众对巴金精神的理解,为读者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

ISBN 978-7-5231-1257-1

书 名 浅读巴金《随想录》

作 者 金小安 著

定 价 75.00元

出版日期 2025年4月

作者简介

青年作家,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师从陈思和教授。著有《病的表征——巴金的疾病书写及其隐喻》《别着急,反正一切来不及》《我们说好不走散》《婚姻的勇气》《生活的勇气》。

责编:TX

来源:民俗文化大观

相关推荐